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讀詩偶記 李杜相會

讀詩偶記

李杜相會

李白贈杜甫詩篇較少,除了寫作巔峯的時間差距外,寫作巔峯的地點也有關係,李白在京師寫作,傳抄容易,傳布容易,當時物質豐沛,經濟寬裕,因此連敦煌偏遠之處,都有李白詩的抄本。但杜甫的好作品,有的寫於成都,有的寫於夔州,地處荒僻,經濟條件差,杜甫的詩有誰去傳抄?誰去傳布?以致唐代人對唐詩的選本中,都不會選杜甫的詩,杜甫五十一歲時,李白就過世了,當時杜甫生活艱難,李白也顛沛流離,杜甫的晚年作品不可能傳到李白手中,況且像杜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宿府〉、〈丹青行〉、〈諸將〉、〈秋興〉八首、〈詠懷古跡〉、〈登高〉等被後人和*圖*書尊稱爲「精光萬丈」的作品,都寫於李白逝世之後,李白更無從去稱讚這位詩壇的小弟弟了。
由於李杜互贈詩篇多寡懸殊,內容的褒讚也有別,於是歷來的文評家就妄生議論,認爲李白的作品以天才爲主,杜甫的作品以工力爲主,天才是看不起工力的,甚至還捏造了一首譏笑杜甫的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因何太瘦生?只爲從來作詩苦。」以爲杜甫根本不在李白眼裡。
中國歷史上兩個光芒萬丈的大詩人,李白與杜甫,於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六月在洛陽相會,在文學史上眞是難得的快事。李白在這年五月從長安被放還,六月抵洛陽,正值「hetubook•com•com名滿天下,謗滿天下」的時候,這時杜甫認識了李白。
李白是杜甫心目中的偶像,而杜甫只是李白眼裡的小弟弟,李杜相遇時,李白正值寫作的巔峯時期,而杜甫是在四十歲獻三大禮賦以後,才受人重視些,李白於乾元元年流放夜郎,杜甫四十七歲,次年杜甫聞訊寫「水深波浪濶,無使蛟龍得」的詩,李白不可能看到如此好的作品,從這兩句詩裏看來,恐怕當時已有李白墮水而死的謠言,以致後代有李白撈月而死的不實傳說。
這年秋天,李杜就一同出遊梁宋,喝醉了就蓋著同一條棉被,白天携手同行,感情也像兄弟。杜甫寫了不少詩贈給李白,像「李侯金閨彥和-圖-書,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敍述他們一同往開封附近,去訪玉芝與仙人。又像「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爲誰雄」,等於把李白的神情畫了一張速寫圖。
因此後代許多文評家認爲天才李白看不起工力鍛鍊的杜甫,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是而認爲李白高於杜甫,更是一種偏見。我很欣賞明人夏基對兩人的批評,他認爲「李以滑,杜則以整」,李白的粗滑不能學,杜甫的工整才能學。又說:「李以致而見奇,杜以博而見養」,興致見奇不能學,博學素養才能學。最後說:「李是天才,杜是天人俱備」,李白是純天才,杜甫乃是天才加上人工,純天才不能學,天才加上努力,才和圖書是可以宗法學習的榜樣。夏基的說法,見於《隱居放言》,說法公允,杜甫當然也是文學的天才,李白如果能看到杜甫作品的全部,也像杜甫看到李白作品那樣,相信李白一樣會爲杜甫而夢寐顛倒的。
事實上這首嘲弄詩並不載在李白全集中,是別人偽造的。李白贈杜甫的詩較少,眞正的原因是兩人年齡相差很大,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二歲,當李白四十五歲從長安放還時,作品早傳誦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那時杜甫才三十三歲,作品還沒成熟,名聲還沒出來,當時那首贈李白詩:「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腥羶,蔬食常不飽……」實在是摹擬李白的風格,不是杜甫晚年自創的沉鬱風貌。而且李和-圖-書白好學仙,杜甫也跟著去尋仙,幸好仙人不曾尋著,道士華蓋君已死,兩人分手,別後再不曾相見,才發展出杜甫自己儒家的風格,放棄了亦步亦趨摹仿李白的惡習。
此後杜甫又寫了許多「憶李白」的詩,直到晚年,夢見李白,回想李白,時時惦記在心頭,落月照滿了屋梁,懷疑是李白的臉色;涼風起於天末,只有向空遙望著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用來稱讚這位天上謫仙的。但是由於杜甫寄李白的詩多,李白對杜甫懷念的詩很少,只有「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的普通問候,以及「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的相思描繪。杜甫希望與李白「重與細論文」,但李白卻不曾對杜甫的作品有什麼誇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