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8 盟國對中國背信棄義

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8 盟國對中國背信棄義

蔣介石起先認為,盟國對中國至少要比敵國仁慈一些,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所有會議的公開結論,會被盟國私下改得面目全非。從此以後,中國的命運,就一再遭到「盟國」的出賣與踐踏,中國實實在在成為盟國獲取戰爭紅利的犧牲品。最為可悲的是,中國當時還以開羅會議為中國帶來了突破性的成就,誰知道會議的結論,一再遭到任意的修改。盟國既不會優先打通緬甸的通路,美國也不會給中國十億美元的貸款,中國卻要從萬分吃緊的戰區中,被迫抽調最精銳的部隊,讓史迪威在緬甸的原始森林中,作沒有戰略意義的和-圖-書消耗,同時更嚴重影響到中國本身的安危。這就是在一九四四年日軍全力進攻下,中國戰區出現全面崩潰的主因。
開羅會議是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分水嶺,在形式上而言,中國在開羅會議時,剛剛走出長期挫敗之歷史記錄的陰影,邁向國際四強歷史舞台的強國顛峰,中美英三國領袖能夠平等協商,完成對於戰後亞洲歷史佈局的安排。但是中國再也沒有想到,西方盟國竟然會聯手,把中國當成一個出賣打壓的對象。雖然史達林、丘吉爾的心胸奸險,以及羅斯福總統的缺乏遠見與堅持,都是出賣和_圖_書中國的利益的原因,但是中國自己內部四分五裂,出席會議的陣容不強,又有史迪威這種通敵的內奸,中國要想在世界頂尖謀略的會議上,爭取自己國家的利益,當然會容易遭到暗算。
從開羅會議的記錄可以看到,在中國贏得戰勝之後,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對日本索取戰爭破壞的賠償。當時會議具體的結論是,中國準備要日本以實物,來補償日方對華所造成的破壞。同時蔣介石也企圖運用一些政治手法,例如兩次對羅斯福提到開放旅順為自由港,希望能夠引進美國力量,牽制蘇聯勒索的可能性(當時蔣介石是出於www•hetubook.com•com預感的防衛而提出旅順問题,沒想到會惡夢成真);並且在香港問題上採取低姿態,以避免刺|激丘吉爾阻攔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但英國根本不但不領情,反而是絕對不歸還香港,連反攻緬甸也決定杯葛到底。
檢討開羅會議,假如不是史迪威、馬歇爾從中不斷進行負面破壞,假如不是史達林在德黑蘭背後出招、不是丘吉爾鍥而不捨地打擊中國,假如宋子文能夠出席開羅會議,及史迪威已被撤換,那麼對於中國與整個亞洲的利益而言,開羅會議應該是可以圓滿成功的。但是羅斯福個人的意志,卻在完全負面的和*圖*書情報中動搖,無法堅持自己原先對中國的承諾;蔣介石又過於相信羅斯福的善意與保證,而不能了解,國際會議之中的角力,實際上要比一場與野蠻敵人的肉搏戰還要可怕!
很令人感傷的是,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中,雖然為韓國、泰國爭到獨立,甚至為日本力爭以保留日皇的制度,又為越南的獨立發展,也留下了伏筆,但是為中國僅僅確定到台灣、東北的領土回歸,卻無法要回香港,以及爭取到中國在外蒙古與唐努烏梁海的應有權利。蔣介石也非常大度的放棄對琉球與越南的主權,以及沒有積極回應派兵佔領日本之建議。中國為東亞地區國家爭取到的權利,甚至超過為自己。m.hetubook.com.com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