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偶記
大手筆沒情趣?
李嶠作律詩一百六十餘首,偏於詠物,天文地理禽魚花草及文具用品,無不詠到,成為唐代第一個詠物詩人,而其作品全無情趣!
御績創羲黃,緇冠表素王。
瀑飛臨碧海,火浣擅炎方。
孫被登三相,劉衣闡四方,
佇因舂米粟,來曉棣華芳。
瀑飛臨碧海,火浣擅炎方。
孫被登三相,劉衣闡四方,
佇因舂米粟,來曉棣華芳。
李嶠,二十歲時便舉爲進士,由於傳說童年時代就有神人在夢中送給他兩支彩筆,大家都驚訝他的文才,深得武后的欣賞,封爲「趙國公」,他很長壽,成爲「文章宿老」,史書上說他爲「一時學者所取法」。後來唐明皇聽到有人歌他的詩,掩面而泣和圖書,幾番稱贊他是「眞才子」!
你知道「大手筆」三字的來源嗎?原來在唐朝武則天時代,朝廷有最重要的文書,都叫當時「鳳閣鸞台平章事」李嶠來寫,「大手筆」本來是指最重要的文書,後來就稱這位撰稿者李嶠爲大手筆了。
李嶠的詩被後人亂改就是「沒情趣」的原因嗎?這當然還不是主要的原因。這首詠布的詩,等於用了八個典故,把八個典故一一解釋完了,詩哪裏還有情趣?說他是文字遊戲沒錯吧?話雖沒錯,主要是不懂得李嶠這些詠物詩,不是爲情趣寄託而寫,而是爲供作「辭典」「典故類書」用的,讓人一背誦,就記得有關「布」的八個典故,以備考試或作文時參考用的,就像漢賦裡喜歡一聯串寫許多種樹,許多種
https://m.hetubook.com.com
石頭一樣,主要目的是供人作「字典」用的,你從「情趣」的角度去批評詠物詩,根本不瞭解當時的用途,就等於在瞎批評了。武則天當時鑄八稜銅柱,柱下放置了石獅子與麒麟,滿朝官員都獻詩,《大唐新語》上記載李嶠的那首「轍迹光西崦,勳庸紀北燕,如何萬國會,諷德九門前……」被公認爲「冠絕當時」,這首詩《全唐詩》還不曾收錄呢!另一首詩:「山川滿目淚霑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飛!」唐明皇曾在勤政樓上聽到這詩而落淚,沒聽完就站起來說:「李嶠是眞才子呀!」後來避難到蜀地白衞嶺,再聽一遍,又連連稱讚:「眞才子,眞才子!」連高力士在旁邊也一齊揮淚,怎能說他的詩www.hetubook.com.com「全無情趣」?
居然「作品全無情趣」!後來的文學史也就這樣批評李嶠,說他純屬賣弄學問,只是文字遊戲,並無文學價值。這與唐朝開元年間的張說與徐堅討論「近世文章」說:李嶠的文筆,像「良金美玉,無施不可」,不是完全相反嗎?是審美觀變了?還是他的文章比詩好?抑或是其他的原因?引起了我的好奇。
至於末尾兩句「佇因舂米粟,來曉棣華芳」,似乎沒人能懂了,勉強引用漢時民謠:「一斗粟,尙可舂,一尺布,尚可縫,兄弟二人不相容」,說上句是指兄弟吵架,下句引李嶠詠被詩的結尾:「孔懷欣共寢,棣萼幾含芳」,指兄弟在次日早晨又和好了。果眞如此,詠布和詠被的結尾意思豈不是重複了?大手筆眞才子會寫重複的hetubook•com•com結尾?再拿敦煌石室的唐人手跡來一對,原來是「幸因舂斗粟,來穆棗花芳」的「棗」字後來被寫成異體的「棘」成「來穆棘花芳」,抄的人不懂,又被改作「來穆採花芳」(藝海本),還是不懂,又改作現在的「來曉棣華芳」!原來這重複的結尾是後人替李嶠亂改的!我們現在讀到的詩,有許多已經過後人的亂改了!本來的「來穆棗花芳」是用《晏子春秋》卷八的故事,秦穆公乘龍遊四海,以黃帝的布裹蒸棗子吃,這棗核被蒸過,所以傳說中東海的棗子只會開花不結子。「來穆」是「秦穆公來時」,根本不是什麼兄弟又和好,而是在說那塊「蒸棗布」。
「布」本身有什麼情趣?他有時候在述歷史,說布是創造自伏羲黃帝,是那時的帝后御手開始紡績的。有時候在說用途,說黑色的緇和-圖-書冠正好表彰平民布衣出身的「素王」孔子。有時又像出謎語,在臨碧海的飛瀑中暗藏了瀑布的「布」字。有時又在談奇珍,說南方有一種「火浣布」可以不怕火燒。「孫被登三相」是說公孫弘做了漢代的丞相,仍十分節儉,不用絲綢,仍用布被,是「布被中的三公」「劉衣闢四方」是說漢高祖劉邦以「布衣」提三尺劍開闢了四方。由於「闢」字被後人抄錯成「闡」字,意思弄不懂了,在敦煌石室中發現的一張李嶠詩,仍寫作「關」字,可以校正這兒的錯誤。
單就李嶠留下來的詩篇,《全唐詩》就編爲五卷,其中二卷是詠日詠月,乃至詠牀詠被的「詠物詩」。我們試看他的〈詠布〉詩:
然而這位眞才子、大手筆、「神人授予雙筆」的文章宿老,在文學史上的評價是如何的呢?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