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1 奮鬥圖強走出歷史的困境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從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對於日本的侵略的一退再退,是基於一個非常遠大的政略目標,就是為中國爭取時間來統一内部、推動建設、建軍備戰,以準備抗日。當然國民政府知道,日本不會給中國這個時間,所以國民政府也隨時準備「最後關頭」時刻的到臨,一旦中國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時候,她就會不惜任何代價進行這場維護民族生存的戰爭。
到了一九三五年,全世界都眼睜睜看著日本持續不斷地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這種窮凶極惡的侵略做法,對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早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那麼難道國民政府眞的就這樣永無止境的退讓下去,直到日本把中國完全滅絕嗎?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就是這樣的結局,從北宋到南宋,中國對於外敵的侵略,是幾次掙扎著變法圖強,幾次企圖出兵反擊,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步步的挫敗退讓,一次次的割地賠款,最終完全的屈服與滅亡。
但是這次中國所面臨的侵略,其歷史處境,是要比最弱的宋朝時代還要險惡(至少宋朝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強敵又比當時遼、金還要強大太多(至少當時的敵人也使用相近的武器),難道現在的中國還能有比宋朝更好的表現與結局嗎?中國以無比的決心,向這個歷史性的疑問發出了響徹大地的回應——是的!中國不但在艱苦的環境下挺住了強敵的侵略,還與世界的自由國家,共同創造了世界正義的勝利。這要歸功於中華民族主義堅忍不拔的力量,讓中國人民願意付出無比犧牲的代價,堅持絕不屈服的奮戰,終於將中國由死中復生。

14.1 奮鬥圖強走出歷史的困境

翻開中國現代史,中國在清朝中葉以後,就走向衰弱、封閉、腐化與分裂之中,加上全球的帝國主義利用機會,以其現代化的軍力與工業技術,對中國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侵略與掠奪,更讓她陷在危亡的關頭。雖然孫中山先生與革命志士,以極大的犧牲,成功的推翻清朝政府,但是建立民國之後,中國的政治權力,卻進一步陷入軍閥的手中。
中國必須要改變自己的社會、經濟、政治以及工業架構,才能擁有一支能夠帶有國家民族認同意識的現代化軍隊,來與日本軍國主義架構下的現代化武裝力量,進行生死的搏鬥。現代化的國家民族之戰,其實是一場國家總體力量的對決,從人民的素質、社會的結構、政治的制度、工業的生產到軍事的力量,都在進行競賽,最後才能決定出一場勝負。
當時負起中國民族復興大任的,是南京的國民政府,而蔣介石所面臨的,是將整個中國處於滅亡危機之歷史性考驗和-圖-書,蔣介石所能設法做到的,第一步就是要達到整個中國的統一與團結,才能對內加快建設,也才能對外戰勝列強的侵略。當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中國一下子要克服的歷史重擔是如此的多,帝國主義對她的侵略與剝削是如此之凶狠(特別是日本滅亡全中國的計劃),這些挑戰與危機有如排山倒海般的湧到,幾乎在與中國的統一與復興,進行時間的競賽。
不過,中國這個民族,有著近乎不可思議的重生能力。在她幾千年的歷史之中,經過無數的歷史浩劫與災難,但是中國仍然能夠每次浴火重生,成爲東亞的文明與戰略大國。雖然當中國面對工業革命之後的歷史變遷挑戰,出現了極大的彷徨與掙扎,同時在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下,更是瀕臨民族生死存亡的邊緣,但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沒有放棄抵抗的意志——她在內外交迫的危機之中,在民族主義的激勵之下,竟https://www.hetubook.com.com然挺身奮鬥,而且越挫越勇,比起在東晉、南宋與清朝,那種越挫越餒終於亡國的歷史,這股民族生命力眞是展現出奇蹟般的光芒。
所以從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對於日本的侵略的一退再退,是基於一個非常遠大的政略目標,就是爲中國爭取時間來統一內部、推動建設、建軍備戰,以準備抗日。當然國民政府知道,日本不會給中國這個時間,所以國民政府也隨時準備「最後關頭」時刻的到臨,一旦中國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時候,她就會不惜任何代價進行這場維護民族生存的戰爭。
這些軍閥只知道擁兵擴權,對內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自己無窮的私欲,對外卻卑躬屈膝,任由帝國主義爲所欲爲的剝削掠奪中國。因此在帝國主義的眼中,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完整與可以正常運作的國家,她只是一個奄奄待斃的民族而已。由於中國的領土廣大、人口又多,帝m.hetubook•com•com國主義國家暫時吃不下也擺不平如何瓜分中國的利益,因而改以「門戶開放」的方式,來共同壓榨中國的利益。但是日本因爲擁有地緣與文化接近的優勢,企圖獨佔中國,進而推動其大陸政策,準備先將中國支解然後控制她一切的資源,做爲日帝國稱霸東亞的本錢。
而當時日本政府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是,持續的對中國進行局部的蠶食性侵略,一步步的將中國分解控制,儘量避免與中國進行全面的與長期的戰爭,因爲這是對日本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假如蠶食不成,中、日之間一旦爆發全面的戰爭,日本政府則是希望能夠速戰速決,打敗中國而結束對華的作戰。
當時中國的衰弱、分裂與落後,是一個數百年歷史危機困境的表現,中國無力戰勝國力強大、團結一致的日本,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歷史事實的問題,絕非是中國可以在三年五載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爲整個中國民族,在長達兩百年來的歷史和*圖*書中,積弱不振,停留在一個封建、閉關與農業社會的衰弱狀態,所以她根本無法與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日本,進行正面的大戰。
當時中國的確沒有軍事力量,能與日本進行戰場的較量,因此中國政府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是,就是儘可能的以低姿態進行退讓,以爭取時間進行統一建設。但是假如日本侵略中國的最後關頭,一旦來臨,中國無論是準備好了沒有,她都要與日本進行一場歷史的決戰,中國一旦與日本開戰,就是一場全面與長期的戰爭,中國將設法把日本捲進中國的戰略空間之中,消耗日本所有的作戰資源。雖然日本可以設法在戰役中接二連三地擊敗中國,但是日本卻無法在整個的戰爭中,使中國屈服。
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中國,能否採取遷就各個割據勢力的立場,要求國民政府停止統一的「戰爭」,而保留分裂的現況,以外表的方式聯合,推動建設與抗日?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這種看法根本m.hetubook.com.com是不切實際的。沒有一個有實力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有統一軍政運作,來推動國家建設,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每次要想以和平協商的方式,達成統一的共識,最終的結果是,不但是誰也不服誰而不歡而散,而且往往會啓動另外一場新的內戰。別說意識形態不同的政治勢力,無法建立協商共識了,就連同一主義的國民黨,內部的分裂都無法擺平。
因此以武力進行國家的統一,就成爲中國復興必須付出的代價。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國家最高主權的保障與行使,也需要武力的行使。事實上,蔣介石儘量減少使用武力來進行統一,使得蔣介石在名義上,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領袖,但實際上,還是無法以現代化制度來運作整個國家,或號令地方山頭完全接受中央指揮,進行抗日戰爭。在許多情況下,蔣介石必須要做出妥協與權謀的運作,才能維持統一抗日的格局。這些歷史事實,是很難以一個統一、現代化國家的政治與軍事之觀點來想像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