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會戰
22.9 粉碎國際公認的「日本三月亡華」論
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屮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歴史危機的挑戰。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
m•hetubook.com.com,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當時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的聲明,可以說是對於這埸會戰的過程與意義,做出最好的歷史見證與結論:
而淞滬會戰改變了中日作戰發展的態勢,中國以弱勢與守勢竟然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日軍擁有優勢與攻勢,卻無法決定戰略發展的方向與決戰的地m.hetubook•com.com點。此外這場血戰真正打出了中國人民的信心與熱血,推翻了國際社會公認之「日本三月亡華」的看法,雖然無法「感動」國際社會對日立刻進行制裁,卻也讓國際社會開始更為同情與支持中國的抗日作戰。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華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和-圖-書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内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鬥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埸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蔣介石與全體軍民的共同結論是,雖然上海作戰失敗了,但是和*圖*書中國決心以更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總之,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只要中國不屈服,中日兩軍的東線作戰絕射是不可能避免的,與其讓日本掌握主動,不如讓其陷人被動。雖然日軍並沒有沿平漢線長趨武漢的作戰計劃,但是中國卻不可不防這步。蔣介石主動將東線變成為主力戰埸,有著後勤與指揮的實際需要。因為華軍的主力與補給,多數來自長江以南地區,當時的陸路運輸能力,在日本空軍的壓力下,無法支持大軍在北部的作戰。但是若在上海作戰,不但地理較近而且長江即是運輸的動脈,這裡也是蔣介石的地盤所在,就近指揮,比較靈活方便。https://www.hetubook.c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