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人性的光輝
二 可怕的空談專家
再過幾年他的荒唐行徑會被人恥笑,不過在當時,戰爭是一件新鮮事,人民心慌意亂,渴望領袖人物的出現,所以他們十分聽信這位青年軍官對自己誇張的評價。國會議決感謝他,人民稱他為「小拿破崙」。牛徑溪之役慘敗後,林肯把他請到華盛頓,擔任「波多馬克軍」司令。
戰爭部長史丹頓說:「如果麥克里蘭手下有一百萬人,他會發誓敵軍有兩百萬人,然後坐在泥地上嚷著要三百萬人。」
於是李將軍花三個月的時間,慢慢潛行到李其蒙,等麥克里蘭走得很近,近得連教堂的時鐘敲幾下都聽得見的地步,然後突然發動一連串的猛烈突擊,七天後就逼得麥克里蘭退回避難所,軍隊折損了一萬五千人。
麥克里蘭的岳父,亦即白宮幕僚長P.B.馬西說:「現在除了投降沒有別的辦法。」
這件事被報紙大肆宣傳,華盛頓人人議論不休。林肯太太淚流滿面,求林肯撤換掉「那個可怕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空談專家」。林肯答道:「大媽,我知道他不對,但是在這種時候,我不能只顧慮自己的好惡,只要麥克里蘭能為我們打勝仗,我願意替他提鞋子。」
戰爭頭幾個星期,有一位年輕俊美的麥克里蘭將軍帶著二十門大炮和一架手提印刷機開入西維吉尼亞,打敗了幾名南軍。這只是幾場小仗而已,但卻是北方第一次打勝仗,所以顯得意義非凡。麥克里蘭更特意造成這種聲勢,他以手提印刷機發出幾十份精采又誇張的快報,向國民宣布他的成果。
四月,「小拿破崙」終於學大拿破崙向士兵發表一篇堂皇的演說,然後率領十二萬人唱著「我留在後方的姑娘」出發了。
國民恐慌了,華爾街混亂,國家前途一片黯淡。
他天生是個領袖人物,兵士們看見他騎白戰馬奔馳而來,總會鼓掌叫好。何況他勇敢地接下「牛徑溪」的敗兵殘將
和圖書,加以訓練,恢復其信心,建立其士氣。這種事沒有人幹得比他好。到了十月,軍隊的規模已在西方世界數一數二。他手下的將士們個個鬥志昂揚,渴望一戰。
全國情緒激昂,林肯受盡各方的責難和批評。
林肯說:「假如我真的派十萬人去增援,他就答應明天開向李奇蒙;等明天到了,他又拍電報說他探知敵軍多達四十萬人,沒有後援他無法進攻。」
麥克里蘭的「大計劃」就如此淪為一場慘烈的敗仗。
腓特烈大帝有一句軍事名言:「認識你交戰的對手。」李將軍和斯通威爾.傑克遜完全了解他們要對付的是一位多麼優柔寡斷的「拿破崙」——這位「拿破崙」膽怯、小心、嗚嗚哀啼,從未上過戰場,因為他看到血就受不了。
有一次,他說軍隊正在休息,不能進攻。林肯問他軍隊到底做了什麼事,會累得需要休息。
林肯在發給麥克里蘭的公文中說:「你一再拖延會毀了我方。」
人人都嚷著要作戰,只有麥克里蘭例外。林肯一再催他出擊,但是他不肯。他舉辦遊行,大談未來的計劃,可是僅止於此——只是空談而已。
林肯氣得滿面通紅,把馬西找來,對他說:「將軍,聽說你用了『投降』一辭,這是不宜跟我軍連在一起使用的字眼。」
麥克里蘭照例責備「華盛頓的那些叛徒們」派的人員不夠。他們的「怯懦和愚蠢」使他「慘敗」。現在他對林肯和內閣成員的憎恨似乎比南軍的輕蔑還要強烈多了。他指責他們的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可恥的。」
他拖延、耽擱,找各種藉口,硬和圖書是不肯前進。
麥克里蘭對林肯十分無禮,總統來看他,他竟叫總統在前廳等上半個鐘頭。有一次,他晚上十一點才回到家裡,傭人告訴他林肯已枯候數小時,等著要見他。麥克里蘭由林肯坐的房間門外走過,不理不睬地直接走上樓,再派人對林肯說,他已經上樓睡覺了。
戰爭已打了一年。麥克里蘭誇口說他要立刻解決戰爭,讓士兵們回家後還能趕上種穀物和玉米的時間。
夏去秋來,秋去冬來,春天又快到了,麥克里蘭仍然沒採取行動,只是訓練人員,舉行閱兵和空談而已。
消瘦又憔悴的林肯說:「我簡直是世間最憂傷、最絕望的人。」
一步登天的「小拿破崙」像醉酒般樂昏了頭,他自私自大到極點,稱林肯和那班內閣閣員為「獵犬」、「薄命漢」、「我所見過的幾隻大笨鵝」……
麥克里蘭把經過說給林肯聽,又說浮橋尚未搭好,忍耐多時的林肯終於發脾氣了。他使用多年前在印第安那州鄉間的粗鄙辭hetubook.com.com彙說:「混蛋,為什麼沒搭好?」
全國都在用相同的語氣質問同一個問題。
林肯和史丹頓也樂觀地拍電報給各州長,叫他們不必再接受志願軍,結束徵兵處的工作,賣掉裡面的公物。
林肯總統說:「只要麥克里蘭能夠為我們打勝仗,我願意為他提鞋子。」
半島戰役中,馬格魯德將軍僅以五千兵力阻擋麥克里蘭的十萬大軍。麥克里蘭不往前進攻,只是築起城垛工事,一再要求林肯加派人手。
安提坦戰役之後,李氏戰敗,麥克里蘭手下的軍隊遠比李將軍的部隊多得多。如果麥克里蘭肯追擊,也許就能夠俘虜李氏的軍隊,結束戰爭。林肯一連幾星期催他追擊李氏——寫信催,打電報催,派特使催。最後麥克里蘭竟說馬兒累了,舌頭疼,他無法行動。
麥克里蘭的兵力比敵人多,還一再要求增兵,增兵。他要求一萬,然後要求五萬,最後更要求十萬。他知道不可能,林肯也知道不可能。林肯說他的要求簡直是「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