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北兩翼戰場
三、外交家隨何
英布仍然沒有作聲。
隨何繼續說道:「那時候,陛下讓微臣帶領二十人出使九江。臣一到九江,就使九江舉國歸服,遂了陛下的心意。如此計算下來,臣的功勞當超過步兵五萬,騎兵五千。然而如今,陛下稱隨何為腐儒,說打理天下安用腐儒,不知道話又是從哪裡說起的呢?」
策反英布叛楚歸漢,是楚漢相爭中最大的成功外交,隨何在這次外交活動中機警果斷,展現了高度的外交技巧,成就了中國外交史上一樁典型範例。兩百年後,東漢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國使用幾乎同樣的方式,又一次獲得了外交的成功,成就了另外一樁千古流傳的美談。
隨何接著說道:「漢王攻佔彭城,項王尚在齊國,這個時候,大王理當傾國出動,渡過淮河,晝夜兼程奔赴彭城會戰。而實際上呢,大王擁有萬人之眾,沒有再發一兵一卒,袖手在旁,觀望勝敗的結果。將國家託付於他人的人,難道應當這樣做嗎?」
英布回答說:「寡人以臣下的身分服事項王。」
話到這裡,英布聽進去了。自從稱病不出以來,英布知道項王對自己不滿,他瞭解項王猜忌又火爆的脾氣,很是恐慌不安,他之所以接待隨何,就是想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此時,英布點點頭,嘴裡蹦出三個字來:
英布有他的打算,他打發掌管宮廷飲食的太宰去做接m.hetubook•com.com待,每日好酒好菜款待,就是不提見面的事。隨何是機靈之人,看穿了英布的心事,他拖不起,等不得,決定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對太宰挑明說道:
「臣下並不以為舉九江國之兵足以滅亡楚國,不過,只要大王起兵反楚,項王必定被拖住不能西進,只要滯留項王幾個月,漢王取天下的部署就可以萬全了。那時候,請允許臣下與大王一道,戎裝佩劍前往漢國,漢王必定裂地分封大王。那時候,大王的封地豈止九江,九江不過是在更大的封地之中而已。正是出於這種意願,漢王特派臣下出使大王,進獻愚計,希望大王留意。」
英布沒有了退路,只得一不做二不休,不得不回應隨何道:「那就照你的話辦,起兵攻楚吧。」
劉邦一時語塞,失了嬉哈的勁頭,勉強答道:「不能。」
隨何進宮,面見英布說道:「漢王派遣臣下敬呈書信予大王。臣下此次來,私下有些奇怪,大王為什麼如此親近楚國?」
「退一步看,即使楚軍輕裝深入、進入到滎陽——成皋一帶,漢軍堅守不出,楚軍也是進不能攻取,退不能脫身。所以說,一時得勢的楚軍,不足以作為長久的依靠。再退一步說,假設楚軍戰勝了漢軍,諸侯各國將會憂慮禍害及於自己而發兵相救,楚國的勝利,必然誘發諸侯各國的聯合對抗。以此判斷,楚
和圖書
國不如漢國,這種局勢是顯而易見的。如此形勢之下,大王不去親近萬全的漢國,而去依託危亡的楚國,臣下我不得不為大王感到困惑。」英布接受了隨何帶來的劉邦的提案,秘密答應背楚歸漢,由於事關重大,局勢尚在觀望之間,他不敢走漏稍許消息,也再三告誡隨何保密。
策反英布叛楚歸漢,可以說是楚漢相爭中最大的成功外交,這次外交的發案者,是張良,而實現這次外交的最大功勞者,當然是隨何了。隨何在這次外交活動中機警果斷,展現了高度的外交技巧,成就了中國外交史上一樁典型範例。兩百年後,東漢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國使用幾乎同樣的方式,又一次獲得了外交的成功,成就了另外一樁千古流傳的美談。
於是英布下令殺掉項羽的使者,徵調軍隊,攻擊楚國。
沉默寡言的英布聽到這裡,僵硬的顏面似乎有了些表情,一直挺直的身體也鬆和下來,微微向前傾斜。隨何一直觀察著英布,他一點一滴地察覺著英布表情和心情的微妙變化。他覺得是時候了,於是放緩語氣,一字一句,清楚地挑明這次出使的目的:
隨何說動英布叛楚歸漢,意義非同尋常。其迅速呈現的結果,正如劉邦方面所預計的,由於英布叛楚歸漢,項羽不得不分兵應對九江方面的叛亂,他派遣大將龍且和項聲統領楚軍別部南hetubook.com.com下迎擊英布軍,大大削弱了乘勝追擊漢軍的攻擊力,延遲了迅速西進,一舉窮追深入的步伐,使劉邦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得以在滎陽——成皋一帶穩住陣腳,形成相持的局面。
隨何其人,史書並沒有為他立傳,有關他的事蹟,除了出使九江國的事情而外,我們幾乎就不大知道了。不過,史書上還有一點零星的記載說,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洛陽宮中大擺酒宴,款待功臣,評功設位。漢王朝是劉邦集團馬上打下來的天下,又沿襲了秦王朝按軍功行賞的制度,非軍人的文吏們,是不大擺得上桌面的,特別是沾點詩書的儒生,最被劉邦看不上眼,常常被羞辱奚落。隨何大概是多讀過幾本書,又不曾帶兵打過仗,酒席上也被劉邦拿來尋開心。喝得高興的劉邦,指著隨何的鼻子調侃道,「至於你小子,不過一腐儒而已,打理天下,難道能夠使用腐儒嗎?」
隨何率領使團來到六縣,請求面見九江王英布。請謁遞上去,已經過了三天,依然沒有回音。
隨何稍微提高了語調,繼續說道:「大王表面上打著依附楚國的旗號,私下裡卻盤算著保存自己的實力,臣下不認為這是可取的良策。想來,大王之所以不願背棄楚國,是因為大王以為漢國弱小,不足以作為依靠。不過,眼下楚軍雖然強大,卻在普天之下背負著不義的罪名,因為項王和*圖*書不但違背懷王之約,而且殺害了義帝。放眼當下,儘管項王憑藉戰勝而一時強大,漢王也自有應對的良策。漢王將聯合諸侯,退守滎陽——成皋一線,調運巴蜀漢中的糧食,深挖戰壕,高築壁壘,分兵堅守要塞。如果楚軍繼續西進,穿越魏國故地,深入敵國八九百里,必將遭遇欲戰不能得手,欲攻城則力有所不逮的困境。難上加難的是,楚軍將不得不依靠老弱從千里之外轉運糧食,後勤不能得到保證。
放長遠來看,項羽不但失去了一名最得力的勇將,而且增添了一名可怕的敵手。從此以後,楚國失去了安定的後方,經常性地面對腹背受敵,兩面甚至多面作戰的不利局面。垓下決戰的勝利,英布參戰和九江國的反楚歸漢是重要原因,敗逃中的項羽,在陰陵(今安徽定遠)被農夫欺騙迷路,在東城(今安徽定遠)苦戰絕望,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拔劍自刎,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路途經過點,都在英布所領的九江國境內,似乎也顯示了隨何說動英布叛楚歸漢的意義。
英布只是聽著,沒有作聲。
就在這個時候,項羽的使者也來到了六縣,敦促英布迅速發兵,與楚國一道進攻漢國。隨何得到了這個消息,擔心事情有變,他當機立斷,闖入九江王宮,來到英布會見楚國使者的王庭,徑直就上座說道:「九江王已經歸服了漢王,楚國憑什麼要九江王發兵?」
事情突如其和*圖*書來,英布愕然未能反應。楚國使者當即起身退席。隨何趁勢對英布說:「事情已經這樣了,請大王殺掉使者,迅速舉兵與漢王協力攻楚。」
劉邦也是機靈人,哈哈一笑說道:「我之所以這樣說,正是要為你評功設位。」當即下令,任命隨何為護軍中尉,接替陳平出任漢王朝的軍情首腦。
隨何說:「大王與項王同在諸侯之列,之所以對項王稱臣,一定是以為楚國強大,可以作為自己的靠山。如今項王討伐齊國,親自背負築城的木板,身先士卒作戰。這個時候,大王理應盡舉九江之兵,親自統領,充當楚軍的前鋒,而如今僅僅派遣了四千人的軍隊協助項王。以臣下的身分服事主君,難道可以這樣做嗎?」
「請奉命。」
太宰將隨何的這番話轉達給了英布,英布於是下令召見隨何。
「大王之所以不見我隨何,一定是因為大王以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對局勢的走向,尚未瞭解得清楚。為大王呈說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正是我隨何之所以到九江來的緣由。如果我隨何被大王召見,呈說得當,應當就是大王所想要聽取的意見;如果呈說不當,請大王將我隨何與二十名隨員處死於王都街市,以此明確大王與漢為敵而與楚為友。」
機警的隨何一聽,當即跪下,不緊不慢地反問道:「當初大王進攻彭城,項王遠在齊國,那時候,陛下發步兵五萬,騎兵五千,能夠攻取九江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