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2 設法結束分裂與內戰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2 設法結束分裂與內戰

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政令,眞正只能在長江中下游的幾省運作而已,其他地區對於中央命令,有參照辦理者,有陽奉陰違者,當然也有公然抗命者。因此自北伐成功之後,中國仍然每年都有內戰與衝突,規模與破壞力還要更大,日本也就每年都設法利用中國內戰的機會,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蔣介石對於境內另外一個「中國」,前後發動五次的軍事作戰,直到一九三四年十月,國https://www.hetubook.com.com民政府才終於擊破共黨的蘇維埃政府與紅軍,在共軍離開江西與長江中游根據地開始「長征」之後,在西南長期與中央分裂的國民黨勢力,也失去對抗的力量,而在一九三六年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指揮。蔣介石更藉著追剿共軍的機會,首次將國民政府的軍政力量,帶入川、黔、滇,以及西北與華北的晉、陝、hetubook.com•com甘各省。一九三六年年底的西安事變之後,更是促成了國共合作,結合力量全力對抗日本的侵略。但是這個統一,並不徹底與完全,仍然是形式大於實質,只是在形式上,大家比較肯有合作的共識而已。
因此蔣介石抱持著「先安內,才能攘外」的最高政略方針,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蔣介石儘量的設法以武力與政治手法,來統一國家。當時中國分裂最大的力量,其一是來m•hetubook.com.com自國民黨內部的派系分裂,華北與西南對南京國民政府,形成兩個半獨立的勢力。其二是共產主義所組成的蘇維埃政府,完全不承認當時所有的中國政治現狀,要創立一個「無產階級」的新國家。蔣介石把統一的主要目標,先放在圍剿共產主義的分裂政府。
一九三七年,中國才終於勉強達成內部初步的統一,但是此時的中國,仍然不是一個現代化、號令統一的國家,各地山頭(例如河和*圖*書北、山西、山東、四川、雲南、廣西、與中共)仍然僅是對外形式服從,對內實際做主的局面,與中央的關係,也是處於可以討價還價的狀況。因此,國民政府的第一步,就是要積極的建立現代化的國家社會制度,沒有這種制度做爲基礎,中國的抗日戰爭結果,不會比甲午戰爭的結局爲好。但是國民政府企圖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經濟、財稅以及政治、軍事制度的計畫,就在內戰持續,外患不斷的局勢下,只和圖書能走一步就算一步地開始運作。
在表面而言,國民黨在一九二八年的北伐成功,好像中國就結束了自民國成立以來的分裂,而進入了統一。事實上,並非如此。北伐的成功,只是由南京的國民政府,取代北京的北洋政府而已,而中國的整個分裂與割據形式,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繼續發展。北伐成功是北洋政府的軍閥派系的衰亡與轉型,同時國民黛的勢力,在膨脹之後,立刻出現新的分裂與內鬥,也發展出新的割據力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