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9 惡夢開始降臨中國
所有的美國政府官員,竟然沒有一個人「記得」,十億美元的信用貸款,是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中,原則同意加以考慮的;而支付美軍在中國的機場與生活費用,更是美國政府主動同意支付的款項。
但是此時的美國政府,上下一致認為這是蔣介石的勒索。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指出,中國原先的五億美元貸款都只用了一半而已(當時美國一直以空運困難,拖延中國購買黃金,收回法幣的財政計畫,所以導至資金無法依照計畫使用),而中國嚴重的經濟的問題,需要等到重開滇緬公路,可以將大量的物資運到中國之後,才能穩住嚴道的通貨膨脹問題,所以美國財政部堅決反對給中國新的借款。和-圖-書
首先是美國駐華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在十二月九日,急電華盛頓,提出與蔣介石要求完全相反的看法,高思表示中國並不需要美國新的援助資金,要想解決中國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中國所需的是大量物資的援助,但是除非打通緬甸的通路,援助物資無法大量運到中國,所以美國政府目前不要答應蔣介石的貸款要求。史迪威更是站在絕對反對的立場,他向馬歇爾報告,這是蔣介石慣用的政治勒索手腕。史迪威宣稱,因為美國不能履行承諾,打通經由緬甸援助中國的陸上通路,蔣介石就開口要十億美元做為「交換的條件」。
不幸的是,此時蔣介石對美國政府採取壓力交涉的方式。蔣介石通知美駐華大使高思,假如美國堅持不支付駐華美軍的費用,中國政府實在已經無力負擔美軍在華所有經費的支出了(單是為了在中國建築許多處空軍基地,就讓中國前前後後支出了近百億法幣的代墊資金,造
www•hetubook•com.com
成了後方地區性的惡性通貨膨脹),因此國民政府要求,假如美國政府再不依協議付款,那麼最遲在一九四四年三月,駐華美軍要開始自己設法張羅供應品。這原是盟國之間常用的談判手段,但是美國政府卻為此事,出現更為激怒的反應。沒想到這個由史迪威捏造的「交換條件說」,竟然會刺|激了整個美國政府上下一心的強烈反彈,從陸軍部到財政部,從馬歇爾到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都對蔣介石要求十億美元的借款,產生了敵愾同仇、連成一氣的看法;加上隨後重慶政府又依照中美的協議,要求美國支付在成都修建戰略空軍基地,以及駐華美軍的費用。當這個消息經過美國大使高思傳回美國之後,蔣介石立刻成為華盛頓特區內,人人喊打的「公敵」了(美國政府對於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都沒有過這樣情緒化的反感)。
對於蔣介石依照中美的協定,要美國償付修建機場費用,以及駐華美軍的開銷,美國政府則藉口說,蔣介石
和*圖*書
要求的一美元兌二十法幣的官價匯率,可以說是極端的不合理(當時黑市匯率為一美元兌二百三十元法幣),所以美財政部也反對到底。蔣介石的答覆是,中國政府必須維持法幣官價的匯率,否則中國的財政信用會崩潰,因此堅持不肯改變匯率。這點當然更是藉機敲詐美國的滔天罪證。更糟的是,蔣介石在十二月十八日,任命史迪威全權統領中國駐印軍,開始在胡康河谷展開攻擊日軍的軍事行動,以掩護雷多公路的修建。不料這時史迪威與蒙巴頓竟然自己「私下」決定,乘機提前發動局部反攻緬北的作戰計畫,以拖住中國的軍隊,同時可以減輕英軍在印度所遭到的軍事壓力。因為當時日本的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即擴大盧溝橋事變成為中日全面戰爭的元凶),正在準備對印度發動全面的攻勢。
在緬甸通路遲遲無法打通的情形下,蘇聯又繼續地封鎖西北通路,中國戰區的民心士氣與作戰資源,實在無法單靠每月一萬噸的空運來支撐。蔣介石擔心,大後方經濟危急的狀況,迫使中國可能無法再支持六個月以上。因此他只好向羅斯福提出要求,希望增加空運數量到每月兩萬噸,以及根據開羅會議時的協定,撥給中國十億美元的信用貸款,以因應中國戰區處理惡性通貨膨脹,及增加作戰抵抗能力的需求。其實這兩個要求,本來也是在會議中,得到羅斯福所同意的,但是卻突然「意外地」https://www.hetubook.com•com引起了中美之間爆炸性的衝突。
開羅會議結束不過十天,惡夢就開始降臨中國。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五日,蔣介石還在等待盟國反攻緬甸的佳音,羅斯福突然電告蔣介石,盟國因為要全力進行諾曼地登陸戰,所以要延後全面反攻緬甸的計畫。蔣介石接到這個消息後,可以說是遭到了極大的打擊,這等於說開羅會議的實質結果作廢。中國所有的希望,就是放在打開緬甸的國際通路,接受美國大量的援助,以提高作戰能力,擊敗日本,重建家園。但是延期反攻緬甸的決定,就使得重開滇緬公路,在可見的將來已經是不可能了。中國的作戰力量也到了接近枯竭的地步,抗戰將陷入更為艱苦的戰局。
美國財長摩根索的觀點,說中國需要為要大量增加物資的供應固然有其道理,怛是要收回當時發行過多的法幣,更是克服惡性通貨膨脹不可或缺的金融政策。中國當時的經濟狀況,的確相當危急;不過中國政府堅持維持官價固定匯率,而完全脫離市場價格,在當時雖然是見仁見智的經濟政策問題,但是以後見之明而言,恐怕是蔣介石與孔祥熙一個錯誤的政策性決定。因為以這樣水準的匯率,使得美國政府無法對其國會交待(援助中國換算美元的費用成本,竟然會達到完全不合理的地步)。其實國民政府應該直接以美元換法幣的方法,來回收超額發行的法幣,而不用黃金收回法幣。結果使用黄金收回法幣的操作,因https://www.hetubook.com.com為戰時交通極端的困難,經常發生延誤,而造成政府擊值信用的破產。
然後史迪威透過馬歇爾,要求羅斯福對蔣介石施加壓力,要中國派遣接受美援裝備的華軍出兵支援,這原是蔣介石所堅決反對的進攻緬甸「替代」方案——就是若盟國沒有配合從印度洋進攻緬甸的行動,中國不宜單獨進行緬北作戰。因此蔣介石覺得中國有充分、正確的理由,拒絕出兵(而羅斯福原先也同意蔣介石的這個看法)。但是羅斯福在馬歇爾的誤導下,居然認為是蔣介石出爾反爾。史迪威與蒙巴頓現在要出兵反攻緬甸了,蔣介石竟然不肯出兵配合!羅斯福在十二月數度致電蔣介石,要求中國合作,出兵反攻緬北。這時的美國政府上下,一致地認為,「中國只想要求大量的援助,而不想出兵作戰」。突然間蔣介石成為「勒索盟國」的頭號公敵了,中美關係幾乎面臨破裂的危機。
事實上,真正背信棄義的是美國。因為是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中,親自答應蔣介石的兩個重大決定,一是盟國合力反攻緬甸,二是原則同意貸款中國十億美元。蔣介石回國之後,正式向羅斯福提出十億美元貸款的要求,完全是依據開羅會議的結果行事,毫無過分之處,更和盟國延後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無關。但是美國政府卻「認為」這是蔣介石獅子大張口的「交換條件」。其實真正要感到愧疚的應該是羅斯福總統,自己推翻了對中國軍事反攻的承諾,又扭曲十億美元貸款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