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古人按語說,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陳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翔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惡之以人事也(《後漢書》五八《虞詡》、《戰略考.東漢》)。
此計運用這個道理,是說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於運用計謀,用假相使敵人離開駐地,引誘敵人就範,使敵人喪失優勢,處處皆難,寸步難行,由主動變為被動,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調虎離山和*圖*書,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一「調」字。虎,指敵方,山,指敵方占據的有利地勢。如果敵方占據了有利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防範嚴密,此時,我方不可硬攻。正確的方法是設計相誘,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誘入對我軍有利的地區,這樣做才可以取勝。
前面講的虞詡智騙羌人的故事就是個好例證。他故意說等待援兵,鬆懈了敵人的鬥志,分散了他們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軍,充分利用了時間;他還增加灶的數量,讓敵人誤以為援軍已到,不敢輕舉妄動,這些都是擾亂故人的意圖。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己方的主動性,牽住了敵方的鼻子,以己方的意圖隨意調動了敵方,終於取得了平羌的勝利。
註一:天,指自然的各種條件或情況。此句意為戰場上我方等hetubook•com.com待天然的條件或情況對敵方不利時,我方再去圍困他。
東漢末期,北邊羌人叛亂。朝廷派虞詡平定叛亂,虞詡的部隊在陳倉崤谷一帶受到羌人阻截。這時,羌人士氣正旺,又占據有利地勢,虞詡不能強攻,又不能繞道,真是進退兩難。虞詡決定騙羌人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紮營。對外散布行軍受阻,向朝延請派增援部隊。羌人見虞詡已停止前進,等待增援部隊,就放鬆了戒備,紛紛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去了。虞詡見敵人離開了據點,下令部隊急行軍,日夜兼程,每日超過百里,通過山谷。他命令在急行軍時,沿途增加灶的數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敵人誤以為朝廷援軍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經分散,不敢輕易出擊。虞詡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谷,轉入外線作戰,和*圖*書羌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轉入被動局面,不久羌人叛亂被平定。
《孫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顧條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終究是會失敗的。敵人既然已占據了有利地勢,又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就不能去與他爭地。應該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誘敵人,把敵人誘離堅固的防地,引誘到對我軍有利的戰區,我方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利用天時、地利和人為條件,一定可以擊敗敵人。
註三:語出《易經.蹇卦》。蹇,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艮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險,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難;連,艱難。這句意為:往來皆難,行路困難重重。
待天以困之(註一),用人以誘之(註二),往蹇來連(註三)。
https://www•hetubook.com.com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一九九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今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勛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和圖書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那裡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數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己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於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杭,就十分順利地控制了盧江。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頭土臉地投奔曹操。
老虎是山中之王,因此若想打虎,必須要先把老虎從山中引誘出來,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因為老虎離開了山區後,威風盡失。這句話用在戰略上,就是說當強敵一但離開其根據地,失去了優勢後,再予以攻擊。古時有名的有:韓信背水之戰、虞詡調虎離山脫困解危。
註二:用人為的假相去誘惑敵人,使敵人向我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