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先見力
你對變化充滿期待嗎?
但是,當我們企圖記住新訊息時,腦部也會暫時停止思考。比如說,當你企圖牢記麥可.波特提出的成功方程式時,可能會產生錯覺,以為這就是可以在新叢林中拓展商機的工具。久而久之,完全失去「沒有答案才好玩」的精神,或是向權威理論投下戰帖的勇氣。
1、創造,往往是因為有被壞在先。
如果個性中具有喜歡變化和失敗的特質,有這種從容、好奇心和勇氣,就可說是「規則的破壞者」,可能讓變化衍生出來。換句話說,成為「規則破壞者」的條件,也是「樹立規則者」的條件。理由很簡單:創造,往往是因為有破壞在先。
坊閒有很多經營管理的論和-圖-書文,或被譽為企管聖經的商業叢書,大多是用過去的典範來談二十一世紀的經濟,不過還是得到很多人的認同,這是日本式教育的「公害」。日本式教育並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而是一味地要學生牢記理論。這樣的教育制度,只是訓練出服從性很強的人,也因此產生了遇到狀況就一副事不關己態度的「沒辦法族」。
對這些「沒辦法族」來說,無論所謂的「企管聖經」多麼難懂,只要告訴他答案就在裡面,他一定會忍耐著讀完,甚至努力背下來,用死記代替理解。
不論是什麼樣的世界,都有所謂的名人或大師,他們同時兼具細心和大膽這和-圖-書兩種特質,這是熱情追求改變、不斷嘗試錯誤所冶煉出來的產物。優秀的組織,在積極創新的同時,通常也精於風險的控管;這種組織的領導人,內在多半充滿對變化的熱情期待。
向未知挑戰是先趨者的任務,也是創業家異於一般人的人格特質。面對商業叢林,我最感到自負的是,我從不覺得害怕。因為我能預先看出變化的端倪,愉快地面對一切,並將失敗當成養分,以開拓自己的美麗世界。
預測危機和避開危險,是生物為了保護下一代而具備的本能。但是,像北歐各國突然改弦易轍、愛爾蘭蛻變成世界金融業的後花園,都表示人類和*圖*書也是具有危機處理的本能。歷史上,人類幾次經歷困難和變化,都能安然度過,便是實例。
托瓦茲曾經說過,他最害怕事情停滯不前、毫無變化,陷入膠著狀態。他說,所謂幸福的未來,並不僅是社會處於理想的狀態,個人也應該不斷改變和進化。「真想看看人類會變成什麼樣!」他對變化充滿了期待。
看不見的新大陸固然潛伏著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能在這樣的時代成為專業人才,真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請參考本章末的短文〈看不見的新大陸為何看不見?〉)。有些人能察覺這樣的機會,但是多數人即使看到變化,也會因為害怕而過於謹慎。即使到現和_圖_書在,具有先驅者精神,敢向未知挑戰的人,在日本還是很罕見。
重點:
恐懼變化的人,是因為害怕失敗。與其說他們是弱者,不如說是還不夠成熟,所以一直都在逃避,無法學到從失敗中再站起來的方法。不曾經歷未知的領域,在叢林中就毫無生存能力可言。
足以在叢林中使用的求生技術,都是親身經驗多次失敗、傷痕累累之下學習到的。我在離開麥肯錫之後,曾經創立不少事業,只看結果的話是成敗各半。但是,我很感激這樣的結果,這使我切身了解,沒有失敗經驗,比遭遇失敗更危險。
2、恐懼變化的人,是因為害怕失敗。與
m•hetubook•com.com
其說他們是弱者,不如說是還不夠成熟,所以一直都在逃避,無法學到從失敗中再站起來的方法。——不論什麼樣的世界,都有所謂的名人或大師,他們同時兼具細心和大膽這兩種特質,這是熱情追求改變、不斷嘗試錯誤所冶煉出來的產物。
我想,也只有這種人才能在未開發的叢林中,擔任開路先鋒吧!
在新的經濟領域內,開拓自己的業務版圖就是一切。要達到這個目的,只能在腦海中不斷進行想像。想藉由別人的模式獲得成功,恐怕很難。這也是我為什麼一再強調,二十一世紀的專業人才,必須具有先見力和構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