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將韓信
七、漢中對
秦統一天下後,將秦的軍事制度推行到整個帝國。秦末亂起,六國復活,各國不同的軍事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復活。劉邦軍自起兵以來,打著楚國的旗號,服從楚王,使用復活後的楚國的制度。進入漢中建立漢王國後,劉邦面臨一個重大的制度決策,究竟是迎合關東出身的廣大將士的心願,繼續保留楚國的制度,爭取回到家鄉?還是變更思路和政策,採用秦國的制度,以舊秦國作為新根基,一切重新開始?
這個改制的問題,關係到漢王國立國根基的確立。從以後的歷史來看,漢王國建立以後,廢除了楚制,採用了秦制,確立了全面繼承舊秦國的國土、人民和制度的秦本位國策,這個重大的決策,是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證。而韓信呢,他是從軍制改革的角度,最先提出並推行秦本位政策的人。可以說,由韓信申軍法開始的軍制改革,不但將劉邦軍整訓為一支制度最為先進、戰鬥力極強的新型軍隊,而且為秦人秦軍的加入提供了制度的保證和文化的歸屬。劉邦軍後來順利反攻三秦,楚漢戰爭中秦人死心塌地追隨劉邦與項羽殊死決戰的原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可以說韓信申軍法,既是漢軍走向勝利的開始,也是漢承秦制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源頭。
韓信又問道:「請大王衡量一下,在用兵之勇悍、待人之禮仁、實力之強大三個方面,與項王相比如何?」
韓信站起身來再一次施禮,應聲贊同說:「我韓信也認為大
和圖書王不如項王。不過,臣下曾經在項王帳下供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
韓信首先分析項羽用兵的勇悍說:「項王一聲怒吼,千百人不敢動彈,但是,項王不能使用賢將,任其獨當一面。這種勇悍,不過是匹夫之勇。」
韓信起身施禮,謝過劉邦,以反問的形式回答說:「大王如今東向爭奪天下,對手難道不是項王嗎?」
話聽到這裡的劉邦,入神屏息,俯身前傾,不知不覺之間,膝蓋已經觸抵到前面的座席了。
劉邦問道:「丞相多次進言將軍,將軍有什麼謀略可以讓寡人領教?」
關於「明出子午,暗渡陳倉」的計畫,我們在後面將會詳細敘述。關於韓信申軍法,意義非同尋常而歷來語焉不詳,這裡不得不稍做解說。我們知道,戰國以來,秦軍之所以能夠多年不斷地戰勝各國軍隊,除了上升的國勢、強君能將的種種原因而外,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以來的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軍事制度。這個軍事制度,以二十等級軍功爵賞制度為中心,包括了軍隊的編制訓練,徵發動員,獎懲激勵,旗鼓通訊,退役撫恤,進而連接到軍人轉業入仕,個人的財產身分和社會的基層組織建設等方方面面,幾乎牽涉到整個國家體制。這個制度的框架細則,統稱為秦軍法。由秦軍法所規定的秦的軍事制度,是當時最先進最高效率的軍事制度,這個制度,是秦軍之所以戰無不勝,成為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和_圖_書的根本。
但是,當我繼續整理到劉邦接受了蕭何的推薦,當即就要召韓信前來拜將,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的事情。要知道,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已經不是破格提拔,而是破天荒任用。而此時的劉邦,與韓信之間沒有任何交往,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合理地想來,即使有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即使有任用的強烈意向,怎麼也得先見面談話,聽取意見,親自面對面地考察之後才能拍板。這種情況,打個現代的比方說,不要說是作為一國之主任命三軍總司令,即使是百人的小公司董事長任命管理二十人的部門經理,怕都是最起碼的常識。所以說,史書上的這種不合情理的細節,斷然不可當真,只能理解為歷史故事的傳奇色彩。我敘述歷史到這裡時,依據史書編撰的結構原理,大膽地將史書的敘事,參考常情常理做合理的改定,並附理由在此,供後來的讀史者參考。
這時候,韓信話鋒一轉,由分析項羽的得失,歸結到劉邦的應對,他說:「而今,大王如果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的武勇賢將,有什麼勇悍的敵人不能誅滅!以天下的土地城邑分封功臣,有什麼人的心不能收伏!尊重義帝,守懷王之約,興義兵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障礙無法摧毀!」
劉邦答道:「正是項王。」
「漢中對」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文章從劉邦與韓信分別入https://m•hetubook•com.com座開始。
劉邦接受了蕭何的建議,決意任用韓信為大將以後,他親自召見韓信,詳細聽取了韓信的意見,有禮而又慎重地對韓信做了面對面的考察。有關二人之間會面的情況,史書上留下了一段對話,史家稱為「漢中對」。
韓信說:「三秦王本為秦將,統領秦軍子弟數年之久,損兵折將不可勝數,又欺騙部下投降諸侯,二十萬將士,在新安被項王使詐坑殺,唯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脫逃,秦人怨恨這三個人,痛入骨髓。如今,項王強以威勢封三人為王,得不到秦人的擁護和愛戴。
分析到這裡,韓信稍做總結說:「從整體上來看,項王名義上是天下的霸主,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他的優勢容易轉化為劣勢。」
聽了韓信的這番話,劉邦大喜,自以為太晚得到韓信了,他堅定了任命韓信為大將的決心,決定接受韓信的計畫,按照韓信的安排,部署諸將做進攻三秦的準備。
劉邦長久沉默之後,回答說:「不如項王。」
韓信又分析項羽待人的禮仁說:「項王待人恭謹有禮,言語溫和,人有疾病,他會同情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但是,當被任用的人有了功勞,應當封爵受賞的時候,他卻把刻好的印章久久捏在手上,遲遲捨不得給人。這種禮仁,不過是婦人之仁。」
漢中對,是楚漢相爭歷史的起點,劉邦集團由此制定了北上還定三秦,進而東進爭奪天下的戰略和圖書。從爾後的歷史來看,漢中對的正確決策和成功推行,是劉邦集團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弱小走向強大的轉捩點,可以說,劉邦最終能夠戰勝項羽奪取天下,其勝利的基礎,正是奠基於此。因此之故,歷史學家稱「漢中對」為中國歷史上戰略決策的成功典範,將其與諸葛亮答劉備的「隆中對」齊名並舉,應當是各有千秋。
古代史書的引用,往往都是摘錄。「漢中對」也並非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司馬遷從他所使用的史料中選擇截取的。從文意來看,「漢中對」至此當為一段,內容是韓信借項羽和劉邦的名義,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做戰略性的比較,從總體上得出了劉邦可以由弱轉強的結論。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具體地分析了三秦的形勢,提出了反攻三秦的設想,成為「漢中對」的後半段。
我讀〈淮陰侯列傳〉,確立韓信申軍法始於漢中,為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曾經寫成論文刊行,信然而無疑。然而,多年以來,當我讀到蕭何追回韓信後強力推薦給劉邦,劉邦先是猶豫,最終下決心任命韓信為大將時,總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一次,我重新整理這段歷史,將劉邦之所以不得不用韓信的理由,從蕭何看去的角度,做了盡可能的補充,寫成「國士無雙」,大體通順釋然。
接著,韓信分析項羽勢力的強大說:「項羽雖然稱霸天下臣服諸侯,卻不據有關中而定都彭城。這是他的第一個失誤。項羽背棄懷王之約,以自己的好惡裂土封王,諸侯心m.hetubook.com.com中不服。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項王將舊主懷王驅逐到江南,新封諸侯紛紛效仿,也都驅逐舊主,搶佔肥美的土地。這是他的第三個失誤。項王所到之處,沒有不摧殘破滅的,百姓都怨恨,人民不親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而已。這是他的第四個失誤。」
仔細考察,「漢中對」主要還是戰略層面上的分析和策劃。聽取「漢中對」時的劉邦,身陷困境,急於打開局面。當韓信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劣,挑明了由弱轉強的可能,進而分析三秦的形勢,提出了反攻三秦的設想時,他的眼前一亮,思路由此開通,方向由此明確。不過,劉邦是實幹家,他多年領兵作戰,深知一兵一卒、一刀一槍的戰鬥戰役之緊要,當他真要任命韓信為大將時,眼下如何實現北上還定三秦戰略計畫的具體方法,怕是萬萬缺少不得的話題。從爾後的歷史來看,有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韓信在這個時候提出來的。第一,提出「明出子午,暗渡陳倉」的反攻三秦的具體計畫。第二,「申軍法」,就是按照秦軍的規章制度,對漢軍做大規模的整編和訓練。
「另一方面,大王攻入武關以來,秋毫無所侵犯,廢除秦國苛刻的法律,與民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沒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根據楚懷王與諸侯之間的公約,大王應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人人皆知。如今大王失掉應有的職位而去了巴蜀,關中的百姓沒有不痛惜的。今天,如果大王舉兵北上東進,三秦可以傳檄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