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8 勇挫日本皇軍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

28 勇挫日本皇軍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中國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獲得大勝,的確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内,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軍在香港向日軍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國馬來亞最高司令珀西瓦爾,率領十萬部隊,在新加坡向日軍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蘭在印尼守軍司令載帕爾,向日軍今村均中將投降;五月七日美軍司令官溫立特中將(麥克阿瑟僅以身免)在菲律賓向日軍的本間雅晴中將投降。整個亞洲戰局中,只有中國在長沙,痛擊日軍,造成日軍成軍以來,另外一次大規模會戰的惨敗記錄。
在中日全面作戰之後,日軍的攻勢作戰的力量逐步地衰退,華軍抵抗的力量漸漸地在增強,最後中日雙方,以爭奪湖南省會長沙及附近的要地,做爲中日兩國軍事對抗的平衡焦點所在。從一九三九年起到一九四四年之間,日軍總共四次出兵企回攻略長沙,其中三次都被中國的軍隊擊敗,這就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之中,最爲値得紀念的三次長沙大捷。當然長沙與湖南的軍民,以完全的犧牲與無數的血淚,與守軍配合,寫下這三個可歌可泣的歷史大戰役記錄。
日軍自從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底,攻佔武漢之後,就把兵力沿著長江水道向前推進到岳陽一帶,與中國軍隊隨著新墻河對峙。日本駐武漢的第十一軍,擁有七個師團與數個獨立旅團的兵力,扮演著插入華中心臟地區的戰略機動部隊的角色,中國則以第五、六、九等三個戰區包圍日本的第十一軍,雙方形成一種戰略平衡的對峙狀態。
這時候日軍大本營,已經深爲陷入中國戰場的戰略泥淖所苦,日軍已經無法再增加兵力,繼續深入中國進行攻擊,也就是說,日本很難在戰場上擊敗中國。因此,日本的兩個選擇,其一是採取以戰養戰的策略,設法長期搜刮佔領區內的資源,以維持日軍在中國境內的開支,其二就是設法與中國進行停戰談判,減少日軍在中國境內的數量。結果日本兩者都同時進行,但是兩者都不成功。
日本大本營原先是有意從一九三九年起,逐年減少在中國的駐軍,希望能夠將在華日軍的總兵力,從八十萬人,調整到一九四一年的四十萬人,以減少日本在中國戰場的戰略損耗。日軍大本營甚至決定,縱使日本無法與中國完成和議,日軍也要撤退到長江三角洲與華北地區,大幅減少在中國戰區的消耗,以保持日軍應付蘇聯的戰力。
但是在華的日軍,強烈反對大本營的減縮計畫,,特別是第十一軍的中將司令官岡村寧次,曾經多次的以進攻四川的作戰計畫,上報日軍大本營,要求不但不能減少,反而應該設法大幅地增加在中國的駐軍。只要日軍增加兵力,他有信心可以深入中國作戰、擊敗蔣介石的重慶政府。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二日,由於蘇聯所支持的外蒙古「獨立」政府部隊,在與日本支持的另外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部隊,在諾蒙罕發生衝突,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也就「當仁不讓」地由幕後支持走到台前開火,雙方的部隊在諾蒙罕地區進行了一次規模相當激烈的局部戰爭。蘇聯紅軍相當成功地擊敗了日本關東軍的第二十三師團,以及支援作戰的關東軍第七師團的一部,造成日本全國的震動。日軍大本營最怕的就是,這場戰爭會擴大成爲日蘇的全面衝突,因爲日本超過三分之二的部隊,已經陷在中國戰區,假如此時日本與蘇聯爆發戰事,那麼日本實在難以雙線作戰。
這就是史達林厲害的地方,他想要在保持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利益,但是又不想與日本爆發軍事衝突,既然日本與中國已經打得難解難分,那麼史達林只要等機會,露幾手給日本知道,蘇聯的實力是不好惹的,日本就會知難而退了。因爲日本特別是一個吃硬不吃軟的民族,蘇俄越是偶爾給日本一些「教訓」,日本就越「尊敬」史達林,更不敢對蘇聯有任何的輕舉妄動。
史達林在一九三九年蒙古諾蒙罕之戰,漂亮地展現其國防建設的成果,果然讓關東軍服氣了。日軍大本營立刻撤換整個關東軍的指揮階層: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參謀長磯谷廉介中將,都遭到免職的嚴重處分。這時納粹德國爲了進攻波蘭,竟然不顧日本這個「反共」的伙伴,而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政府因而覺得,軸心國的「反共鋼約」根本不可靠;由於日本的中國事變一直無法解決,日軍主力全都陷在中國戰場,因此現在不是日蘇發生衝突的時機。因此日本設法以低姿態的方式,與蘇聯達成了停戰協議。日本關東軍這種丟人現眼的醜像,造成日軍更不敢在中國戰區進行裁軍而示弱,反而要拿中國軍隊開刀,以繼續支撐皇軍無敵的神話

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四日,日軍的一〇一師團的一〇二旅團,與一〇六師團主力,組成東路軍開始出兵攻擊在江西北部的華軍陣地。華軍第九戰區代理司令官薛岳下令,第十九集團軍司令官羅卓英指揮華軍,進行逐步抵抗、相機轉進,因此日軍在剛開始進攻的時候,並未遭到華軍強烈的抵抗,所以日軍就越發大膽深入進兵。日軍沒有料到華軍是以有計劃的轉進方式後退,就等日軍深入與兵力分散之後,再設法進行決戰。在表面上,日軍在江西北部一帶的進展相當順利,但就是沒有捕捉到華軍的主力,日軍只有依照原先的作戰計劃,朝西南方向切入湖南,準備與在湖南北部作戰的日軍會師,合圍中國的野戰部隊。
於是駐武漢的日本第十一軍,立刻呈報了一個進攻江南的作戰計劃,準備將關東軍在東北所受到的氣,在華軍的身上發洩一下。日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對於第九戰區的華軍,一直懷恨在心,因爲薛岳過去在武漢會戰的第九戰區作戰,讓日本十一軍吃了不少的虧。所以岡村寧次一有機會,就想找薛岳的部隊比劃幾下,希望能夠痛擊薛岳的部隊,好能嚥下這口氣。
而薛岳能夠識破戰機,決心堅守長沙外圍陣地,而在江西的羅卓英部,也善用地形,成功地狙擊日軍的運動,造成岡村認爲日軍會師無望,反而將要遭到華軍的回攻,hetubook.com.com因此才立刻下令日軍迅速的抽身撤退。中日兩軍這回算是打個平手,但是日軍的作戰目標可以說是完全的落空,既沒有吃掉薛岳的主力,也沒有打下主要的戰略目標,在江西還差點被華軍吃掉一個師團。這還是日軍第一次打這種無厘頭的仗。當然岡村寧次也不可能料到,後來日軍又兩度企圖進攻長沙,但竟然兩次都敗下陣來。
圖 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圖
這回日軍的大規模三路進兵的迂迴作戰,既沒有攻到長沙,也沒有對華軍的野戰軍,造成嚴重的打擊,岡村寧次在發現兵力分散,沒有捕捉到華軍主力,以及華軍開始反擊之時,立刻就在長沙外圍調軍回頭進行有秩序的撤軍,由於日軍進行密接支援的撤軍行動,華軍也無法進行有力的追擊無論是在江西還是湖南的日軍,都撤回原來的戰線,而日軍的這次作戰,可以說是白忙了一場。
原本蔣介石擔心日軍來勢洶洶,因此指令華軍的作戰,可以保持彈性,若是日軍主力強攻長沙,華軍可以向東撤退,而保持對日軍側翼壓力,避免進行決戰。但是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卻已正確地看出日軍兵力分散,岡村寧次又低估了作戰地區的複雜地形,而嚴重影響到日軍分進合擊的計劃,因此大膽地決定,將在長沙外圍陣地與日軍進行決戰。
所以岡村寧和*圖*書次這次進攻的作戰計劃,是擺明了要找薛岳的麻煩,希望能夠吃掉薛岳第九戰區的幾個主力部隊(此時陳誠仍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卻由薛岳全權代理),因此日軍這個江南作戰,並沒有一定的攻略目標,只是希望打擊與消滅第九戰區的華軍部隊,給中國一次嚴重的教訓。但是第十一軍在報給華中派遣軍的作戰計劃中,居然是用「消滅華軍作戰企圖」的大題目作文章。
這時日軍既會師不成,在湖南的兵力就越發顯得單薄,再遭到薛岳指揮之華軍的強力反擊,使得日軍已經開始有些孤軍深入的危機感了。由於岡村已錯過進攻長沙的機會,於是不待華軍之反擊合圍形成態勢,就下令在湖南的日軍,分頭撤軍,並沿途對經過的地區大肆進行破壞。最後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十四日,所有參戰的日軍,都撤回原來的戰線。
當時日本的華中派遣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大將,知道自己準備晉升爲(即將組成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職務,因此也希望能夠有個戰功襯托一下自己的高升,所以就批准了岡村寧次的作戰計劃。由於這個作戰計劃,只是以打擊薛岳指揮的部隊爲目標,所以選擇了江西與湖南北部的第九戰區戰線重點地區,發動攻擊,希望能夠摸到薛岳的主力,然後打出一些成績。
由於在開始的時候,岡村寧次看到在江西發動攻勢的東路日hetubook.com.com軍,進展順利,同時發現重慶方面,有意放棄防守長沙的佈陣,於是大膽下令在湖南北部的日軍第六師團,在九月二十二日,開始強渡新墻河,對華軍第十五集團軍的關麟徵部發動攻擊,同時也出動助攻的上村支隊,從洞庭湖登陸,組成包抄華軍左翼的西路軍,以壓迫華軍向東撤退;並且下令日軍三十三師團與奈良支隊,從湖北南部的華軍陣地之間,組成中路軍,進行大膽穿透作戰,一舉越過通城與麥市,直趨湖南平江,企圖包圍華軍第十五集團軍,迫使後退的華軍主力與日軍進行決戰。
岡村寧次的作戰計劃是將日軍分兵三路,進攻鄱陽湖到洞庭湖之間(江西與湖南)的中國第九戰區部隊。東路日軍在在江西北部的修水一帶,發動側攻,然後轉向向西南方向切入湖南東北部;中路軍則是由湖北南部發動攻勢,與江西的日軍會師,在湖南東北部佔領戰略位置,以等待圍殲華軍的機會;西路軍則是日軍主攻的作戰部隊,由岳陽南下,對華軍的主力造成壓迫,迫使中國第九戰區的主力部隊,退向湖南的東北角,這樣日軍就可以能夠在湖南平江,或是江西修水一帶的地區,圍殲到華軍主力。原先日軍的這個作戰計畫,並未將攻佔長沙設定爲作戰的主要攻擊目標。
當然要說這埸作戰是長沙大捷,是稍爲有些勉強,因爲日軍原始的作戰hetubook•com.com方案,的確沒有以攻略長沙做爲作戰目標,但是日軍卻錯過了攻下長沙的機會。當時蔣介石下令薛岳可以在長沙進行機動防衛,假如日軍在開始的時候,就要強攻長沙,恐怕應該可以如願,但是它卻分散兵力,企圖捕捉華軍主力不成,長沙也沒有拿下,結果可以說是兩頭落空。
不過,江西、湖南在這一帶的地形結構非常複雜,幕阜山的山岳綿延,日軍的重裝備在這種複雜地形運動遲緩,主要道路又遭到了華軍有計劃的破壞,因此日軍後續的進展並不順利,同時華軍雖然一路後退,但是並未遭到日軍嚴重的打擊。所以當日軍深入複雜的山地之後,羅卓英即指揮華軍,開始將抵抗開始逐步地增強,甚至開始進行猛烈的反擊,企圖截斷日軍的補給線,日軍這時才發現,自己在複雜的山區中,很難順利的進軍,更難以越過江西西北的山岳地帶,進入湖南而與南下的日軍會師。
而蔣介石對於日軍的這次攻擊,反應相當地謹慎,在剛開始之時,他不清楚日軍的作戰企圖與投入的兵力,因此在白崇禧的建議下,決定給薛岳非常具有彈性的作戰空間指令,以保全華軍的作戰主力爲最高的原則,甚至必要時可以放棄長沙,在衡陽進行決戰,以求華軍主力避免被日軍盯牢,而遭到嚴重的打擊。但是薛岳卻看出日軍軍力不足,決心確保長沙,給日軍一個重大的打擊。
和-圖-書從湖北南下的日軍奈良支隊,向東旋轉,雖然與由湖北南部南下的日軍三十三師團,在湖南東北部完成會師,但卻根本沒有包圍到華軍的十五集團軍。同時,日軍第六師團與上村支隊會師之後,原先也有機會強攻長沙,但卻受到薛岳部隊的誘導,轉向湖南東部追擊華軍,並企圖與江西的日軍會師。不過由於在江西作戰的東路日軍,因爲耗損過大,爲了安全起見,已經開始退回原先的陣地,因此日軍也失去了在湖南東北部合圍華軍的機會。
日軍在湖南沿粵漢鐵路南下主攻的部隊,雖然一路進展順利,但是卻在華軍機動迎戰,靈活與迅速脫離戰場的戰術下,並沒有捕捉到華軍主力,日軍分散在各路的部隊又無法順利的對華軍進行合圍。在江西北部作戰的日軍一〇六師團,在幕阜山複雜的山地遭到華軍有力的抵抗與包圍下,日軍補給線竟遭切斷,差點就要受到圍殲的打擊,只好全力突圍,那裡還會有力量趕到湖南進行會師。加上這時精銳的華軍王耀武七十四軍,開始在江西北部出擊,使得日軍遭到極大的壓力,在江西北部的日軍被迫全面放棄進入湖南會師的計畫。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