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3 財政、金融與貨幣的改革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3 財政、金融與貨幣的改革

這段時期的國民政府,在理財上,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建立了現代化的財政制度。北洋政府時代的國家財政,可以說是一筆爛帳的無底洞,國民政府北伐之後,被迫接下這個財政的爛攤子。當時國民政府必須應付內戰不斷的軍費開支,債檯高築的外債,整軍經武軍隊現代化的經費,以及投資在教育、工業與農業上的費用,而負擔這項改革任務的主要領導人是宋子文與孔祥熙。
民國建立以來,中國的金融體系,仍然處在落後的農業時代,除了幾個對外通商的大都會,有些比較現代化的銀行之外,其餘全是錢莊與票號,很難發揮現代化工商社會的資金調度功能,而宋子文首先在一九一六年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中央銀行,開始負責政府金融政策的運作,以及各種政府收支的金融調度。由於宋的掌控得宜,才使北伐所需的軍事費用,得到源源的融通,成爲國民政府北伐勝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宋子文設法將多如牛毛的各種內外債務加以整理,製訂償債的計劃,因此大幅減輕了政府利息負擔,從而建立政府的債信。國民政府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之間,政府總共所借的債務高達三十五億六千萬元,而償還的債務的總金額爲三十一億元,這些龐大的預和-圖-書算赤字全靠國民儲蓄以及外資流入來挹注。由於宋子文的財政運作手法高明,國民政府的債信評等不斷的提升,不但銀行樂於借錢給政府購買公債,國民政府所發行的外債評等,在國際市場中,竟然比日本的債券還要高。
國民政府在宋子文的努力之下,直到一九三〇年才開始引進政府的預算制度,同年也才收回中國關稅自主的權力;在次年,又正式廢止清朝中葉以來各省分立的厘金制度,這一系列的大變革,都是在內有阻攔,外有壓力之下完成的。接著國民政府整理與廢除從清朝留下,經過各個軍閥「發明」的各種落伍與強加之稅捐項目(名目高達一千七百多種),這樣中國的財政才能進入一個利於工商投資,並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
但是廢兩改元政策,隨即遭到一九三三年全球銀價波動的衝擊,在國際銀價高漲的吸引下,中國白銀大量的外流,引起金融市場貨幣流通不足的危機。因此宋子文決定推行以外匯準備爲基礎的「法幣政策」,以建立現代化國家的貨幣制度。宋子文到英美等國政府遊說,希望它們支持中國即將實施的法幣政策,因爲中國實施現代化的法幣政策,會有利於這些國家在華的經貿與投資。不過日本則是https://m.hetubook.com.com強烈的反對,因爲國民政府一旦擁有現代化國家調度財政的能力,就更能因應對抗日本的戰爭的財政需要;各地的割據勢力也拒絕合作,因爲他們擔心中央政府有了通行全國的發鈔權力,那麼中國在經濟上,就完成了統一,國民政府將成爲名符其實的中央政府。
中國法幣改革的順利,對日本而言是極大的震驚,因爲這代表中國已經有了一個人民支持與信任的中央政府,同時中國有了自主的財政與發展現代化經濟的基礎,中國終於開始進入現代化的發展時代了
在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之後,當時中國境和*圖*書內的貨幣流通,仍然是以銀元爲主、銀兩爲輔的狀態。由於各省又有自己所發行的貨幣,而流通最廣的銀元,因爲不同時期政府的發行,其含銀的成色不一,而貨幣幣値更是沒有合理的匯、兌標準,因此造成貨幣流通與兌換的困難,這對投資發展與工商交易,都非常的不便。要想在這種混亂與落後的金融環境下,發展現代化的工商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國民政府首先在一九三一年鑄造新的銀元,宣佈「廢銀兩改銀元」的政策,中國內部一切的財政稅收與經濟交易活動,都以政府新鑄的銀元標準。這樣貨幣有了統一的標準,不但稅收運作方便,也使得工商投資與經貿活動可以便利的運作。
當時中國政府的預算支出,一九三〇年爲四億三千萬元,到一九三七年增加到十一億六千萬元,而政府的歲入在一九三〇年爲三億三千萬元,一九三七年爲八億七千萬元,政府的歲入成長相當的穩健,但是政府的支出的幅度更是驚人(政府預算的赤字在七年裡,由一億多元,增加到三億多元和_圖_書)。政府預算的主要支出是軍費與償還債務,約占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沈重的軍費負擔是因爲中國的內戰不斷,以及準備抗日的建軍,而債務是加上必須償還自從清朝以來,中國所積欠的各種外債與內償,因此國民政府的預算,一直是就在透支的狀況,幸而中國有極高的民間儲蓄率,才能長期挹注這個財政上的缺口。
不過宋子文仍然設法克服各種的困難,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宋又爭取到上海、江浙等的銀行團支持,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排除萬難,在國民政府正式實施法幣政策。法幣的發行數量,是以中央銀行所掌握的外匯數額,做爲發行的擔保,由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印製的鈔票做爲法幣(後來又增加農民銀行的發鈔權),以取代過去的銀元。法幣的發行,非常順利地受到整個社會的接受,因爲工商業者早就期待中國應有現代化貨幣的流通與兌換,社會大眾也對國民政府穩定的權力基礎產生了信心,這是中國財政與經濟現代化革命性的成功。這代表中國國民開始認同國民政府的統治威信,也代表了國民政府有了足夠的國內外信用,來維持貨幣幣値的運作,這樣中國才能面對未來對日作戰的財政與金融運作。
在教育方面,國民政府仍然設法在不足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總預算中,投入教育、文化以及建設的經費,一九三四年的教育文化預算金額爲一千三百萬元,建設經費爲七百萬元,到了一九三七年,國民政府的教育文化預算增爲四千二百萬元,建設經費爲五千四百萬元。另外公營事業資金,也從零提高爲二千九百萬元,這些經費的支出,若是和軍費與償債支出相比,雖然不成比例,但是已經產生了不少的成效。例如國民義務教育的入學比例,從一九三一年的十七%,增加到一九三七年的四七%,中國開始大幅減少文盲的人數。另外大學以上的高等教育,也維持量與質的增加,特別是實用的理、工學系發展很快,從一九三二年起,國民政府對於教育經費,一直維持正常撥發,中外教育合作基金,也對高等教育的研究,產生相當具體的獎勵作用。
拿破崙曾經說過:「決定戰爭成敗的三大要素,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沒有現代化穩健的財政基礎,要想進行現代化的戰爭,以抵禦外侮,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沒有糧餉的軍隊,不但不會保家衛國,甚至會造反劫掠。因此國民政府面對日本自從一九二八年的濟南慘案的挑釁,一直忍辱負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要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精神來理財練兵,國家才能達到足食足兵的境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