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民族生存和尊嚴而戰
四、方圓數千里的大會戰
險要的地勢是至關重要的,幾個月來,中國守軍在鄂東、贛北的作戰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日軍為排除其在水澤山區作戰面臨的戰術上的困難,打破膠著狀態,以迅速佔領武漢,華中派遣軍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畫,八月中旬,另出奇兵兩路,由大別山的北麓平原西進:一路由合肥向河南的固始、湟川、羅山攻擊,直趨信陽,企圖切斷平漢線,迂迴武漢之北,進而從北面進攻武漢;另一路則由合肥攻擊六安、霍山,然後直搗商城,再轉南威脅麻城,與黃梅及江南之敵相呼應,對武漢構成大包圍的態勢。
日軍新的作戰計畫是三路合圍武漢:江北一路由安徽陸路西進,意圖奪取河南信陽,截斷平漢線,再轉南穿越大別山和桐柏山,威逼武漢;一路沿長江上溯,直趨武漢;江南的一路也直逼武昌,隨時都可以得到江上部隊的支援。
為了表明中國的不妥協態度,爭取國際的援助,蔣介石電令駐美大使胡適將此文有關持久戰部分譯成英文交羅斯福看。不久,日本又發表關於建立東亞新秩序的聲明。美國終於十二月十五日正式批准「桐油借款」兩千萬美元給國民政府。
武漢棄守前夕,蔣介石於廿四日偕宋美齡飛往湖南衡陽之北的南嶽,但因飛機迷失方向,又轉回漢口。廿五日晨八時許,換乘飛機,始到南嶽。同日蔣電武漢撤退前破壞可資敵用之一切設施,這樣,武漢燃燒了兩天。
一九三八年的武漢,是中國軍民由東部沿海轉移到西部山區進行長期抗戰的中轉軸。抗戰初期中國的機關、工廠、學校人口的西遷也是以武漢為中軸,由東部沿海轉移到西部山區的。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陷的背景下,無論是從鼓舞民眾鬥志增強持久抗戰信心,還是從消耗日軍實力「苦撐待變」的國際戰略來考慮,國民政府和蔣介石都必須積極組織保衛武漢的戰役。
自中日開戰以來,蔣介石就下令加固沿江各要塞防禦工事,馬當要塞工程更是歷時經年,國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本來能鉗制和延緩日軍進攻的重要據點,竟然被敵人輕易地佔據了,消息傳來,蔣介石心中不由燃起熊熊怒火。指揮失誤的十六軍軍長李韞珩被撤職查辦,救援不力的一六七師師長薛蔚英被槍決。
中國軍隊在要塞九江一帶集中有數十萬軍隊卻敗不旋踵,一是由於當局固守九江的決心下得過於倉促,以致後勤準備不周,糧食補給困難;二是敗於軍紀不良,守軍派系混雜,官兵素質極差。第二兵團司令張發奎自稱「職由陽新徒步經瑞昌至九江時,滿月荒涼,殆絕人跡,民眾既失同情之心,軍隊自無敵愾之氣。」
在武漢會戰正酣之時,日本大本營又下達了二〇一號命令:「大本營企圖與進攻漢口互為先後,取華南敵後重要根據地,並切斷其主要對外聯絡補給路線;佔據廣州附近要地。」不難看出,日軍在武漢會戰的戰略意圖是,通過大包圍大迂迴戰略的實施,先從戰略上截斷武漢守軍的退路和外援,徹底動搖武漢守軍的意志,以最終形成對中國抗日主力部隊的合圍,達到與中國「速戰速決」的戰略目的和中國投降的政治目的。為此,日軍調集了其陸軍總兵力三十四個師中的大部分,其中以第二集團軍和第十一集團軍的共九個師的兵力為主,約廿五萬人,以及海軍及三艦隊,再加上空軍等,和*圖*書共有各型艦艇約一百二十艘,各型飛機約三百架。
日軍的攻勢在繼續,五天後,波田支隊在姑塘強行登陸,廿六日攻陷九江。同日,長江對岸的江防要地黃梅小池口也告不守。至此,日軍已基本上突破了中國軍隊的主陣地。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為完成中國抗日大軍的戰略轉移,和西南大後方的部署贏得了時間,從而為堅持長期抗戰打下了基礎。國民政府在武漢組織的英勇抗戰贏得了民眾的擁護和支持。
對於戰局的階段轉換,蔣介石也作了預測,他認為「吾同胞應知此次兵力之轉移,不僅為我國積極進取,轉守為攻之轉機,且為徹底抗戰,轉敗為勝之樞紐。」

蔣介石主持會議制訂武漢作戰計畫
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發表《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國民書》,對於為什麽保衛武漢和從武漢撤退作了說明:
六月中旬,日本海軍艦艇開始用火力清除江面的魚雷,逐步向馬當要塞靠近。此時正逢當地一期抗日軍政大學班結業,廿四日,舉行結業典禮。受訓人員很複雜,除了防守湖口、馬當要塞的十六軍的副職軍官和排長外,還有馬當、彭澤兩地的鄉、保長。由於漢奸告密,日軍趁守軍各部隊主官(凡上尉以上主官都有請帖)參加典禮會餐之機,發起猛烈攻擊,於廿六日攻佔馬當。
自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軍民的奮勇抗擊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氣焰。到一九三七年底,侵華日軍已占其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這使日軍統帥部深感行將陷入長期消耗的泥沼,嚴重地影響了北進(蘇聯)或者南下(奪取太平洋和東南亞)的計畫。為了避免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脫身,日軍集中全力進攻武漢。昭和研究會提出的《關於處理中國事變的根本辦法》中指出,「為了徹底打擊國民政府,使它名義上和實質上都淪為一個地方政權,必須攻下漢口、廣東(州)以及其他抗戰中樞」。他們尤其重視漢口,認為「首先為了摧毀抗日戰爭的最大因素——國共合作勢力,攻下漢口是絕對必要的」。日軍統帥部攻佔武漢的意圖是「將蔣政權逐出中原,壓迫到邊陲地區,以取得戰略、政略的有利態勢」。
最高統帥的怒火並不能阻止驕奢部屬繼續潰敗,正如他的嘉獎也不能讓彈盡糧絕的勇士繼續堅守陣地一樣。突破馬當要塞的日軍勢如破竹,一周時間裏連陷彭澤縣城、湖口要塞,與湖口唇齒相依的軍事重鎮九江頓時失去了屏障。讓蔣介石略感欣慰的是,中國空軍在此期間以漢口和南昌為基地,連日出動攻擊安慶至湖口間敵艦艇,予敵重創。
七月十八日,蔣介石接見了英國《每日先驅報》駐華記者史諾,他說:「武漢必能堅守,而日軍後方,因中國游擊部隊日趨活躍之故,則將變為前線。」對於尚未發生的事只能預測而難以左右,在做最好的期望的時候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蔣介石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回答外國記者提問的時候,他知道在什麼地方該退卻,他也知道怎樣才能安然退卻,「縱令武漢將來有不能守之一時,殊亦無損於hetubook•com•com抗戰之毫末;中國之目的固在長期作戰以消耗敵人力量,而獲得最後勝利,相信保衛武漢之戰,必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也。」
日軍華中派遣軍攻佔安慶後,為隱蔽沿長江西進的主要作戰方向,指示所屬進行欺騙宣傳報導,企圖引誘中國軍隊把注意力從日軍的溯江作戰轉移到江北陸地。在江北,阪井支隊於十三日佔領桐城後,奉命改變進攻方向,向中國軍隊大別山防線的前沿陣地潛山縣進攻。日軍長驅直入,連克潛山、石牌等要地,致使長江下游南京到武漢間第一道屏障——馬當封鎖線危急。
「保衛武漢之軍事,其主要意義原在於阻滯敵軍西進,消耗敵軍實力,準備後方交通,運輸必要武器,遷移我東南與中部之工業,以進行西南之建設。蓋唯西北西南交通經濟建設之發展,始為長期抗戰與建國工作堅實之基礎,我唯西北西南交通路線開闢完竣,而後我抗戰實力及經濟建設所需之物質,始得充實而供給不虞其缺乏。今者我中部及東西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於西部諸省,西部之開發與交通建設,已達初步基礎。此後抗戰,乃可實施全面之戰爭,而不爭區區之點線。同時我武漢外圍五月之苦戰惡鬥,已予敵人莫大之打擊,而樹立我民族復興之自信心,與發揚我軍攻守戰鬥再接再厲之新精神。故我守衛武漢之任務已畢,目的已達。」
廣州失守真相見於報紙,引發國人一片唏噓與憤憤之事。蔣介石在強大民意推動下,親自調查處理廣州失守重案,嚴懲了一批怠忽職守、貪生怕死之輩。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既有長江水路聯絡東西,又有平漢、粵漢鐵路貫通南北。南京陷落之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但國民黨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仍在武漢。當時,中國共產黨在武漢也有代表團和八路軍辦事處。徐州撤退後,中國軍隊的主力也集結在武漢外圍地區,武漢成為繼續指揮全國抗戰的樞紐。
蔣介石親任作戰總指揮,調集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和海空軍各一部,共約一百二十多個師、一百萬人,沿大別山、鄱陽湖及長江兩岸,組織防禦,準備作戰。除了在大別山區各要隘部署兵力,安設重炮準備迎擊陸路進攻的敵軍外,還在長江安設水雷,並在沿江兩岸要塞佈防,阻擋日軍循水路進攻。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也參加了這次會戰。
武漢外圍陣地一步一步緊縮,到十月初,各要塞基本上都被攻破,撤退只是遲早的事了。就在這個時候,薛岳兵團在萬家嶺一帶作戰,殲敵三千多人。但在日軍的反撲下,萬家嶺最後失陷。局部的勝利並不能改變戰略上的被動和整體的劣勢。由於日軍在長江兩岸和大別山北麓已形成對武漢的三面包圍,同時在廣東方面,日軍二軍又在大亞灣登陸,十月廿一日侵佔了廣州。中國軍隊於十月廿五日撤出武漢,五戰區部隊向平漢路以西的隨縣、沙洋一帶轉移;九戰區部隊退守岳陽、通城和修水以南地區。日軍於十月廿五日至廿七日先後佔領漢口、武昌、漢陽。
安慶、九江為長江的江防要地,日軍進窺武漢,首先著眼於安慶。六月二日日軍第六師團自合肥南下意圖奪取安慶。江淮地區時值梅雨天氣,加上道路破壞,擔任先鋒的阪井支隊前進緩慢。為增強突擊力,日軍華中派遣軍改變策略,調遣曾駐防臺灣適應亞熱帶氣候作戰的波田支隊擔任溯江戰和*圖*書的先遣部隊,協同海軍沿長江進攻安慶。六月十一日夜,該支隊在大雨中偷襲登陸,十五日安慶淪陷,中國守軍楊森第二十七集團軍以一部在安慶西北集關等地繼續阻敵前進,主力則向太湖方向轉移。安慶失陷,為日軍大舉進犯武漢建立了補給基地,從而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
八月廿一日,蔣介石對倫敦《每日捷報》駐華訪問員任金生發表談話,說:「揚子江陣線之一,不久即將展開劇戰;此戰將為大決戰,吾人深信必能獲得較四月間台兒莊一役更大之勝利。日軍自欺欺人,妄以為攻下漢口,戰爭即可結束;須知即使漢口失陷,必不較去歲南京之失陷更可挫破中國之抗戰,何況吾人深信漢口必不致失陷也。日軍之困難,與日俱增,吾人將使其一敗塗地。」他特別強調了游擊部隊的作用:「戰事愈展開,流動之游擊部隊將愈占重要之地位。在未來保衛武漢之大決戰中,游擊隊將必有巨大之貢獻。」蔣介石所講的決戰之處當是指贛北了。
真正的大戰在八月展開。蔣介石調集了幾乎所有可以動用的部隊,日軍也調集了十個師後來又多次補充。中日雙方在以武漢為中心的數千里範圍內,展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戰。
一九三八年初,日軍原計劃由豫東大平原南下,在皖北平原沿淮河西進,都因黃河決口而停止。不過,滔滔黃河水並沒有使侵略者的鐵蹄完全陷入泥濘中,它雖然阻止了日軍機械化部隊沿平漢路南下的迅猛攻勢,卻沒有改變日軍奪取武漢的決心。由北方進攻武漢的作戰計畫破產後,日軍又改變作戰路線,將主力南調,配合海軍改取東側陸路及溯江西上的進攻途徑,對武漢志在必得。
日軍志在必得,蔣介石志在必守,武漢會戰拉開帷幕;「保衛大武漢」口號響徹長江兩岸,蔣介石親任武漢會戰指揮。
其實,早在日軍進攻大亞灣前,廣東省主席吳鐵城已獲悉日軍動向,並先後數次電告蔣介石,甚至指出,日軍極有可能在十月十一日前後動手。但是,蔣介石似乎未為所動。結果,日軍果然在十月十二日攻佔大亞灣,余漢謀部本已備戰不力,倉促應戰後立即撤退。
十一月二日《申報》報導了廣州失陷的真相:「廣州的失守是出乎意料的荒唐的。實際上,守軍並未抵抗,而且日人在漢奸的領導下抄了近路,等到兵臨城下,發覺早已不及。而當局者始終含糊馬虎,一點也沒部署。」
方圓數千里的大會戰仍未擋住日軍強大攻勢,武漢失守;痛失武漢,蔣介石親發《為國軍退出武漢告全國國民書》;廣州淪陷,中國抗戰迎來戰略相持階段。
對蔣介石來說,武漢勢在必守。鑒於之前南京保衛戰演變成甕中之鱉的慘痛教訓,考慮到武漢三鎮在地理位置上無險可守的實情,蔣介石與中國統帥部綜合採納了中外軍事顧問的建議,一改過去守城阻擊的作戰方式,把防守作戰重點放置在武漢外圍地區,「保衛大武漢」的口號一時響徹於整個大後方。跳出了一城之攻守戰圈子的武漢會戰,是以武漢為中心,以鄂、皖、豫、贛為廣闊戰場的大戰役。

蔣介石巡視設在武昌珞珈山的軍官訓練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廣東是抗戰後方的重要根據地,當局必有精密的佈置,日軍來犯萬難得逞。雖然十月二十日有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但大亞灣離廣州較遠,其間山嶺河道縱橫交叉,可憑之堅守,即使國軍失敗,退到廣州,至少也在兩三個月之後。誰知不過半月,廣州竟淪陷日軍手中。廣州淪陷使粵漢鐵路的戰略價值發生了變化,武漢開始失去其重要性,加速了蔣介石撤離武漢的決定。
持久抗戰的要訣在於因地因時制宜,靈活打擊敵人,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馬當要塞在短期失守,蔣介石的確很是失望,但他並沒有對勢必更加激烈的戰役喪失信心。針對一些消極言論,蔣介石在指揮武漢會戰期間還時常對外發表講話,聲明中國政府保衛武漢及堅持長期抗戰的決心,以正國際視聽。
武漢會戰的戰線之長,時間之久,兵員之多,規模之大,犧牲之重,是抗日戰爭中其他任何戰役不能比擬的。在會戰過程中,中國軍隊動員一百二十多個師,約一百萬人,傷亡、散失約六十萬人。日軍傷亡、失散、被俘人數二十萬人,染病十五萬人。以上數字,各家所說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無可懷疑的,即是抗戰以來,日軍遭受損失、付出代價最大的一役。
蔣介石指示:在江南,以浙贛山區為新成立的第九戰區的主戰場;在江北,以鄂豫皖交界處的大別山地區為第五戰區的主戰場;統帥部留在武漢,居中協調指揮。從六月份起,保衛大武漢成為了輿論的中心内容。各界民眾,國民黨上層的軍政要員和廣大愛國將士都不同程度投入了保衛武漢的戰役中。
薛岳沒有讓蔣介石失望,第一兵團在廬山附近的金官橋、東西牯嶺、隘口街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持久防禦戰,硬是把南路大部分日軍拖在德安附近。九月間,在南潯線雙方都有顧忌,初期很謹慎,戰況沉寂。蔣介石下令把他的嫡系俞濟時第七十四軍調回長沙休整,兵團司令薛岳鑒於贛北各軍作戰時間更長傷亡更大,堅決拒絕把這支生力軍調走。後來,蔣介石又調六十四軍赴粵作戰,薛岳再次強留下該軍一個師。薛岳直言犯上,留下這兩支部隊,是有成效的,在九月中旬的瑞武路作戰和緊接著的萬家嶺大捷中,該部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日軍集中如此大規模的兵力圍攻武漢,蔣介石並沒有被嚇倒。九月十三日,蔣介石在漢口接見英國代表,英國代表向蔣探詢,中國在原則上可否同意在漢口設安全區,並面陳日本所提之苛刻條款。蔣介石予以堅決地回答說:「凡有中國軍隊駐守的地方就是安全區。」斷然拒絕日方無理要求,並強調指出:「中國抗戰是自衛,也為保衛國聯盟約,英國既同為會員國,應徹底與中國合作,驅逐此人類公敵;此種無理條款,英國根本不應轉遞。」
武漢會戰後,日軍戰略進攻之勢從此衰落,深陷於對華戰爭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戰略至此完全破滅,妄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幻想再一次破滅。中國抗戰至此,第一期抗戰,即日本的戰略進攻與中國的戰略退卻,到此結束,轉入第二期抗戰,即戰略相持階段。
一九三八年六月中旬至七月初,軍事委員會又制定和完善了保衛武漢的作戰計畫。國民政府保衛武漢的和-圖-書戰略構想是:華中地區,運用第五、第九兩戰區兵力,在武漢外圍節節抗擊敵人的進攻,換取至少四個月的時間,予敵以最大消耗,以粉碎敵人繼續進攻的能力,重點防禦江南地區。特別把重點放在外翼,爭取行動上的自由。
鄂東地勢南屏長江,北連大別山,無數河道由北向南匯入長江,其間遍地都是稻田,地形起伏縱橫,形成天然的障礙防線,易守難攻,中國軍隊終於在這一塊地方穩住陣腳。廖磊的第廿一集團軍以大別山為根據地,頻頻向皖西和鄂東猛烈出擊,截斷敵軍交通線,威脅敵人後方,逼使日軍屢進屢退,一籌莫展。在江北,敵我雙方成膠著狀態。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使日軍被迫收縮戰線,並一度收復太湖、潛山、宿松,直逼黃梅。中國軍隊防禦黃梅、廣濟地區的戰役,是保衛武漢的第一次決戰,對武漢的安全有重大的影響。戰役持續了一個月,蔣介石調集了川、魯、桂三省約六個軍的兵力,但因處處防禦,指揮不統一,難以相互支援,最後被敵人各個擊破,結果在九月上旬導致全線失守。
但是在幾乎與武漢同時淪陷的廣州,國民政府的威信卻一掃及地。
由此,部署重兵堅守馬當要塞,把日軍阻擋於鄱陽湖以東地區,阻止其溯江西犯;並且在武漢外圍部署主力軍,利用鄱陽湖和大別山以及長江兩岸丘陵、湖沼等有利地形進行阻擊。從南昌,九江,黃梅,鄂豫皖邊境的大別山一線為第一防禦地帶,實施逐次抵抗;以田家鎮,廣濟,羅田,麻城,武勝關一線為第二防禦地帶,進行決戰。第一、二、三各戰區仍以現在部署,守備華南海岸及華東、華北現有陣地,並積極發展游擊戰爭,以牽制敵向武漢轉用兵力。
江南的日軍,進展也不順利。九江及鄱陽湖西、南地區,為九戰區屯兵之主陣地。八月五日,第九戰區在蔣介石「在德安、瑞昌一帶與敵決戰」的指令下,擬定會戰計畫,決定重點佈防沿江及南潯路,尤須固守田家鎮要塞,以主力控制德安、瑞昌以西及南昌地區,以保衛武漢。八月二十日,日軍第一〇一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攻佔了星子城,然後繼續南下,企圖配合一〇六師團攻佔德安,爾後奪取南昌。對於江南的戰事,蔣介石是有信心的,因為在戰前就判斷日軍主攻方向是南路,所以在江南新成立的九戰區部署了重兵。
在小池口登陸的日軍與太湖西進宿松之日軍匯合,進犯黃梅。八月三日,武漢上空爆發空戰,日機被擊落十一架,中方亦損失了七架。次日,黃梅淪陷,日軍攻向廣濟。江南的日軍在奪取九江後繼續西進,企圖切斷粵漢線,迂迴到武漢之南,從正面進攻武漢。蔣介石一面下令守軍依託河道、山脈力行抵抗,一面組織武漢的機關、人員、工廠撤退。
再次離開武漢的時候,蔣介石是很痛心的。是啊,動用了一百多萬的兵力,武漢還是淪陷了!「保衛大武漢」的口號聲依然在耳邊迴響,幾個月前怎麼都想不到會如此狼狽地離開的!蔣介石又想起就武漢的防守而召開的那次會議,當時有人認為武漢在政治上不如南京、軍事上不如徐州、經濟上不如上海、文化上不如北平,既然那四大重要城市都已經放棄,武漢也沒有什麼固守的必要。他清楚地記得自己是怒氣沖天地訓斥過那個人的。現在,武漢失陷了,不管是從澄清疑問還是鼓勵繼續抗戰著想,作為最高統帥都有必要給國人一個明確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