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不抵抗主義下的浴血抵抗
國民政府對日軍挑釁採取盡量容忍與暫時不抵抗政策的立場,甚至可以遠溯自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告誡,以及蔣介石自己親自的觀察。當時日本已經躋身為世界級的工業與軍事強國,不但擁有全球最為精銳的陸、海軍,並且國家與社會都已現代化,隨時可以完成總體戰的動員。而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幾十年不息的内、外戰之中,加上國家意識極為薄弱、工業沒有基礎、政府財政運作困難、社會仍是處於封建時代的農業結構;軍隊不但裝備落後、訓練不當,更沒有保衛國家的認識與能力。因此蔣介石認為,假如當時處在分崩離析狀態的中國,要想和日本正式的進行作戰,其結果要比甲午戰爭還要悲慘——恐怕不但要割地賠款,甚至還會亡國滅種。所以他認為首先中國必須設法統一,然後才能集全國之力,推動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如此才能擁有與日本一戰的實力。
在九一八事變之中,日本的關東軍竟然能夠在百日之內,就以有限的傷亡,大體的完成東北三省的占領——當時的東三省面積爲日本本土的三倍,人口是日本的三分之一——關東軍這種軍事上的「成就」,似乎可以說是閃電戰的經典之作。看起來,「皇軍無敵」不是神話而是事實,但是若是分析當時的戰局,就可以知道,中國在東北的守軍,原來就是實力不足,又有「不抵抗主義」的命令,不是把武器鎖在倉庫中,就是不戰而退,當然更有邊防軍響應日軍的招降,自動的把武器、倉庫獻出而成爲漢奸的。因此關東軍的百日大勝,只是在中國軍隊「禮讓」之下的成就,眞正可以說是「勝之不武」。
5.1 不抵抗主義的原委
爲什麼當時中國的東北邊防軍,會無視於東北的領土與主權的受到日軍的侵犯,而以近乎拱手資敵方式,採取「不抵抗主義」呢?主要原因可以分成兩個,其一是不能戰:當時中、日兩國的軍力與國力,相距實在太懸殊,因爲當時的中國,在四分五裂的狀況下,根本連國家的認同共識都沒有,更別提有現代化的政治、財政、工業與軍事組織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若是直接與正面的對日本作戰,結局不是簽下正式割地賠款的屈辱和約,就是眞的亡國一途。https://m•hetubook•com•com和圖書
當然國民政府與東北軍政首長的這個想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可是當時的日本已和*圖*書經是步入一個畸形體制的國家,政府管不了軍部,軍部約束不了部隊,日本舉國上下,更是唯力論者,中國的不抵抗,反而讓關東軍輕易獲勝,那麼全日本都會對勝利者,給予忘情的支持。而蘇聯對於侵略中國的歷史與謀略,更是超過日本,史達林正想利用這個機會,玩弄中、日矛盾,以擴大其侵略的政策。所以國民政府合理的對策,不幸成爲喪權辱國的政策。
其二是避免衝突引爆戰術,當時從中央到地https://m.hetubook.com.com方的軍政首長,在面對日軍可能侵佔東北的挑戰之時,對於日本關東軍的企圖,以及日政府控制軍方行動的能力,都出現嚴重估計的錯誤。當時國民政府與東北邊防軍,都以爲關東軍所炮製的滿洲事變,只不過是關東軍違抗政府政策的軍事挑釁而已,當時的日本政府並沒有佔領中國東北的眞正意圖,日本更要擔心蘇聯的立場與反應,所以國民政府認爲,關東軍是不可能在沒有日本政府完全的支持,與面臨https://m.hetubook.com.com蘇聯的反對之下,眞正公然的佔據中國東北的。
因此,中央與東北軍的領袖錯誤的認爲,只要中國採取「不抵抗主義」,可以讓關東軍失去了繼續出兵的藉口,同時也可以爭取到國際社會的干預與支持,如此一來,好讓日本政府有機會來約束關東軍的行爲。這樣國民政府認爲,中國最多在東北再多讓一些鐵路的修建權益給日本,就可以平息這場事變,因爲中國仍需要時間完成統一與凝聚國家共識,更需要時間來建設現代化的國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