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簡體字就是紅衛兵

簡體字就是紅衛兵

4簡體字如何成為大陸上文化的亂源?

第一、紅衛兵破壞中國人內在的倫理思想,簡體字也破壞中國文字內在的肌理系統。
簡體字本身缺乏全盤的體系,譬如「鄧」字把「登」字簡爲「又」,那麼「澄」字也應該水旁加「又」呀,可是水旁加「又」並不是「澄」而是「漢」。又如「趙」字把「肖」簡爲「X」,那麼「削」字也應該寫成「刈」呀,但「刈」卻早另有其字。再如「躍」的「翟」旁寫成「夭」,那麼「濯」自然該寫成「沃」,原有的肥沃字又怎麼辦呢?再加上松鬆不分、乾幹不分、斗鬥不分、舍捨不分,不混亂才怪!
本文除正告中共以外,也想勉勵此岸的學者,我們既認識正體字是最合理、最科學、最有前途的,就應該堅守陣腳,絕沒有各退一步作「整合」的可能,難道兩岸達成某種共識,再來發展更混亂的第三套中國文字?大陸上不乏有識之士,正在調整腳步,向正體字走攏的時候,誰鬆撤正體字一步,誰就是千秋民族的罪人!
古書的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後代子孫全不能讀,要等專家譯述,文化斷層的危機,造成了知識貧乏、素養低下、研究困難、誤解叢生、史鑑不足、哲理空虛、價值錯亂、教養無門……中國人將淪爲沒有歷史文化的野蠻民族。
大陸上的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識繁寫簡」的口號,也許是遷就大陸政治現實的權宜之計。但學畢了hetubook.com.com寫的一套簡字,還再學讀的一套正字,爲什麼不乾脆「識寫合一」省時省力呢?中國字音中有「語音」「讀音」的區別,已經讓孩子們學習時受够了,再加字形上的「識形」「寫形」,不但苦上加苦,勢必亂上加亂。
從大處看,簡體字不但造成古今文化的斷層,也將加深海內海外民族統一的裂痕。拉丁文會分裂成歐洲各國的文字,而龐大幅員的中國不分裂,全靠文字的精美統一。歷代以來,文字並不是不曾淆亂過,因爲正體字的結構有六書的原理作依據,錯謬容易糾正,歧出容易歸併,妄造不易通行,形聲義三者的關聯極精妙,所以各地的手頭字、俗寫字、方言字,都在正體字的反撲靖滅下,只好接受優勝劣敗的淘汰。
「蹀」是腳踩出的一片痕跡。
簡體字一推行,各地亂造簡字,單是郵局送信時無法投遞的死信就一大堆,其他文書上的糾紛誤傳,還用說?
「碟」和碗不同,碗是宛然圓形中空深陷的,碟子則淺淺的較成片狀。
簡體字的法則很雜亂,像把「發」「髮」簡省成同一個字,那麼「秀發」二字,是指美麗的秀髮?還是聰明秀發?又如「葉」簡化成與「叶」同字,那麼「叶韵」,究竟是指「古詩押韵」?還是「入聲的葉韵」?諸如此類,解義既多混淆,未來用電腦輸入資料時,有二字歸於一處者,有一字歸於兩處者,勢必更加混亂。
再舉https://www•hetubook.com.com個例子,如從「出」得聲的字,像「朏」「詘」「屈」「黜」都因「出」聲中寓有「收縮彎曲」的意思,成爲一個系統。不幸把「礎」字也簡寫成「础」,並沒有「收縮彎曲」的意思,就把文字內在的肌理系統弄壞。
中共已經察覺,完全禁用正體字,辦不到。許多場合也不能不識正體字,那麼教育人民時,勢必在簡體字外,再加授正體字,方能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因此一個字需要兩番學,學習上事倍功半,極不經濟。
「諜」是片言小語,「間諜」是安排在中間竊聽片言小語,以供整體情報研判的人。
「鰈」是體側扁如葉片的比目魚。
這一連串的字,左邊是事物的類別,右邊是聲義的情狀,而不幸把「葉」字簡寫成「叶」,不僅部首混亂,不屬於草木類,而「菜」字聲符「葉」中所寓有「薄片」,乃是「薄片狀草木」的表意系統也被破壞淨盡了!
第二、紅衛兵是由少數人的政治集團所操縱,作意識型態的鬪爭,達到造反有理的目標。簡體字也全由片面政治力量所孵化,在做文化革命的工作,只有破壞傳統的意識型態,並無學理上優勝的條件。
中國書籍的總數,畢竟簡體的少,正體的多,百姓不能讀正體字,則先民的智慧無法傳承、民族的共識無法凝聚、文化的陶冶無法落實。人是文化的產物,把民族固有典籍,一刀截割,還算是中國人嗎?

3簡體字怎樣使子孫與固有文化絕緣?

和圖書
第三、紅衛兵破四舊、焚古籍、斬斷歷史文化。簡體字也使中國百姓與固有典籍絕緣,比焚古籍更徹底。
簡體字寫成的書法藝術,非驢非馬,誰來欣賞?於是中共開放書法藝術不受簡化的規範。又姓氏方面,姓鄧的姓趙的,簡化後永遠被別人打一個叉在上面,姓喬的姓齊的,簡化後永遠伸直了兩隻腳,姓葉的改成叶,恐怕祖先也認不得,一定有人反對,於是中共又開放姓氏可以通融,不受簡化。至於古籍的研究者,窮畢生之力,校勘出幾個通借字,一排版成簡體字,前功盡棄,於是中共又對整理古籍或文史學科,以及老輩學者的文集,做出讓步,又可以通融,不受簡化。招牌、古蹟也都例外,眾多的例外,也形成了混亂不一。
漢字是形聲義三者有著一貫條理的,外在有部首分類,內在有聲義相貫,舉個例子說,「葉」字不僅字形上從「艸」部,屬於草木這一類,一望便知,而同屬「果」的音符,也有「成薄片狀」的類別,聲音裏是寓有意義的,同屬「果」聲的字:
文字的統合,是學理上對或不對的問題,不是政治上讓不讓步、買菜求饒的問題;是曾曾祖祖的傳承以及子子孫孫長遠利益的問題,不是兩岸少數學者互抛媚眼、冒充開明的短暫風頭主義;文字是整個先民智慧經自然演化,以致繁簡適中而千年不變的結果,而不是可讓少數人作爲政治圖hetubook•com.com騰,妄想以「今日倉頡」自居的虛榮問題!所以目前最急迫需要優先進行的事,就是及早收拾掉這批文化界的紅衛兵——簡體字,以利文化交流,文化長存。
未來文字在使用上,閱讀的數量遠超過書寫的數量,印刷書報發達的今天,一人書寫,百萬人閱讀,文字的便捷與否,要多從閱讀者立場去考量,正體字閱讀時反較簡體字方便清楚,所以當電腦、打字、印刷普及後,筆畫的簡省連省時的效用也不大了。

1簡體字怎樣破壞文字内在的秩序系統?

古書難懂,常常是一字作數字用,相互通假,幸好千年以來文字改動不大,還能閱讀如果今日提倡文字可以胡亂替代,等現代書成了古書以後,就更加難懂難讀。舉個《史記》上的例子吧,項羽自刎烏江之前,指著漢將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司馬遷寫到這裏,下面接了一句「馬童面之」,後人注解說是「面向他」,又猜是「背面於他」,其實可能是「靦」的假借,是「難爲情」的意思。一個字假借與否已經困擾了許多學者,如果再把「麵」字也簡寫成「面」,將來會怎樣?
簡體字不過是省掉幾筆,書寫時偷個懶兒,何至於比作橫行一時的紅衛兵,太誇張了吧?何況兩岸交流,必先放棄成見,拿出誠意,在如此醒目的標題下,未免壁壘分明了吧?哎,且聽我說,撰寫本文時絕對是心平氣和的,完全爲兩岸的長遠利益著想,而且是www.hetubook.com•com民族至上、統一至上,我說簡體字就是紅衛兵,確實有許多類似之點的:
第四、紅衛兵的構想是:「立四新,爲人民」,不意成爲全大陸的亂源。簡體字也想讓工農人民書寫方便,不意亂造亂簡,已成爲今日大陸文化的亂源。
「蝶」是像樹葉樣薄片狀的昆蟲。

2簡體字為什麼沒有學理上優勝的條件?

綜上所論,明白簡體字的危害就等於紅衛兵,紅衞兵不爲臺灣所容,也不爲中共所喜。中共既有智慧收拾掉紅衛兵,也應該有智慧收拾掉簡體字。緬懷優美的歷史文化,面對精密的現代化前景,都必須革除簡體字,恢復正體字,恢復得越快,投下在字典索引等文化工作上的社會成本將越省。中共近年在考古、整理古籍、保存民族文化資產上都有可觀的成績,何獨對簡體字的廢止,裹足猶豫再三?
簡體字、手頭字在民間使用,是不妨的,例如飯館跑堂求快,把飯寫成反,把麵寫成面,不拘粗糙,是容許的。但在正式的文書裏,居然「面麵不分」「姜薑不分」,未免太粗醜了吧?「风」,也不合科學要回到三千年前商朝人「風鳳不分」的年代去嗎?既不合精緻文化的演進程序、世界的精確法則。
「牒」是片木單頁。
簡體字最大的效用是書寫簡捷,但閱讀時反因筆畫近似而倍傷目力。繁字並不難認,繁簡差異大,參伍排列,反而區分鮮明,就像辨別五官衣著都近似的一羣人,遠比五官衣著相差較大者困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