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國主義
2.3 主導日本政略發展的大陸政策
對於日本而言,侵略中國既然已經成爲明治維新的對外一致國策,因此日本會設法利用一切的機會,繼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一九〇〇年日本利用義和團事件,與國際強權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取得在中國天津到北京的駐屯軍權力,以及又一大筆的「賠款」。一九一二年日本企圖利用滿清政府瓦解的機會,策動滿蒙獨立,準備佔領中國的東北,但是在俄國強烈的牽制下作罷。和*圖*書
甲午戰爭是日本這個征服中國夢想的初試鋒芒,結果明治維新之下的日本,以工業化的基礎以及舉國團結一致的力量,擊敗了中國虛有其表的北洋派系。日本完成兩千年以來對中國作戰的首次「大勝」後,它是竭盡所能地要屈辱中國與劫掠中國。因此在馬關條約(Treaty of Shimoneseki,1895〉中,日本以極其高傲的姿態,窮極貪婪的野心,不但取得所有帝國主義剝削與壓榨中國的特權,同時要求中國賠償二億兩的白銀,以用來建設「富強的日本」,並且要求中國割讓對朝鮮的宗主權以及遼東半島與台灣的領土,這是日本千年逐鹿中原夢想的開始。不料因爲日本的佔領遼東半島,與帝俄在遠東南下,攫取中國不凍港的戰略利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日本在俄國聯合德、法的壓力下,被迫放棄佔領遼東半島(由中國增加賠償三千萬兩白銀給日本,以「贖回」自己的領土),但是遼東半島乃是日本準備侵略中國大陸的地緣橋頭堡,日本當然不會真正甘心放棄它所覬覦巳久的大餅。一八九八年,李鴻章在中俄密約之下,將東北權益交給俄國,以連俄制日,結果是種下日、俄在遼東半島歷史大決戰(1903-1904)的主因。日、俄之戰,是日本以傾國之力,進行孤注一擲的戰爭(英、美都站在支持日本的立場),結果雖然是日本戰勝俄羅斯,但在國際強權都要瓜分中國市場與資源的壓力之下,日本無法如願以償的獨佔遼東半島,它只能取得經營中國東北南滿鐵路的特權,及大連、旅順的租借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與帝俄開戰,但是在戰勝國的主要戰利品中,竟然是取得一系列佔領與剝削中國領土和利益的特權(中國根本沒有參與這場戰爭),可見日本謀中國之深,以及西方帝國主義手段之狠毒。和-圖-書
https://www.hetubook•com•com
在過去的歷史中,日本對於自己「資源有限」無法發展成爲一和*圖*書等強國,而且必須步步爲營,避免與大國直接衝突,以防自己國家遭到傾覆,可以說是有著無限的恐懼情結。日本深知中國的資源豐富,市場廣大,因此日本錯誤的認爲,只有主宰中國,日本才能走出生存與發展的危機意識。而如何經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就成爲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舉國一致的對外目標。所謂的大陸政策,當然就是如何侵略中國的日式說法而已。於是如何能夠操控與主宰中國,以得到日本發展與競爭的所需資源與市場、確保它能擁有富國強兵,威震東亞與世界的基礎——即所謂建立一個「八紘一宇」的日本帝國 ——成爲當時日本朝野一致的國家政略共識。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軍推翻滿清王朝,一九一二年中國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同年,日皇https://m•hetubook•com•com明治逝世,大正即位,此時日本面對另一次歷史發展的機遇,就是中國革命所帶來的機會。雖然中國的革命軍推翻了封建王朝,成立民國,但中國的民主政治,一時根本無法在舊有的社會、經濟結構下生根發展,中國頓時淪為軍閥支配與割據的國家,軍閥的內戰更將中國進一步的支離破碎,正給予帝國主義侵略者更好的機遇——日本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只是日本對於如何完成這個政略目標,政府與軍方有著方法與路線的爭議,其中強硬派主張模仿普魯士的方法,以軍事力量爲主,直接對中國進行侵略與統治。溫和派則主張,由於中國實在太大,因此難以直接用武力征服,不如模仿英國式的策略,運用經濟、政治與外交的手段,加上軍事的威懾,而將中國的市場與資源,設法納入日本支配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