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作者:何虎生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一、爭取抗戰盟友

第三章 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一、爭取抗戰盟友

由於美英對中日戰爭採取「中立主義」的立場,防止捲入遠東危機並極力避免其應承擔的責任,結果,布魯塞爾會議只能是空泛地對中國表示同情而已。布魯塞爾會議的失敗,產生了極為有害的後果,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侵略者愈強硬,人們愈妥協;人們愈軟弱,侵略者氣焰愈烈。同時,會議的失敗也表明,自《九國公約》、《非戰公約》簽字以來,美國所宣導的集體安全政策已經破產。
為了避免遭受東西兩面夾擊,集中力量重點防禦西方,蘇聯必須緩和東方危機,避免與日作戰。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依靠獨自與日軍糾纏數年並已開始全面抗日中國,來牽制日本侵略勢力。中國抗戰對於蘇聯遠東安全的重要性,莫斯科是十分清楚的。
蔣介石不時也激動地提出「如日寇相迫過甚,吾必與之一戰,以存我民族之氣」。當然,他希望戰爭來得越遲越好。所以在「九一八」事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並沒有認真抗日,而是在頑固地推行他那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由於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的兵諫,使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勉強順應了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召喚,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初步形成。
不過,蔣介石最希望還是蘇聯能直接出兵對日作戰。「七七事變」後,日本逐漸暴露出全面侵華的意圖。蔣介石加緊了與蘇聯的交往,八月下旬,國民政府派出軍事代表團赴莫斯科訪問,目的十分的明確,就是獲得蘇聯的軍事援助。行前,蔣介石親自召見了代表團團長楊杰。蔣介石特別叮囑,希望蘇聯能夠不斷接濟中國軍用品,如飛機、高射炮、坦克車、汽油等,不過這只是最低的希望。
一九三七年的抗日戰場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兇殘的日本鬼子就佔領了華北華東大片河山。在佔領首都南京後,狡猾的侵略者居然想以軍事上的得手壓迫中國投降,分化抗日陣營的力量。一九三八年元旦,蔣介石辭去了行政院院長兼職,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之軍職,以表示抗戰的堅定決心,並在隨後的團拜會中發表了如下講話:
「抱定堅忍不拔之志,以打破日寇威脅利誘之政略,與其屈服而生,不如戰敗而亡。雖目前國際形勢,變化無望,我們務必一本原定方針,忍痛奮鬥到底。凡事若不半途而廢,則到最後,必為有志竟成,故不患國際形勢不發生變化,而患我國無持久抗戰決心。」
「九一八」事變後,眼睜睜地看著東北大好山河淪於日軍鐵蹄之下,蔣介石終於意識到日本的貪欲是無法滿足的。在舉國一片譴責聲中,蔣介石也開始考慮怎樣處理中日關係,他隱隱預感到中日之間一場戰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儘早思考對策。
在承擔作戰任務的同時,蘇聯應國民政府的邀請,還在蘭州開辦大型的空軍訓練基地,在伊犁創辦航空學校,由蘇聯軍事專家擔任教官,對中國飛行技術人員進行強化訓練。另外,從一九三八年開始,蘇聯派出大批軍事顧問來華,這些顧問都經過嚴格挑選,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軍事理論素養,他們對中國軍隊的戰術訓練、掌握現代化武器的技能,以及某些戰略計畫的制訂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同時,宋美齡也於九月十二日在南京發表了對美講話。她氣憤地控訴了國際社會的混亂和不公道:「如果西方各國,對於上述種種,漠不關心,我們……埋頭苦幹的中國人,將盡我和-圖-書們力之所至,抵抗到底。我們將奮鬥到最後勝利或最後的慘敗。縱使大好河山悠遠歷史,都染上了鮮紅的血液,或毀滅在猛烈的烈火之中,亦所不惜!」賢內助的抗戰決心更大,這無疑也影響到了蔣介石的決心。
不難看出,列強之間也是以實力為據,也是欺軟怕硬!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廿五日,國民政府以桐油為擔保,始向美國借得二千五百萬美元,除此之外,在一九三九年以前,國民政府再也沒有從西方得到其他實質性援助。
英美等國對日本的侵華戰爭,當然並不贊成,因為這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在華利益。但是在蔣介石這個現實的朋友和日本這個潛在的敵人之間,他們更怕觸怒日本,不僅不肯為中國而捲入戰爭,甚至在九月取消了賣給中國的飛機、軍火的協定。他們是想既維護自己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中國以滿足日本的侵略要求,然後「和平解決」中日爭端,從而把日本帝國主義這隻貪婪的惡狼引向社會主義蘇聯。
當然,他仍然對國際出面干涉日本的侵略行為寄予希望。他說:「現在各國之同情我們,贊助我們,這就是我們官兵兩月半以來抗戰犧牲的結果。目前九國公約會議即將召開,倭寇顯已成為舉世所共棄的國家了!如果我們再能堅持三四個月,則我們軍民的精神愈益發揚,我們國家的地位愈益提高,國際對我們的同情愈益深切,而倭寇武力的破綻和其野蠻殘酷的暴行愈益表露於世,則國際形勢的轉變,將更不利於敵人!」
為此,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三日在國聯提出第一聲明書,要求國聯對日本侵略採取必要行動。七月廿一日,蔣介石接見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希望其轉達國民政府意圖,促使英美兩國出面斡旋。七月廿五日,蔣又接見美國大使詹森,希望美國出面制止日本侵略。八月,他下決心在淞滬地區打一場大仗,動機之一也是想推動英美等國改變「不干涉」的中立態度。
與對中國的態度不同,從「七七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美國一直是日本戰略物資的主要供應點。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曾直言不諱地承認:「日本的侵略得到了我國的支持。這種侵略行為不但得到了我國的支持,而且我們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舉足輕重:如若斷絕援助,這種侵略就可以被制止和停止。」
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就多次提出希望蘇聯對日出兵的問題。事變後,中國要求蘇聯出兵抗日的願望日益迫切,甚至認為「蘇聯不介入,中國就會失敗」。對此,蘇聯先是藉口時機尙未成熟,表示如果中國抗戰到了生死關頭,「俄當出兵,決不坐視」。但是,這僅僅是一張空頭支票,南京淪陷後,蘇聯的允諾沒有兌現,仍是按兵不動。十二月,史達林和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伏羅希洛夫致電蔣介石,正式拒絕對日作戰。即使後來蘇聯被迫在張鼓峰和諾門檻與日軍發生戰爭,但不久就迅速簽訂了停戰協定。直到後來歐洲戰爭即將結束時,蘇聯才改變這一立場,表示在歐洲戰事結束後,有條件地出兵抗日。不過,時過境遷,蔣介石已經不歡迎了。
由於德、意、日法西斯日漸猖獗,蘇聯深深地感到侵略成性的法西斯國家「過去和現在都在執行一種具有極大挑釁性的對外政策,蓄意製造和惡化國際關係中的緊張形勢,這種政策的特別突出之點就是反對蘇聯」。更為險惡的是一些標榜國際正義與和_圖_書和平的民主大國推波助瀾,希望法西斯的禍水淹沒赤化的蘇聯。蔣介石正是從這裏,看到了獲得蘇聯援助的希望。
十月三十日,蔣介石在蘇州昆山公園對參加淞滬會戰的左翼軍各將領發表講話,充分肯定了近三個月抗戰的成績,勉勵眾軍將士不懼犧牲,存必勝之心,作持久之戰。
代表團最主要的任務還在於促進蘇聯參戰,達成互助協定。蔣介石對代表團此次出訪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在接見的最後,他勉勵楊杰道:「此行任務艱鉅,關涉我國抗戰全局,希望你與各位代表竭誠而為,萬不能辜負黨國之厚望!」這就是說,楊杰率團赴蘇的任務不僅是爭取蘇聯的軍火物資援助,更進一步的任務則是同蘇聯簽訂互助條約,促使蘇聯出兵對日作戰。
自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蔣介石一直寄希望於英美等國「主持公道」,期望他們出面干預和制止日本侵略。他在同外交部長王寵惠的談話和給資深外交官顧維鈞的電報中都強調:「現在局勢只有各關係國尤其是美英兩國之合作,可挽危機。」

儘管爭取蘇聯全面軍事介入的努力未獲成功,蔣介石還是成功地獲得了蘇聯局部的暗中的軍事支持。淞滬戰役後,中國空軍幾乎喪失作戰能力。在中國急需獲得空軍作戰人員之時,蘇聯應國民政府之請,果斷地派遣空軍志願人員參戰。整個抗戰期間,蘇聯先後共派遣了兩千名空軍志願隊員來華作戰。他們為中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有二百多名官兵為之獻出了生命。
但這些聲明和呼籲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美國甚至在九月十四日,聲明對中日之間使用「中立法」,任何爭端不予過問。對這種為虎作倀的做法,中國政府當即向美國提出抗議。事實上,自七七事變以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沒有從英美等西方國家獲得任何軍事方面的援助,反而一再被他們勸說:從速與日本「和平解決」,以利國際通商。當英國將少數飛機高價賣給中國時,卻不允許提供飛機所必需的機槍;在香港裝配並飛出的三架飛機,都被裝扮成救護機的模樣,還要中國擔保將來不供作其他用途。而美國政府當時對日本的許諾是,不准美國船隻運輸飛機去中國。後來,美國將一架波音飛機賣給中國還不得不借道澳大利亞,但澳總理卻表示拒絕其出境去華,並將此事通知日本總領事館。當時宋美齡的顧問端納嘆息道:「(中國)因對條約與國際法的信念與國聯勢力及英國等信譽之依賴過深,卒成重大的犧牲。」
國際社會冷遇中國,蔣介石深感憤怒;大敵當前民族存亡之際,中國只能獨自抗戰到底。

八月十四日,國民政府自衛聲明中,還有籲請英美各國「在其鄭重簽訂之國際條約下各盡其所負之義務」的話。但是令蔣介石失望的是,此時國際上尙對中國的抗戰採取作壁上觀的容忍態度。美國和英國均未對日本採取實質性行動,對日本侵略和挑釁的行動,也予以容忍。
二月五日,蔣介石將在三年半之前的一九三四年七月於廬山軍官訓練團所講演的《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講稿交付報章發表。在這篇演說裏,除詳細敘述對付日本全面侵略戰爭的防禦戰略之外,並預言日本必定會吃敗仗。
此時正值陶德曼調停的最後階段,日本已經開始逼降,一月二日,蔣介石對此嚴詞拒絕:「倭寇所提條件,等於征服與滅https://m.hetubook.com.com亡我國;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此時中國共產黨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多次調整自己各方面的政策,實現了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最後到「聯蔣抗日」的根本轉變。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國民黨本身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值此內外交困之際,蔣介石在民族主義大潮的影響下,最後接受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有條件地改變了一些對共產黨的政策,使全民族的抗戰得以堅持下來。
自盧溝橋事變之後,對於中日之間的戰爭,英美等國均是不聞不問,只是幾句敷衍的公道話而已,故從客觀上縱容了日軍對華侵略。所謂國際正義,也不過是用來騙人的幌子而已。關鍵時刻,決定國際主體行為取向的只能是各國的切身利益。蔣介石當時對此國際上的冷遇深為感慨。
在初期的抗戰中,被英美拋棄了的蔣介石陷入十分艱難的境地。在日本著手具體實施它的「東亞新秩序」既定計劃,而美英等民主大國安然推行綏靖政策的時候,國民政府的西方朋友,主要是傳教士,掀起了一場要求他們的政府停止向日本提供軍事物資的運動。這些傳教士利用一切機會強調蔣介石政府中的大部分官員畢業於基督教學校,在信仰上皈依了上帝。基督教傳教士幫助美國維繫了它同中國人民的「友誼」,掩飾了華盛頓正充當日本侵略幫兇的不光彩角色。
選在這個時候將演說稿公佈於眾,正是國民政府對近衛聲明最好不過的答覆:中國戰而必勝,日本戰而必敗!
一九三七年九月廿四日,蔣介石以行政院院長的身分召開記者招待會,要求美國改變國策,他說:「此次中國抗戰,不僅關係中國本身之存亡,且亦為九國公約及國聯盟約伸張意義。因此,九國公約簽字國及國聯會員國,均應遵守其義務,對於中國之奮鬥加以援助。尤其美國為華盛頓會議召集者,而九國公約及國聯盟約之訂立係屬美國之力,故其責任尤為重大。」但美國當時並不理睬。
中國人民不是孤立的,北方鄰國蘇聯伸出了援助之手。無疑,蘇聯此舉是具有遠見和膽識的。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以來,日本侵略中國的意圖進一步暴露,為了營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特別是獲得國際的援助,蔣介石主動改善了同蘇聯的關係。盧溝橋事變發生後,英美等國的曖昧態度使蔣介石進一步與莫斯科靠近,在國民政府的積極努力下,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奠定了蘇聯援華抗日的政治基礎。一九三七年九月初,蘇聯運往中國的戰鬥機有七十二架,轟炸機五十四架,以及大量大炮和彈藥。十一月一日,中蘇雙方又簽訂五千萬美元借款協定。並於一九三八年、一九三九年兩次簽訂信用貸款,總額共計兩億美元。
就在這一天,繼平津淪陷後,華北重鎮保定也告失守;上海方面,中日軍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戰鬥更加激烈。中國方面顯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對於這場雙方都沒有宣戰的戰爭將持續多少時間,新聞媒體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是啊,國際上對於這場戰爭作出的幾乎都是悲觀的估計,誰都不相信中國軍隊能夠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支撐三個月,前途真的是如此的慘澹嗎?記者們特別希望聽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判斷,至少可以知道中國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決心進行抗戰!

https://www•hetubook.com•com
爭取國際干涉受挫,中國抗戰陷入孤立境地。蔣介石決心堅持抗日,「不論時限,抗戰到底」。
蔣介石素來把日軍的侵華行為與破壞遠東秩序以至整個東亞力量格局聯繫起來考慮,對於蘇聯的顧慮,他也是心中有數的。也正因為此,他才會有頻頻要求蘇聯出兵的底氣,甚至在陶德曼調停期間,以被迫與日妥協加入有反共協定的軸心國相威脅。蔣介石深諳「以夷制夷」之道,懂得利用列強間的矛盾求生存之理。加之在這個滄海橫流時局動盪的年代中,中華民族已經爆發出了百年的積憤,展示出新的生氣。
九月四日,蔣介石在接見美聯社記者時,呼籲國際輿論:「我國抗戰,非僅為中國本身之存亡而戰,亦為維護世界之和平而戰。制止日本之侵略行為,乃為九國公約與非戰公約簽字國及國聯各會員國之責任。」
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三八年二月,美國的「中立立場」表現的更為徹底。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機炸沉美艦帕奈號及美孚油輪,美國士兵三人死亡,十七人受傷。但此時,美國卻不敢向日本興師問罪,經過交涉之後,美國接受了日方的道歉及數額僅為二百萬美元的賠款。美國方面甚至認為,事件的處理,「顯示了兩國政府的明智和卓識」。
中國軍隊被迫從上海撤退的時候,九國公約會議正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蔣介石在十一月十一日給九國公約會議致電說:「中國軍隊自上海撤退,乃戰略關係,且為長期抗戰之計,中國主權若一日受威脅,則中國軍隊即當繼續抗戰一日。」又說:「吾人為長期抗戰起見,已將軍隊自上海租界毗連區域撤退,此乃戰略上必要之舉,吾國政府與國民務當抗戰到底,咸已具有決心,暴敵實無動搖之。至以九國公約而論,吾人無論如何必當信守不渝,而對各簽字國覓獲公平解決方案之努力,我深信其不致擲諸虛牝也。」
在十一月一日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上,蔣介石就認為只要能在上海撐下去,九國公約國家就有可能出面制裁日本。因此,他不顧當時已經發出的陣地轉移命令,而是要求前線官兵做更大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更有利的同情和支援」。但是淞滬戰場形勢已經急轉直下,我軍已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蔣介石被迫於十一月八日向第三戰區頒佈了撤退的命令。但幾天的「堅持」,不僅增加了部隊的傷亡而且引發了前線的混亂,部隊也沒能順利撤到第二線去佈防,這又是蔣介石始料未及的。
不過,既然蘇聯的顧慮不只是一個日本,史達林的決策就不會完全令蔣介石滿意。果然如此,蘇聯雖然積極援華抗日,但堅決拒絕與日作戰。
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國際正各自擴張軍備,而表面則競言和平。當此之時,我對於外交,斷不宜作依賴任何一國之想,務必力圖自存自立。」
一月十六日,近衛發表聲明,不以蔣介石國民政府為對手,開國際慣例之先。國民政府發表嚴正聲明,指斥日本侵略,宣告竭力維護領土與主權完整。

蘇聯主動援華抗日但拒絕與日全面交戰,蔣介石深感失望;蘇聯軍隊暗中支援中國戰鬥,局部戰場初有改觀。

蘇聯援華軍用物質通過西北公路而來
和_圖_書
八月廿六日,有消息說蔣介石將與英國大使許閣森一起前往上海,日本為了除掉蔣介石,不惜得罪英國,出動飛機轟炸。蔣介石因為臨時有事改變行程逃過了一劫,英國大使許閣森卻被炸傷。蔣介石對此頗為關注,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此事未知英國取何種態度,或與全部戰局勝負有關。」他深深地希望日軍的這次直接挑釁能使英國改變對日態度,進而支持中國。意想不到的是英國竟然如此的大度,在日本作出道歉和賠償的表示後,英日再次握手言歡。此後不久,英國商船又在蕪湖江面被日機擊沉,瓢蟲號軍艦也遭到日軍炮擊。已經走上綏靖之路的英國對此仍是接受道歉和賠償了事。面對已經走上了戰爭軌道的日本,張伯倫執政的英國徹底把蔣介石給拋棄了。

一九四〇年七月八日,蔣介石對美國廣播
當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終必與蘇聯一戰的念頭是始終未忘的」。蘇聯的情報機關已經得到消息,日本在積極準備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同時,也在加緊醞釀其「北進」蘇聯的計畫。在西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動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九三六年三月,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進入萊茵非軍事區,五月,義大利佔領埃塞俄比亞,這也同樣威脅著蘇聯的安全。
八月七日,日本五相會議指出:「陸軍軍備以對抗蘇聯在遠東所能使用的兵力為目標,尤其要充實駐在滿洲的兵力,使其能在開戰伊始,立即對蘇聯遠東兵力予以痛擊。」會議的內容本來是嚴格保密的,但是蘇聯還是從秘密管道獲得了一些隻言片語的內容。計畫雖然保密,意圖卻是盡人皆知的。日本報紙、書刊就明目張膽的為其擴張和對蘇作戰進行鼓動宣傳。日軍也頻頻向蘇方挑釁,僅一九三六年蘇聯邊防部隊就扣留了日本間諜一百三十七人。一九三七年六月,關東軍已經「以準備對蘇作戰的觀點來觀察目前中國的形勢」。太陽升起的地方烏雲滾滾,濁浪滔天,史達林怎麼可能視若無睹,坐以待斃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蔣介石沒有猶豫,平靜地回答「沒有時限」而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時,他的估計是三年。他說:「中國抵抗日本之侵略,並無時限。在日本侵略繼續進行中,戰爭勢難終止。中國已不能容許日本軍隊以壓力加諸中國。」「不論此次戰爭延長至何日,中國已有無限制抵抗之能力,因中國實一潛力無窮、財力無窮之國家也。一旦對中國海岸之封鎖,或將給他國極大打擊,於中國則影響極微也。」前途的確不明朗,但並沒有外界估計的那樣暗淡,蔣介石無疑是在說事情仍然大有可為,他也在進一步表示抗戰決心,並做好被封鎖的準備。
中國抗日戰爭前期,當英美等西方大國對日本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時,蘇聯給予中國的援助不僅及時而且作用巨大,它幫助中國抵擋住了日本的戰略進攻,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中國戰場而不能自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