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6 中國對外通路的爭奪 26.2 日本進攻廣東

26 中國對外通路的爭奪

26.2 日本進攻廣東

在日軍開始集結準備進行廣東攻略的時候,蔣介石卻低估了日軍進軍華南的決心,因此當相關的情報顯示,日軍可能在華南發動攻勢的集結之時(這時美英法等國才有些緊張,將日軍在華南海域的活動情報,主動的告知國民政府),蔣介石仍誤認爲,日軍當時正在全力進行武漢作戰,因此不可能分兵進攻廣東。由於華軍在武漢會戰需要更多的支援部隊,蔣甚至還進一步從廣東抽調部隊,以支援武漢,因此國民政府在廣東的防務,只剩下了三個軍,可以說是兵力已經不充足;而廣東的軍政最高負責人余漢謀,也沒有設法運用有限的兵力,設計對抗日軍入侵的作戰策略,所以廣東的防務可以說是處於一個混亂的狀態。
日軍漢口攻略的主要戰略目的,是要攻佔中國在武漢的作戰指揮中心(當時國民政府的軍事指揮中心——軍委會設在武漢,而當時舉國一致的口號是發揮武漢抗日精神),並大量殲滅中國的野戰軍,以迫使國民政府最後退守西部邊區,因而退化成爲一個失去戰力的地方性政權。日方估計,武漢作戰完成之後,一方面國民政府很可能向日本政府乞和,二方面就是日本可以更方便在中國的精華區,另外扶植與操縱傀儡政府,達成日本「以戰養戰」的新戰略。
日本第二十一軍戰鬥序列,由大本營調台灣軍司令官古莊幹郎中將出任指揮官,統帥第五師團(安滕利吉)、十八師團(久納誠一)、一〇四師團(三老俊雄),以及第四飛行團及海軍艦隊,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從香港附近的大亞灣登陸。日軍登陸後幾乎沒有遭到華軍堅強的抵抗,就一路直逼省會廣州,余漢謀除m.hetubook.com.com了向蔣介石發出告急的電報之外,並沒有充分靈活地運用其有限的兵力來禦敵。
事實上,日軍大本營早在一九三七年年底決定進攻南京之時,就有進攻廣東、切斷中國華南海港對外聯絡的作戰計劃。當時日軍大本營已經抽調了三個師團的兵力,組成第五軍的戰鬥序列,在台灣集結,準備進攻廣東的對外口岸。但是日本也知道,一旦正式進攻廣東,切斷廣東與香港的交通,將會嚴重影響到英法兩國的利益,而會遭到它們強烈的反對,因此日本也有在可能的範圍內仍以低姿態來減少國際強權的反彈的考慮。不料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日軍飛機誤襲美國與英國在長江巡航護僑的船艦,因而造成美國與英國政府的聯合強烈抗議。日本政府不願引爆英美集團更爲強烈的反對,因此臨時撤消第五軍戰鬥序列之廣東攻略計劃,因而眼睁睁地看著中國從香港與廣東,源源運進了幾千萬元的軍事裝備。
廣東的失陷,對於中國抗日的社會人心,以及國際社會的觀點影響也很大,甚至影響到美國考慮暫停協商對華的桐油貸款。這時候,德國與義大利因爲與日本結盟反共的關係,已經先後停止出售軍事裝備給中國,並且承認了滿洲國、撤回軍事顧問與終止外交關係。因此中國只能從國際軍火市場中,設法弄到一些武器與作戰、民生必需的醫葯產品,從越南的河內或是緬甸的仰光,經雲南進口到大西南。
因此,在廣東登陸的日軍,以集中的兵力對華軍的陣地,進行快速的進攻後,很輕易地就突穿與割裂了華軍的防線,幾天之內,日軍就攻到了廣州附近,對它www.hetubook.com.com形成了戰略的包圍。余漢謀眼看大勢已不可爲,只有不戰而退出廣州(後來余漢謀爲此敗筆而受革職留任的處分)。日軍於是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輕鬆地攻克了廣州,也一併切斷了華南主要對外口岸的交通。
由於余漢謀本人並沒有經過真正的大陣仗,作戰計劃上缺乏了主動的精神,加上粤軍的主力,早已多數北調支援華中戰場,余漢謀卻還將手邊有限的兵力做分散與被動的防禦佈署,使得華軍在廣東的防線被拉得既長又薄弱,根本無法形成有力的防禦態勢。可是當時廣東民眾在抗日的問題上,一向自視極高,粤軍在華東與華中的作戰也非常出色,因此百姓民氣高揚,認爲假如日軍膽敢進犯,廣東人絕對要使日軍「死得最爲難看」,當年十月在廣州舉行的保衛廣東之十萬群眾火炬遊行,氣象真是豪氣干雲。
日本眼見攻佔廣東之後,中國還能從海南島、越南等地,以分散作業方式,進口支援其作戰的必要物資,因此日決心攻佔海南島,甚至威脅越南。於是日軍頻仍出現在南中國海,而開始直接威脅到美國在菲律賓、法國在中南半島及英國在馬來西亞的利益了。此時這些國家才開始認真考慮,日本侵華戰爭的擴散已經嚴重破壞了亞洲的戰略結構,以及影響各國在亞洲之利益,所以這些國家開始考慮是否要停止出售戰略物資給日本m.hetubook.com.com
日軍在一九三八年四月到六月間的徐州會戰撲空之後,日本大本營在驚怒交加,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匆促決定改變日軍對華之速戰速決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一反過去日本對華戰爭中,盡可能將事變控制爲局部性作戰之戰略佈局。在六月十五日,日大本營會議斷然決定,發動日軍的漢口攻略計劃,準備深入中國的武漢地區作戰。
因此,日軍大本營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的御前會議中,由裕仁日皇親自裁示大本營,在攻略武漢的同時,應該策劃攻略廣東。這對於兵力有限的日軍而言,造成了另外一次戰略佈局的錯誤。日軍爲了同時準備進攻廣東的兵力,特別設立第二十一軍的戰鬥序列,抽調日軍第五、十八、一〇四師團,參加廣東作戰。因此日軍在武漢會戰中,少掉了多達三個師團的兵力,使得日軍在武漢會戰中的幾個主要戰場上,缺乏更爲優勢的兵力,而無法進行包圍或是殲滅華軍的決戰。日軍最後只是攻克了一座武漢的空城,賠上的卻是整個日軍在中國戰場戰略主動的地位。
日本政府亦認爲,要想迫使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完全向日本屈服,至少還要實際上切斷中國所有外援輸入的通道,特別是截斷來自西方國家的軍備進口才行。因此日本大本營在決定日軍進攻武漢的同時,也計劃在適當的時機,攻略華南的廣東,以切斷中國當時最急需的國外軍火與民生必需品之進口。因爲在上海淪陷之後,中國最爲重要的軍火與民生必需品,多數是從香港與廣州的港口轉運到內地與前線。日軍在徐州會戰之時,已經發現,中國軍隊戰力復原的速度超過日方預期和圖書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中,買進了大量的裝備。
由於中國的海岸線此時已被日本完全封鎖,於是打開後方國際通路的努力,就成爲中國抗日戰爭後期的成敗關鍵所在。日本固然是要設法全力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以逼迫中國屈服,但是令人感到寒心的是,英、蘇兩個盟國一刻也沒有放過中國,在打通中國對外通路的計劃上,大玩其政略陰謀,使得援助中國的通路,遲遲不通,中國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作戰資源,最後甚至連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的實力都不存在了。
一九三八年年底,日本全國共有三十四個師團,其中只有近衛師團留守日本本土,一個師團駐守朝鮮半島,其餘的部隊,全都在中國戰場,其中有八個師團屬於關東軍,戰略任務是防蘇,其餘的二十四個師團,則在中國的關內進行作戰任務,這種兵力極端不平衡的配置,嚴重消耗了日本的國力與戰力。日本將自己陷在泥沼之中,遲遲無法結朿中國事變,但又要面對美、蘇的壓力,這自然迫使日本遲早會設法做出更大的軍事冒險。
日本動員了所有可用的兵力,深入中國進行武漢作戰,僅勉強地達到了下列的結果:日本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同時也控制了中國主要的大都會與工業地帶,但是日軍在廣大的中國領土之中,只能控制點與線,以及少數的帶狀地區,日軍在補給路沿線必須配置之部隊(以維持運輸線之安全)的總數,甚至接近日軍在前線作戰兵力的數目。
華軍最爲特別的戰略,是在中、日的戰線之後,仍然留置了大量的兵力,對日軍的補給線以及漢奸政府,都造成重大的威脅。在日軍戰線後方的游擊戰,中國共產黨部https://www.hetubook.com.com隊的發展,比國民政府更爲靈活且有彈性,日軍爲了清剿這些華軍游擊隊的活動,經常是勞師動眾、頗有傷亡,但是收效卻非常地有限。
日軍攻陷廣州之後,就等於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主要對外的交通聯絡動脈,因此造成了國際社會相當的震驚。各國普遍地認爲,廣東一失守,中國已經失去進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來很難得到其所需的作戰資源了,又因爲中國大後方西南地區的工業非常落後,根本無法生產足夠的作戰資源來支持對日作戰,因此中國將會很快地對日屈服。
但情緒激昂的民意必須有愼密的計劃配合方能成事,否則只能集結一群烏合之眾。不幸余漢謀根本沒有把這些抗日心切的百姓,組成有效的軍事力量,反而白費心力去應付各種民眾的集會,到處高呼口號,在真正能夠發揮抗日力量的重要作戰組織上,卻是缺兵、缺糧,也沒有結實地設立好防禦陣地,甚至連與日軍進行游擊戰的規劃都沒有。廣東的防務既是這樣地不切實際,如何能在抗日作戰中真正有所表現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軍完成武漢攻略與廣東攻略之後,中日的全面戰爭的態勢,就從中國採取戰略防禦的初期,演變成爲中、日戰略僵持的局面。大體上雙方的戰線在這五年多的時間裡,沒有重大的變動,這種對峙的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計劃時才被打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