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不抵抗主義下的浴血抵抗
5.2 衰弱與分裂的中國
這種自我封閉的大陸文化結構,當她面對歷史性的挑戰與困境之時,想要推動全盤的改革,會遭到極大的困難與阻力。當然中國幾次現代化的失敗,也與她當時的國運有關:清末的最高權力支配者,竟然是慈禧太后——一位精明猜忌、手腕強悍的女性——但是她究竟缺乏眞正高深的教育與修養,也更沒有超越時代和環境的遠見與魄力;而當時廟堂的決策者,都是出身農業、封建社會研讀八股文的科舉生,見識也是同樣的落伍與封閉。因此中國面對西洋挑戰所回應的「自強運動」,在最高領導人沒有雄心與遠見www.hetubook.com.com,上層領導人沒有足夠的共識與決心,中下層社會更是缺乏認知與自覺的格局下,使得這個模倣西洋的運動,主要侷限在軍事相關的項目,而就算在軍事相關的領域之中,也作得根本不夠徹底。所以中國在面對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中,簡直是一敗塗地;接著中國再遭到八國聯軍的空前蹂躪,從此中國幾乎完全失去了民族自信心與全面改革的能力。
所以中國要想整軍經武、發展產業、投資教育,根本不但沒有本錢可以運用(幾乎被帝國主義國家給剝光了),而內在的www.hetubook.com.com分裂與共識的缺乏,就幾乎耗盡中國所有的復興資源,她長期徘徊在接二連三的歷史危機風暴之中。中國的積弱不振,就使她成爲列強侵略與欺凌的「最佳對象」。主權不保、領土喪失、民生困苦、國家分裂、政治腐敗、軍事落伍,正是當時在亡國邊緣之中國的寫照。
中國當時內亂與衰弱,是她遭到日本以及全球帝國主義,「有志一同」侵略的主要原因,而她的積弱問題,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大結構,面臨全面崩解前的危機,而其原因可以上溯約兩百年間(清代乾隆中葉以降,170和-圖-書0s-1900s,中國歷史發展的迷失。中國雖然在清朝初期,曾經以傳統的農業結構,配合邊塞民族驍勇的精神,而締造一個強大而且繁榮的大帝國,威震東亞。但是,面對同一時期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的突飛猛進,中國的整個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卻仍完全陷在農業社會與封建體系的傳統結構之中。當滿清政府遊牧民族的開創精神消退之後,中國無論在組織、精神與制度上,不但不能面對西洋工業化让會「船堅砲利」軍事優勢的挑戰,更無法凝聚全民的共識,發出改革與更新的力量,以建立有效率、有組織www•hetubook•com•com的現代化社會,當然中國也缺乏開放的、科學化的知識體系,來啓蒙中國人的自然觀與世界觀。
雖然當時中國政治與文化的結構,無法因應產業革命所帶來的全面歷史挑戰,是中國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世界帝國主義對於中國全面的欺凌與壓榨,也是讓中國的改革無法順利推動的另外一個主要因素。那時的西方國家,全都是參與侵略中國的同路人,只不過有程度上的差異而已,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八國聯軍爲止,短短的六十年內,中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無論是割地賠款還是喪權辱國的各種條約,都和*圖*書已讓中國的藩籬盡失、民窮財盡、甚至連國家主權都爲之不保。因此,許多中國的官員與人民,連民族的自尊心都早已喪失,投靠帝國主義的強權而賣國求利者是大有人在。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獨步東亞的唯一強國,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與體系的終極,中國自己發展與營建了一個非常龐大與複雜的封閉結構,這個體系當然有其穩定的架構,但卻有排斥改革的慣性與難以凝聚共識的問題存在。天朝大國做慣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就特別的強烈,因此中國很難在一連串受創與高壓的屈辱下,全盤超越自己的傳統而接受西洋的工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