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會戰
22.8 淞滬會戰的檢討
當然,基本上中國是一個全方位落後的國家,連軍隊的指揮與後勤系統,都存在極多的矛盾與不相容的問題,全靠蔣介石個人居中協調指揮,而前往上海作戰的部隊,根本不能有準確的事前規劃與掌握,各路諸侯是在討價還價之後,才派出部隊投入戰場,部隊運輸工具更是落伍與不足,因此蔣介石經常處在無法確實掌控部隊的狀況下應戰。許多中國的軍隊不能適應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作戰,對於日本的海空軍,以及坦克、重砲與毒氣等殺傷力極大的武器攻擊,更是連見都沒有見過。華軍長期作戰最大的問題是,一旦接戰之後,部隊出現人員的死傷與裝備的損壞,就無法迅速的得到補充而恢復戰力,因為中國沒有完整與統一的後勸系統,更沒有受過軍訓的後備軍人,徵兵制才在試辦階段,因此勉強由各地強徵而來的補充兵員
https://www.hetubook.com•com,根本就是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平民,各軍的武器系統又分為十幾種,要補充的武器不是缺貨,就是補充上了,部隊還不一定會用。
不過華軍在相對弱勢條件下,假如能夠進行一些調整,仍然可以在上海打得更好,那就是事先的情報若是做得更為正確,在爭取先制攻擊時,就能集結更為優勢的兵力,特別是集中使用可以攻堅的火力,應該可以取勝日本的守軍。而在發現日軍據點防禦過於堅固之時,能夠靈活的轉攻日軍較為脆弱的防線,而分割日軍的防線,也可以獲得更佳的戰果。雖然當時中國的海軍實力,連與日本海軍正面接戰的能力都沒有,但是若能大幅加強水雷的運用,可以發揮高度阻敵效果,這比華軍在江防浴血的反登陸作戰,還要更能夠有效果。
當然蔣介石在上海指揮的這場決戰,可以說是超越過他的能力與經驗範圍之外,也超過了華軍的武器、訓練與能力之上的。但是中日之戰,本來就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和*圖*書爭,中國無論在那裡決戰,都得要面對日軍絕對的優勢,中國不可能不戰而棄守上海,因為這不但是中國稅收、工業與國防的重鎮,更是民心士氣與國際形象的象徵所在,蔣介石要先不惜代價地打出幾場硬仗,才能穩住民情軍心,爭取到國際的同情與支援,否則中日抗戰根本就支持不了八年!
由上海決戰所展開的淞滬會戰,是整個中日戰爭,甚至是人類戰爭史上少有的城市大會戰格局,雖然日軍在得到海空軍優勢支援下,造成了中國軍隊過度慘烈的犧牲,但是這是戰場戰術指揮上的問題,而非戰略決策的問題。假如蔣介石能夠控制住軍力,不要全部的投入在上海近郊,而能適時全力拉長防線的縱深,把淞渥會戰打成長江三角洲會戰,不只在上海四周進行決戰,及早讓部隊進入預先設好的防線,靈活運用輕裝部隊在水鄉澤國之中進行逆擊,那麼中國軍隊在戰場的犧牲並不會如此之大。這場會戰幾乎把蔣介石中央軍的大部分主力,給全部地消耗掉,當然也造成https://m•hetubook•com.com多數的諸侯近乎毫無保留地派兵支援抗日作戰,這是中國兩百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整體團結作戰。
而日軍雖然最後取得淞滬會戰的勝利,但是日軍一直遲至兩個月以後,才真正掌握到蔣介石華東決戰的作戰意圖。因此日本在逐次增兵的狀況下,根本無法速戰速決的在上海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假如日軍能夠早些掌握華東決戰的戰機,在上海迅速地集結重兵,而能提早以大軍指向太倉以西的戰略據點登陸,然後大膽地向南深入,直接切斷華軍在上海與南京之間的交通線,那麼華軍在上海的陣地早就被日軍所包圍,會更早失去纏鬥的力量。同時日軍也不應過於自恃火力與兵力的優勢,專門攻擊華軍陣地,採取硬碰硬的打法,反而應該設法進行機動迂迴的攻擊,才能增加獲勝的機會。
華軍在上海郊區的主力決戰,過於著重維持戰線與爭奪一些據點,造成過於重大的傷亡,也屬於不智,華軍應該更加拉長防禦的縱深,留下更為充足與彈性的預備隊,而與日軍進行對抗,會
和*圖*書
比一再死守戰線據點,也許會更為有表現。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華軍在全盤的戰局中,太過於集中上海市附近的決戰,事貿上,應該把縱深拉到長江三角洲,才能充分疏散日軍的優勢火力,發揮河道水鄉的阻敵效果,以及運用預設的國防工事防線。日軍能夠將第十軍用在金山衛的登陸作戰,可以算是戰術上的傑作,這樣日軍從華軍陣地的後方,進行大迂迴包圍的作戰,的確是瓦解華軍在上海作戰的高招,造成了華軍出現失控地退出戰場,因而損失了更多的裝備與人員。不過日軍竟然無法包抄與圍殲到中國的主力部隊,這也顯示出日軍在作戰規劃上的疏失。
蔣介石指揮華軍在上海作戰的重大疏失,在於上海作戰長達三個月之久的期間,蔣介石竟然沒有派少量部隊,或是參謀督導人員,認真實際地檢視長江三角洲的國防工事,進行作戰之前必要的整理與準備,以及整體防禦的規劃。結果等到中國軍隊,從上海地區潰退到防線之後,才發現無法順利地進入陣地應戰,也沒有任何的支援與接應,華軍根
和*圖*書
本無法使用這些國防線作戰,結果幾百萬元投資的防線,就在幾乎沒有發生效果的狀態下,被日軍輕易地突破了。假如蔣介石能夠在十月中旬,開始有計劃的將參戰部隊,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區,把陣地的縱深拉開到蘇州河南岸,並且將增援的桂軍主力部隊,負責接應前線有計畫退出戰線的部隊,這樣中國的部隊能夠帶著完好的裝備,開始佈署在事先建好的國防線上,並且動員地方政府與民眾,開始打掃整理防禦工事、補充糧食、飲水以及燃料,後續增援的部隊也儘量留在京滬與京杭地區,成為防禦作戰的預備隊,這樣將淞滬會戰拉開成為京滬會戰,那麼日軍的進攻恐怕就會遭到更大的麻煩與更多的損失了。
而日軍最大的優點就是完備的兵力補充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後勤支援系統,作戰部隊本身就有後備兵的建制,而受過軍事訓練的後備軍人,更是很容易在部隊中發揮戰力。因此中日兩軍在接戰一回合之後,中國部隊後續的戰力會大幅減低,但是日軍卻得以在迅速整補之後,仍可以於第二回合中保持相當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