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中國對外通路的爭奪
整個中日戰爭中,一個勝負關鍵所在,就是中國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國蘇聯切斷的國際通路。由於同盟國反攻緬甸、打通西南對外通路的計畫,一再遭到英國反覆地拖延,中國就始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以装備華軍成為可以在戰場上主動攻擊日軍的勁旅。即使如此,中國仍選擇苦撐到底、犧牲一切也不屈服地繼續抗戰,可是在得到最後勝利的同時,也耗盡了國家一切的元氣。中國在戰後沒有足夠的實力爭取到戰勝國應有的權利與光榮,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賣,都與她在戰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有著直接而且重要的關係。
在武漢會戰之後,中日兩國的作戰,陷進了戰略僵持的局勢,雙方既然無法在戰場上分出輸贏,那麼兩國最後決定性勝負的關鍵,就轉移到戰略資源運輸通路的爭奪上了。誰要是能先截斷對方供應戰略資源的通路,誰就是戰爭最後的贏家。因此日本決定要盡一切的力量,來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只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戰略目標,一是深入中南半島與印度洋,切斷中國西南方的對外通路;二是與蘇俄(日本原來的世仇)完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協定,讓史達林(所謂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一員)自動配合日本切斷中國經新疆通中亞的西北通路。
26.1 對外通路決定戰爭的勝負關鍵
同樣的,日本本國的戰爭資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戰成敗關鍵,亦在於維持物資供應路線的通暢,以輸送石油、鋼鐵、橡膠,與各種金屬等戰略物資回到本土。根據史料的分析,當西方國家終於在一九四一年,決定停止對日出售這些原料之後,日本除了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外,已別無選擇。後來以中國爲基地的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開始有效地威脅到日本從南洋到本土間戰略資源的海上通路之後,日本只有再孤注一擲地發動「一號作戰計劃」(Operation Ichi-Go),企圖消滅中國華南的空軍基地,以確保日本通往南洋航道的安全。和_圖_書和-圖-書和*圖*書
在抗日戰爭的時期,中國仍是一個全方位落後的弱國,特別是在中國西南的抗戰後方基地,根本沒有作戰所必需的工業結構與和圖書能源供應。因此,中國需要從外國輸入維持作戰的必要資源——最主要的是石油、軍火原料與各種零件的進口,這是支撐中國繼續武力抗日的基本條件。若這個供應線一旦被完全地切斷,中國就無法繼續抵抗日本了。
其實,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豈只中、日如此,德國、英國、蘇聯,也全都和圖書一樣:作戰國若無法維持戰爭資源進口路線的暢通,戰爭就不可能持續下去了,當德國被迫放棄所佔領的東歐油田之後,納粹武力的失敗,就是必然之結果。英國與蘇聯全是靠美國提供的作戰資源才能打下去,因此盟國維護大西洋與北冰洋航運暢通的防潛作戰,實際上是同盟國在歐洲作戰勝負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