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香港黑社會組織發展的三個階段
十四K崛起 聲勢壓羣雄
「十四K」在港設壇立舵之初,自視為「洪門」正統。而且,也公開承認國民黨是他們的靠山,充滿政治色彩,因而跟原有的黑社會各堂口格格不入。前者自認「不是猛龍不過江」;而後者則抱着「强龍不壓地頭蛇」的心理。兩者之間,一開始便勢同冰炭。故而二十多年來,「十四K」和「陀地」各單位,發生磨擦而演成大火併的事例,罄竹難書;釀成命案的少說也有三十宗之多。
一九五六年黑社會大暴動之後,香港政府為此發表「九龍及荃灣報告書」。文内提及「十四K」時,亦指為「親國民黨半官方的地下組織」。其性質如何,於此可見。
「十四K」之後,仍有兩個「堂口」於六十年代初期先後成立,那便是粤幫的「同樂」和潮幣的「義羣」。
和*圖*書
一九四九年春,中共軍已完成强渡長江的準備,南京上海指日可下,而華南兩廣地區,亦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軍統」頭頭毛人鳳,為了最後掙扎,便佈下棋子,以便「捲土重來」。於是密令第二處加緊聯繫兩廣各地洪門組織,希望能夠加以利用。於是,葛肇煌便於廣州再設「洪發山」,重建「内八堂」。
當年中國大陸任何一個洪門山頭,都有「山」、「堂」、「水」、「香」四句「山頭訣」。「洪發山」自然「未能免俗」。它的「山頭訣」是:「洪發山、忠義堂、珠江水、白雲香。」今天的十四K組織,雖則由大洪山蛻變而來,但如向他們問及根出何山,源出何水,相信絕大部分是「一竅不通」,更不論什麽「山頭訣www.hetubook.com.com」了。
至於「義羣」則為清一色的潮幫組織。起先是一羣職業司機(大部分是小巴司機),為了應付衙門的「片費」交收而組成。他們大部分原屬「福義興」或「新義安」人馬,組成「義羣」之後,又推舉出「收租佬」直接與貪污分子聯繫,以避免遭受多重剝削。因為「收租佬」也不是枵腹從「公」的,他們所拿的錢,除衙差們賞賜之外,其餘的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義羣」此舉實在十分「明智」,在黑社會組織中,可謂別開生面。衙門方面,只要片費如期送到,自然也默許此項「自治方式」的存在。經過多年的蛻變,「義羣」的成員成份也日趨複雜了!
「同樂」是東南亞因受排華政策影響,離開僑居地https://www.hetubook.com.com而獲得居留香港(亦有部分係非法入境者)的部分華僑青年所組成,其後逐漸擴大,成員成份也愈來愈複雜。既有服刑期滿被釋出獄的青少年,亦有各行業的街邊小販。不過,這個組織人數始終不多,亦難與其他堂口對抗。故而黑幫互相廝拼的事件之中,極少牽涉在内;但對外(指未參加黑社會的一般市民)則不同了,它的劣跡惡行,跟其他圈内的「老大哥」們亦不遑多讓。
葛某接掌「洪發山」不久,中共軍已犁庭掃穴,進軍華南。自然並未能完成「軍統」給予的「落地生根,全面潛伏」的任務,在廣州解放前夕,便挾着尾巴,帶着各堂「香主」及心腹徒眾,倉惶來港。葛某跟那些「堂主」留港並不太久,又轉到台灣「歸隊」去了。賸下來的若
和_圖_書
干徒眾,便成為香港「十四K」的「開國功臣」。這一來,給香港市民帶來莫大災害。實則「洪發山」這個洪門組織,在民初便早已存在。至抗戰初期,便已逐漸變質,成為各碼頭惡勢力和走私販毒的秘密組織。勝利後,一向設於武漢的「五聖山」,首先恢復活動(香主為白崇禧的侄子白×棠)。稍後,另一名國民黨退役將官藍×材,亦於廣西南寧重建「大洪山」,可能藍某號召力不夠,故而「大洪山」的活動,始終限於南寧、百色、玉林各地。葛肇煌便和藍某接頭,計劃把「大洪山」的「山頭」移至廣州,由葛任「香主」。藍某正欲脫身來港作寓公,便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把「大洪山」讓給葛某,並易名為「洪發山」。於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廣州市西關寶華路和*圖*書十四號,便上演一幕「大開香堂」的活劇。
香港黑社會組織,和台灣特務機關保持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的,亦唯「十四K」一個單位。
「十四K」以「猛龍過江」姿態,在香港佔有一席地位後,陣容迅速擴展。至六十年代初期,黨徒已發展至八萬名(包括「掛藍燈籠」的在内,所謂「藍燈籠」,係未有依循開香堂的手續,僅獲某一大阿哥承認為門下弟子的小人物)左右;至七十年代初期,又繼續擴展至歐美各國的唐人街及東南亞各地。目前台灣的黑社會組織,大致分為「潮幫」、「青幫」、「粤幫」及本地「太保」等單位;而粤幫方面,長期以來,均由「十四K」人馬執牛耳;日本方面,自一九七三年以後亦發現有「十四K」組織。至於澳門方面,「十四K」亦為各黑幫之中最具勢力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