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讀詩偶記 李杜的老師

讀詩偶記

李杜的老師

將日暮晚泊的江湖境況,寫得山川奇險,色彩斑斕!在陳代就創造了如此音調優美、對仗工穩、景象奇幻的句子,眞是開風氣之先,難怪李白杜甫都把他推爲傾心服善的前輩,然而今天他卻沉埋在歷史的長流中,爲此,從這個事例裡,給人不少省思:
杜甫的「雲逐度谿風」也是學陰鏗的「花逐下山風」。杜甫的「殘生逗江漢」,「遠逗錦江波」,也有點學陰鏗詩「行舟逗遠樹」的痕跡,這「逐」字「逗」字生動的趣味,讓杜甫也採入了詩囊中。這麼看來,李白杜甫都在努力模仿陰鏗,所以杜甫說李白「往往似陰鏗」,絕不是譏諷,而和-圖-書是眞心的讚美。
且看杜甫自己寫的詩:「江流靜猶浪」,還不是學陰鏗的「大江靜猶浪」?「靜」與「浪」是二個相反的意義,把「靜猶浪」密接在一起,帶有一種矛盾逆折的排斥意味,因而產生了張力。杜甫就是學了他的矛盾語法。
水隨雲度黑,山帶日歸紅。
第五是:文評家與學者仍然是重要的。許多先驅作家的心血被人蹈襲模倣,許多無名作家的智慧被著名者所抄襲,必須有公正睿智的文評家或學者出來主持公道,還https://m.hetubook.com.com其本來面目,許多像陰鏗這樣在歷史長流中隱沒的作者,應該一一回復他應有的榮譽與光彩。
然而到了今天,李白杜甫名高天下,人人崇拜李杜,有誰知道這個李杜內心私淑的老師呢?陰鏗的詩,大部分已亡佚,二酉堂叢書及丁福保氏把陰鏗詩輯佚成卷,還保存著三十五首詩,的確是「神采新澈,辭精意切」,例如:
第一是:作品要流傳人口,才有作品的生命。作品的流傳,要仰賴一股時代的熱潮,詩流傳者眾,南北朝的詩紛紛散失,不能流傳人口,就不易保存作品的生命。讀者的眼睛・才是作品和_圖_書放射光芒的地方。
第三是:作家詩人的眞正定位,其高大矮小,是愈到後代才量得愈準的。李白杜甫在當時,未必明白自己的歷史身價,一樣在暗慕著陰鏗,等到名位、恩怨、嫉妒、毀謗都逐漸遠離後,作品才完全|裸|露出應有的光彩,得到公平的評價。
誰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定回答是李白與杜甫。但是有一個讓李白、杜甫都傾心佩服,而暗地裡模仿著的詩人——陰鏗——卻早就默默無聞,幾乎沒人知曉了。
第四是:成名作家很容易掠奪不成名作家的菁華。陰鏗是前代作家,亦已成名了的,與何遜共同號稱「陰何體」,被人模倣還容易和圖書辨認,若是與成名作家同時的小作家,菁華被掠奪改寫,就難以辨認伸冤了。
第二是:再大的作家,也有他模仿入門的老師。弟子不必不如老師,但誰都是由私淑某些前輩師友,廣採前人的智慧成果,才得以成就一家之言。所以多寫的人,必然需要多讀,閉門自逞其材,很難成爲大作家。
寒田穫裡靜,野日燒中昏!
杜甫曾贈給李白一首詩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稱讚李白的好詩句,往往寫得像「陰鏗」一般。後人認爲李白如此偉大,陰鏗又算什麼呢?https://m.hetubook.com.com拿李白的好句子去比陰鏗,簡直是侮辱。所以有人竟認爲這是杜甫在譏嘲李白,笑他蹈襲了別人的句子,結果把自己矮化,只像陰鏗了。
李白的確有「柳色黃金暖,梨花白雪香」二句(據敦煌卷本),是把陰鏗詩「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只改動一個字,將「嫩」的脆薄色澤,變成「暖」的觸覺溫度,這種點化六朝詩句的技巧,是唐人的風氣,公開引用,不算蹈襲。
黃昏暮煙的蒼茫景象,畫得眞不亞於西方名畫「拾穗」收割後的寒田,迷漫在野火的幽靜裏!後來韓愈〈雉帶箭〉一詩的「原頭火燒靜兀兀」,既「靜」又「燒」的矛盾語法,原來也是學陰鏗的!又如: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