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與羅斯福、史達林、邱吉爾平起平坐
二、出訪鄰國印度

蔣介石(左二)、宋美齡(右一)與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右三)合影
宋美齡在印度還擔負起對印度婦女界宣傳抗日的任務。她對印度婦女協會發表了「動人的演說」,一是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殘酷迫害中國婦女兒童的罪行。「日軍搜捕中國兒童後為日軍輸血,並以船運回日本,施以奴化教育,俾其成為出賣祖國的奸賊」,例如,「日軍佔領東北後,即在一九三二年,數千中國兒童被日軍擄去。」「凡被日軍雇充勞工之人,均以鴉片為其工資之一部,千方百計摧殘人民之身體與精神。」
二是宣傳了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吾人與敵戰鬥時,大都以血肉之軀用劣勢武器對付之,並於敵撤退之前,凡足以資敵之物資與建設均予破壞」,患難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日本欲征服中國的企圖已經失敗,我們的努力一定獲最後勝利。
「閣下暨夫人與尼赫魯的友誼很好,這是印度國民同知的事情。閣下此次前來,國民大會分子在報紙曾經大力傳播消息。如果在民眾心目中留有印象,以為閣下此來有如審判官地位,將判斷是非曲直,並且袒護國民大會的,那麼將使我感覺十分困難。這種印象絕不利於聯合作戰之努力。」因此建議:「希望閣下接見尼赫魯之後,並接見其他各黨的領袖。」
第二,提出應加強戰時合作。雙方表示了加強合作的願望。中印兩國的友誼十分悠久,在地理上雖有阻隔,但是對文明進步和自由的追求克服了這種阻隔。林里資哥認為,「兩個偉大的國家共有八萬萬人民,占世界人類的三分之一,只要中印一心,為共同目標共同努力,中、印、英和一切盟邦的最後勝利必將早日到來。」蔣氏夫婦深表贊同。
重慶政府對英國當局能否控制住南亞局勢、抵擋日軍的進攻表示懷疑,因此蔣介石從中國和世界大局出發,認為有訪問印度的必要,其目的一是與英國人商討協防戰事,二是協調英印關係,使印度加入盟國作戰,三是與國大黨取得進一步聯繫,促進中印合作,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考慮到與英國的關係,蔣介石對英國則稱此行是以亞洲同種人的身分,勸說印度國大黨與英國冷靜協商,一致協力抗日。
但英國對此心存戒備,反應十分冷淡,不願意別人插手其內部事務,不過考慮到盟國關係和對日戰爭,只得同意。一九四二年一月廿英國通過駐華大使通知重慶,表示歡迎訪問,但又提出若干應注意之點:一是印度總督認為蔣介石應保守訪問秘密,並於離印時發表一則消息以促進印度對於共同抗敵的全面合作;二是希望蔣介石致甘地、尼赫魯各一電,要他們前往新德里相見;三是總督希望在蔣介石會晤甘地、尼赫魯之前先行拜訪蔣介石;四是希望蔣介石能接見印度回教領袖真納。
另外,在二月十五日與卡爾的會晤中,還商討了改進中國密電,印緬與中國互設半外交性質常駐代表,及建立中、美、英聯合對敵宣傳機構等問題。
宋美齡很是納悶,什麼東西?原來是一架紡車。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國民不納稅,不買英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自幼生長於優越環境的宋美齡,哪見過這玩藝,遂問:「你可以教我如何使用嗎?」
宋美齡說:「黑人與白人同車,在南美不行,北
www•hetubook.com.com美是可以的。」所以國民大會黨改變政策參加戰爭,「對本身有益而無損,且與推倒英國在印度統治權之目的並行不悖,殊途同歸」這就是所謂爭取時間的一點;二是爭取世界同情,「這比任何力量為大,印度如欲得到此種同情,唯有參戰。現全世界人類,其中百分之八十的知識分子,俱表同情於印度,然如印度參戰,同情者的數量必定增加,否則必致減少。」
「如欲使印度得能參加作戰,英方應當如何改變態度?」蔣介石問。
經過半個月的訪問,蔣介石夫婦對印度政情已有深入的瞭解,遂於二月廿一日在加爾各答發表了《告印度人民書》。這一重要文告闡明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中印兩國有悠久的友誼。中國與印度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其毗連之國境有三千公里之長,其文化、經濟關係之歷史,有兩千年之久,然而兩國間從未有一次武力之衝突,此種悠久和平之邦實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未有,此足證明吾兩大民族實為世界真正和平之民族。而且,中印兩國國民之德性,亦有共同之特點,即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之崇尚,所以吾人傳統之精神,乃不惜犧牲自己,以達其救世之目的。
蔣介石:「我認為不必等到日德入侵,不如從英國人手中直接取得自由。先生已艱辛奮鬥了四十一年,時間非短,而革命尚未完成。」蔣的意思是,印度支持盟國(特別是英國)儘快打敗日本人,可早日取得自由,而如果一旦日本人入侵了,則印度獨立的日期將大大延長。
宋美齡問:「先生以為先生的方法已經獲得部分成功,如果時間因素有利,還要用它完全這樣做下去,是不是這個意思?」

蔣介石(左)、宋美齡(中)與甘地(中)
「印度國民對太平洋戰爭的態度如何?」蔣介石開門見山問。
四是說明了婦女在抗戰中的地位。中國因抗戰而產生無數團體組織,婦女界在其中實佔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救濟傷兵及難童中,中國婦女進行了「相當有價值的工作」。
英國各報也紛紛對此評論,但也如同議院一樣觀點不一《斯特導報》稱蔣氏夫婦「勸英印兩方面覺悟其責任,以遠大眼光共謀合作,為唯一解決英屬地問題之途徑」;接近政府的《每日電聞》則稱「印度問題之困難癥結,並非英政府不願滿足印度之正當企圖壟斷權力之要求。蔣氏夫婦訪印,必已使此覺悟日本揚言之共榮待遇,與現在印人在英政府統治之下享受之地位,究有不同」;《旁觀週報》評論說:「告印度人民書中,申述世界戰爭,告誡印民欲達其民族自由思想,須首先戰勝各軸心國,主持人類公道,抵抗侵略,為印民建國條件,英方應使印民滿足其欲望,印民亦應證明其獨立能力。」
三是呼籲英國從速賦予印度更能發揮其精神與物資方面的無限力量,這是對大英帝國有益無損的最賢明政策。這個文告全文是宋美齡用英語對印度廣播的,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回響。
印度人士對宋美齡作了高度的讚揚,土邦聯合主席拉斯.衣.薩爾頓尼在致蔣介石夫婦的信中說:「余之夫人及家屬與各界婦女,咸望與尊夫人相見。余甚望彼等有緣得獲拜見尊夫人之光榮,彼等認為尊夫人為中國第一位之偉大女https://m.hetubook•com•com領袖,不僅因尊夫人之地位關係,而因其多方面之美德及成就故也。」有的王公在拜訪蔣氏夫婦時,還捐獻印幣二點五萬盧比,為宋美齡作婦女工作之用。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國際形勢驟然緊張,日本征服的地區向東伸展到太平洋,向南已達澳大利亞沿岸,向西直逼印度海岸,前鋒直逼東南亞,威脅到中國與外界聯繫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
甘地答:「那麼你最好到我家裏去,你可以充任委員長的特命大使。」接著,席地而坐,紡起紗來。
印度總督則盛讚了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說:「我們現在很榮幸得與中國並肩作戰,以對付殘酷的侵略者。就是在成立同盟以前,我們對中國英勇堅毅的抗戰,也早有欽敬佩服的心理。中國的英勇對於我們有很大的鼓勵。」

蔣介石在加爾各答發表《告印度國民書》
蔣氏夫婦結束印度之行回國。廿七日下午,昆明各界婦女開會歡迎宋美齡訪問歸來,到會千餘人,由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夫人主持會議。席間宋美齡致答辭,對戰時及戰後建國過程中中國婦女所負責任作了申述,辭意懇切,與會聽眾莫不深為感動。昆明婦女參加公共活動,從來沒有這樣熱烈過,會場內座無虛席,天井裏也站滿了人,既有當地政府官吏和軍官的夫人,也有工廠女工。宋美齡演說後,許多婦女自動脫下耳環戒指,捐獻給國家,當場認捐廿五萬元。在以後的短短幾天共募集了四十萬元捐款。
蔣介石瞭解印度的軍事力量和防衛後,對日軍進攻的可能性作了分析:日軍進攻印度,十有九成不必自緬甸陸路進攻,它可以用海空軍擾亂沿海一帶,打擊印度士氣,使印度人民慌張混亂。如果要從陸路進攻,現在可以分出五六師團來。當日軍進攻時,印度是否有足夠多的防衛力量呢?蔣介石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軍隊以保衛印度」,而要保衛的海岸線又太長。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可以採取的戰略是把所有的軍隊集中在少數戰略據點,待敵前進到相當距離,地勢於印度軍隊有利的時候,即行反攻。這樣的戰略比較有利,哈特萊完全同意這個看法。
其間,由於在印度未能與英軍司令魏菲爾達成任何協議,蔣介石對英國人的無所作為感到不滿,對中國能否獲得經由印度的供應物資也感到擔憂,尤怕英國將入緬的中國部隊作為犧牲品。因此,當宋美齡在昆明策動婦女進行抗戰努力時,他則於三月一日又自昆明前往緬甸臘戍,向中國部隊進行佈防,以防英國突退,而為他人暗算,並先後約見了魏菲爾、史迪威、陳納德等。
甘地堅持說:「即使獨立也不願以暴力來得到,否則我五十年的生命史重新寫過。我不以為一個日本軍比他們更加惡劣,英、美的民主主義是假面具,他們只為了白種人的利益,從黑人手中偷竊了非洲的土地,南非土人可以像兔子那樣隨便給歐洲人殺害;黑人無論受過怎樣的高等教育,在美洲是不准與白人同車的。對於被壓迫的民族,任何外族統治者都是一樣惡劣,只有印度獲得自由方能解脫英國的屠殺或其他外族的屠刀。」
三月五日中午十二時半,蔣氏夫婦由昆明回渝,結束了第一次出訪。
「英國給我們獨立,我們可和_圖_書協助戰爭。假使手中無權,對戰爭也就無能為力。」阿柴德回答。顯然,在給予印度以自治地位問題上,雙方未取得共識。
蔣介石會見「聖雄」積極遊說「合作抗日」;甘地堅持「不合作」運動,不肯妥協,會面不歡而散。
甘地說:「非暴力政策從來沒有失敗過,所以我不會讓新的形勢使我恐懼得無所措手足。」
「閣下革命有閣下的武器,我有我的武器,你的武器聲音洪亮,我的武器則寂然無聲。」接著,甘地說了他的武器非暴力不合作的起源及過程,認為「它已經給我們國民以希望及勇敢,並且訓練了大批民眾,起而對抗世界上最大有組織的武力。我的目的就是要用非暴力來完全有效地代替今日世界處處橫行的暴力」。
甘地答:「人人以為我的身體甚佳,也就是各方面對我的希望很多,我真不知如何竭盡綿力以答各方面的雅望。賤軀表面很好,實已枯萎。」當時甘地已近八十歲。他轉而說:「閣下與顯貴者如印度總督等談話,當然需要正式的通譯官,對我這樣一個老頭子談話,似可不必拘此,夫人英語極為流暢,聲音極為悅耳,即煩夫人翻譯如何?」宋美齡當即表示說:「很好。」
日本趁虛而入,對印度進行分化,與英國爭奪在印度的統治。它利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心理,大肆宣傳「亞洲乃亞洲人之亞洲」、「大東亞聖戰的目的在於解放亞洲有色人種」、「驅逐英美帝國主義出亞洲」,並利用佛教和日貨進行滲透。
第三,建議英國政府給印度以自治領地位,戰後再考慮給印度以獨立。二月十日,蔣氏夫婦正式會見印度總督林里資哥。英國政府對蔣氏夫婦到來是心懷戒心的,擔心他們會充當「審判官」角色,插手英印糾紛,偏袒國大黨。因此林里資哥在二月十日的會晤中直言相告:
蔣介石夫婦在同英印政府要人協商的同時,還數次會見印度勢力最大的國民大會黨領袖並作深入交談,勸導印度人民與英印政府妥協,積極參戰。
二是印度應當積極參加反侵略戰爭。因為已分為侵略與反侵略兩大陣營,進行著自由與奴隸、光明與黑暗之戰。日軍野蠻殘暴,凡是想為國家和人類爭取自由的人絕無中立旁觀的可能,印度要早日獲得自由獨立,只有一致擁護大西洋憲章及廿六國反侵略共同宣言,積極地參加此次反侵略戰線,聯合中、美、英、蘇等同盟國,一致奮鬥,獲得中印兩大民族自由。無論中國與印度,其中如有任何一民族不能得到自由,則世界即無真正和平可言。
阿柴德說:「我們的手足為英國所桎梏,無法參加努力作戰。」
印度國內「不合作」運動高漲,蔣介石積極促成印度訪問;自信滿滿斡旋英印關係,呼籲中英印共同抗日。
英國反應強烈,但普遍認為戰時解決印度問題不合時宜。上下兩院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上院議員薩慕爾認為蔣氏夫婦的訪印與《告印度人民書》的發表,對印人必有影響,「英政府應鼓勵印度各派領袖,自相磋議,提出具體方案,印度危在眉睫,唯中國可以為其援助」;新殖民部長兼上院政府代表克蘭彭稱「印人自治,亦為英政府之主張,並非消極一味反對」;下院議員倍立夏稱「希望英政府從速以徹底的普遍的方案接受建議」;保守黨議員諾克思則認為「在目前戰事進行期間,對印度作任何政治上之主張,等於妄言」;克利浦斯爵士則代表政府謹慎地說:「印度已瀕險境,英政府對其統一及作戰力量整個問題,十分關和_圖_書注,但茲事體大,政府將召集國會詳加討論。」
二月十八日上午十二時十分,蔣介石夫婦趕至加爾各答的一個私人寓所會晤甘地,在座的有尼赫魯、甘地秘書、董顯光、張道藩。「我見先生身體健康,心中頗感欣慰。」蔣介石向甘地問好。

蔣介石、宋美齡與甘地等人合影
在日本政治、經濟、宗教的全面進攻下,印度「反英親日」情緒一度高漲,還有人主張印度的自由獨立應為參戰的條件。但無論從戰略還是從經濟上考慮,英國是不願失去印度的,英國被迫答應戰後予印度以獨立自治,以此爭取印度在戰爭中的合作,但國大黨則強調先獨立而後參戰,雙方在獨立與參戰的步驟上僵持不下。
二月十一日,蔣介石夫婦在新德里接見了印度國民大會主席阿柴德和執行委員尼赫魯。
甘地說:「抵抗侵略是中印兩國應有的共同目標。但國大黨現在無力參戰,心中也絕無餘地可以容納英國的帝國主義。」但是他保證:「我們接受閣下忠告,不作節外生枝增添災害的舉動,讓惡魔去自生自滅。」接著,他轉而告訴宋美齡:「現在我想把我的武器贈獻夫人。」
第四,建議加強印度的軍事防衛。蔣氏夫婦對於英印間的衝突及印度内部的不和非常憂慮,他們此次來印一是「欲知印度是否上下一心,軍民合作」,二是欲知印度的作戰力量,目的是保衛印度,從而避免中國四面被圍。經歷長期戰爭的磨煉,蔣介石深知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因此一到新德里,就於當天上午會見英國駐印軍總司令哈特萊將軍,後又多次會見。
美國也給予很高的評價,華盛頓政府深表關注,《告印度人民書》引起了各界強烈同情,各大報對此皆有評論。原來在外交政策方面主張不同的報紙,現在也一致擁護印度獨立,並希望蔣氏夫婦或許能勸告印度貢獻全部力量以抗戰。認為若能於中國偉大貢獻之外,進而動員印度龐大潛力,則所予同盟之幫助不可限量。
面對嚴峻的勢態,中國政府深感憂慮。自抗戰以來,日本封鎖了中國的全部海岸,切斷了中國海外聯繫,因此,戰時中國要獲得軍火物資的援助,就必須依靠西南的交通線,由印度和緬甸轉至中國。如果印度在此關鍵時刻背離盟國加入軸心國,或日軍攻佔印度,則中國將被完全包圍,導致抗戰的極大困難。
三是表達了中印合作的願望。「中印兩國悠久之歷史,已使其成為兄弟之邦。中印兩國乃世界經濟與社會機構之二大棟樑於爭取民主安全之偉大工作中,中印兩國實負重要任務」,現在戰爭正臨近印度,看到這美麗的山川與肥沃的土地,「余即默禱貴國萬勿遭受中國所遭受的苦難」
當晚九時三十分,蔣介石夫婦抵達第一站臘戍,並與英國駐緬甸總司令哈登會談,雙方商討了加強中緬合作、互設外交性質代表及防止日本間諜在緬甸活動等問題。首先,蔣介石夫婦會見孟加拉省省長赫白脫、印度總督林里資哥、英駐華大使卡爾及英印總司令哈特萊,並多次晤談,就幾個重要問題提出了看法。
宋美齡助夫外交,向印度婦女界宣傳抗戰;蔣氏夫婦發表《告印度人民書》,引起強烈關注。
印度民眾對《告印度人民書》反應極佳,每日各地首領到m.hetubook.com.com領事館或去信對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表示敬意者有數十起,認為他們的訪印可「增厚中印友誼,亦且促進印人對日覺悟。」國大黨黨報及各大報分別發表社論,讚頌他們「不辭勞瘁,顧及中印友誼及世界前途,遠道飛行,令人景仰,尤盼隨時指導」,「早日實行,東亞文明,實深利賴。」
第一,表達了中國人民堅忍不拔的鬥爭意志。蔣介石夫婦在新德里總督歡迎會上指出:「溯自日本第一次入侵中國領土,中國人民即一致奮起,發揮高度之熱情與堅忍不拔之勇氣,為公理、愛國之心與不自私之心所驅使,以邁赴共同之目的,期於忍受痛苦與犧牲後,得能產生一新世界,而使男男女女都能享受和平與幸福之生活也。」
事已至此,已無再談下去的意義了,蔣氏夫婦只得告辭,宋美齡帶走了甘地贈禮——紡車。
關於中印間的物資運輸。蔣介石夫婦在會見孟加拉省省長赫白脫時特別強調,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加爾各答不僅是中國航空公司航線的終點,且成為中國另一個物資海運的中心,因此要求赫白脫對於中國物資經由加爾各答轉運予以全力協助。赫白脫欣然表示同意,並建議在加爾各答設置一個類似「對華交涉署」的聯絡機構,以加強雙方聯繫與合作。
自十七世紀以來,印度就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並成為英帝國東殖民地的核心,印度人民為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不斷掀起民族解放運動。一九三九年,歐戰爆發,英國單方面代表印度向軸心國宣戰,卻又不承諾給印度以自由和獨立的地位。因此,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掀起了更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反對這「沒有自由的流血」。
關於緬甸戰事,蔣介石夫婦認為在聯合抵抗侵略的戰爭中,特別對於中國軍隊入緬作戰,英方可充分信任中方的合作與援助,並保證中國會盡最大努力保衛緬甸,因為這是盟國間彼此間應盡的義務,英方則表示不惜任何代價保衛緬甸。
一九四二年二月四日下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率國防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辦公廳商震、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董顯光、教育部長張道藩、駐緬總領事保君健一行十餘人,在英國駐華大使卡爾及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鄧尼斯陪同下,從重慶出發,中經緬甸臘戍、印度加爾各答,飛赴總督署所在地新德里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告印度人民書》集中反映了蔣氏夫婦解決印度問題的基本立場,他們希望印度人民積極參加反侵略戰爭,聯合各盟國一致奮鬥以獲得最後的解放;同時不惜冒著得罪英國政府的後果公開期望英政府能從速賦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這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連英政府也不得不公開宣稱:「印度的獨立也是英國的目標,與中國並無二致。」
但是談到防衛重點時,雙方發生分歧。蔣介石夫婦從戰略出發,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集中力量於東北及西北,日本進攻印度,第一步可能是侵略錫蘭,因為印度在東北方面保持與中國軍隊的聯絡,在西北方面保持與蘇聯軍隊的聯絡,將來的海道交通是靠不住的,必須依靠陸路的交通。而哈特萊則說,參謀會議認為錫蘭是次要城市,日軍不會那麼遠地前來進攻這裏,雖然錫蘭附近有遇見日軍主力艦的危險,但他們不過是想擾亂東北及印度工業中心而已。蔣介石對此持異議,堅持敵人將先進攻錫蘭的看法,而且認為錫蘭如果失陷,孟買與卡查克就在日軍的威脅之下,因此必須用各種方法不惜代價保衛錫蘭。日軍佔領錫蘭,如果德軍再從近東前進,如此就很便於日、德會師。不言而喻,後果是嚴重的。對此英國並未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