顧愷之所繪孔子像最真
記中有這樣一段:「至聖跡殿,周覺石刻聖跡圖、及憑几像、立像,行教小影,上顧問曰:『何像最眞』?尙任奏曰:『惟行教小影,顔子從行者最眞。傳爲端木賜手寫,晉顧愷之重摹者。』上拂拭凝視久之。」端木賜卽爲孔子廬墓的子貢。
於此可知,顧愷之是根據子貢所繪的孔子行教小影,重摹上石;並有顏淵從行。民生報所刋出的「東晉顧愷之繪的孔子像」,實際上是石刻的拓本,惟m.hetubook.com.com顏淵未拓在内。孔尚任認爲「最眞」應視作不須再考的定論。
我認爲不必如此勞師動衆,孔子像以何爲準,早有了權威的答案,以顧愷之所繪的孔子像「最眞」。
這位權威,便是作「桃花扇」傳奇,與作「長生殿」傳奇的洪昇齊名,合稱「南洪北孔」的孔尙任。他是孔子六十四代孫,號東塘,別署云亭山人;雖只是一名秀才,而學問hetubook.com•com淵博,著作甚富;僅有關孔子及闕里而存世者,卽有「孔子世家譜」「闕里新志」「聖門禮樂志」等共五十卷之多。
自君子、諸侯、大夫至吏,雖都可帶劍,但劍的長度與身分成正比例。
同時,佩劍固亦可當作兵劍之用,因此身材與拿破崙屬於同一型的秦始皇爲荆軻所刺,繞柱而走時,因爲身矮劍長,無法拔劍出鞘,左右大呼:「王負劍」。卽是提醒秦始皇將劍推至身後反hetubook•com•com手自背後拔劍,方能斲荆軻左股。
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十一月間,聖祖東巡闕里,祭孔行三獻禮、三跪九叩,表示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禮畢御「詩禮堂」舉行「經筵」,孔尚任進講「大學」首章,爲聖祖讚爲「經筵講官所不及」。隨後聖祖周覽闕里聖跡及孔林,均由孔尚任導游;君臣問答之語甚多。孔尙任因而被授爲「國子監博士」。其時孔尙任年已三十七歲,本已無意功名,有此意外恩和*圖*書遇,將入仕途,著有「出山異數記」一卷。
顧愷之所摹孔子像,是王者的冠服,劍亦很長,但孔子修明文教,佩劍純粹爲「衣冠帶劍」,禮制使然;決無拔劍出鞘之時,所以「佩劍由後向前」,示人以佩而不用,甚合情理。
九月二十八日民生報文化新聞版,刋出有關孔子像的專文,刋出孔子的六幀造像,認爲「如何定於一尊,懸而未決」,並引述一位歷史系教授的建議:「教育部不妨再邀集上古史學者及服飾專家,www.hetubook.com.com多方考據,以正其形。」
至於所謂「佩劍由後向前」似乎不合常情;細細想去,正要如此,方合情理。春秋戰國,佩劍所以表示身分,與當作武器用的所謂「兵劍」不同。史記:「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可知在此以前,吏不得帶劍;亦所以表示成年,秦始皇本紀:「始皇九年、王冠、帶劍。」秦始皇十三歲卽位,九年則年二十二,在他以前,惠文王、昭襄王都是十九歲卽位,立三年而冠,可知秦國男子以二十二歲爲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