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二八事變的奮戰迎敵
7.4 顧全大局之下中日停戰
這時候,國際強權國家擔心戰事擴大會妨礙到他們在上海的的商業利益,因此紛紛的介入調停,日本眼見滿洲國已經炮製成功,也不想與國際社會完全的決裂,而在上海的作戰又不順利,因此願意接受停戰。而國民政府知道自己的實力仍然無法進行抗戰,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援,因此也就同意與日本簽定停戰協定。當然日本在這個停戰協定中,必須退回原來的陣地——但是日本仍然討到一個便宜,就是中國的部隊不得直接進入上海市近郊。和*圖*書
蔣介石的戰略考慮以及調兵的困難,當然沒有得到十九路軍的同情。十九路軍眼見日軍大舉增兵,但是自己卻沒有辦法得到更多戰力的補充,因此大爲激動,強烈批評蔣介石擁兵不救。中國軍隊的將帥失和,增加了上海作戰的困難。蔣介石原本指示十九路軍注意瀏河的側翼防守,但是十九路軍根本已經不把他的命令當成一回事了,十九路軍忘了參戰的第五軍,其火力與兵力都比自己要強,而在第二線的中央軍也奉命抽調兵員,秘密補充十九路軍的hetubook.com.com陣亡缺額,一場十九路軍與軍委會之間的「誤會戰」,增加了整體協調作戰的困難。
這種缺乏全國一致抗戰的局面,迫使蔣介石眞實的了解到冷酷的現實,假如中國要想眞的進行對日長期抗戰,現在只能就要見好就收,以圖凝聚共識與發展實力。因爲假如眞的在目前這個階段,把上海事變發展成爲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那麼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是既無兵、又無錢與日本作戰(當時中國連徵兵的制度都沒有建立,當然也沒有現代化的貨幣與稅制),而沒有國家觀念的各路諸侯,也可能會見風轉舵,加入日本操控的傀儡組織之中,中國最後只有面臨亡國一途。
何況蔣介石發現日軍已經決定準備見好就收,因此決定給日軍一個下台階,而沒有必要立刻以大軍增援上海守軍,只調動江西的蔣鼎文師、在河南的胡宗南師,長途趕赴戰場,以及要杭州的上官雲相師在縱深陣地集結待命。和圖書
在上海抗敵的中國守軍,面對日軍的大舉增援,一再的電請國民政府增加援軍,但是蔣介石也到了無兵可調的困境,因爲各路諸侯根本擁兵不救,原本由蔣介石所主控的部隊不過六十多個師而已,主力則是用在www•hetubook•com.com對剛剛在江西建國的共軍作戰。在與共軍對峙的國民政府部隊,在奉命抗日而調動之後,就會立刻就受到共軍的尾隨追擊,因此根本很難抽調援軍佈陣。
在上海簽定停戰協定之前,日本上海派遣軍與上海日本的領事、僑民,在四月二十九日,慶祝日皇裕仁生日(日本人叫天長節)的閱兵群眾集會中,遭到韓國反日志士尹奉吉的炸彈攻擊,白川大將當場重傷致死,駐華公使重光葵的一條腿被炸斷,植田師團長的一隻眼睛炸瞎,多名日本高級將校與官員負傷,使整個日軍的驕氣爲之震懾。
日本的白川義則臨危受命,負有「不能失敗」的任務。白川大將對於迂迴作戰有著高度的掌握,他的作戰名言是,「只要能夠迂迴攻擊敵人,就不要正面攻擊敵人」,因此
m•hetubook•com•com
他決定在表面上,仍然採取中央突破攻擊,引誘中國軍隊投入預備隊,然後採取主力大迂迴包圍的戰術,白川下令日軍在海空軍強大火力的掩護下,從二月二十八日起猛攻江餺與廟行,然後在中國守軍投入預備隊反擊之時,就展現他迂迴作戰的本事,下令日軍十一師團由崇明島直接在瀏河附近登陸,迂迴包抄中國守軍的背後。結果華軍在兵力沒有得到補充,火力又遠遠不及日軍的狀況下,無法兼顧瀏河的側背防線。十九路軍也沒有與第五軍做好緊密的聯繫,就抽調走防守瀏河的部隊,等到日軍從瀏河進行側翼登陸,迅速的發動迂迴攻擊,威脅到上海守軍補給線的安全,第五軍再想緊急的調動八十七師的預備隊襲擊登陸的日軍,已經遲了一步。因此在三月二日,華軍全線被迫進行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