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的方法
渭城朝雨
一霎浥輕塵
更灑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縷柳色新
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
一霎浥輕塵
更灑遍客舍青青
弄柔凝千縷柳色新
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
五、作品的繫年
起首兩句,畫出一幅奇突的空間,白雲間的黃河,該橫的卻竪了起來;孤城四周的萬山,該豎的卻橫了開來,這奇絕的一豎一橫,無比的遼闊,比「大漠孤煙直」,更有氣魄更驚心動魄,可見空間布局的成功。
作「秋殿」,比「金殿」多了一個季節性的描寫,而「金殿」的意思並不會因「秋殿」而減少,所以作「秋殿」內容更豐富。
(三)就「音響」來說:第一句兩個「時」字的重複節奏,與三、四句的「但使」、「不教」的虛字,都使氣勢順暢而強盛,韻腳「關」「山」等和全詩廣大時空感協調,造成了「調高響亮」的效果。
讀〈早發白帝城〉,由於眼觀後退的萬重山,耳聽兩岸高猿長嘯,在目眩耳振的感受間,好像讀者也身在這艘輕舟裡,此一「殊覺自在中流」的臨場感,產生了令人激賞的神韻。
由於王維深通音樂,所以這首樂府七絕的音律也很特別,像「渭城朝雨」四字,必須是「仄平平仄」,如改寫成一般詩律的「平平仄仄」或「仄平仄仄」就不諧調子了。而「柳色新」的「柳」字,是仄聲,但必須是「上聲」(國語第三聲)才合,若改用「去聲」(國語第四聲)或「入聲」,雖也是仄聲,調子就不對。再則第三句「勸君更盡一杯酒」應該是「仄平仄仄仄平仄」一字也不能出入,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平仄平平平仄平」,也一字不許更動它的平仄,和一般絕句的格律不同,後來,蘇東坡曾寫過三首〈陽關曲〉,平仄格律大致吻合此一嚴格的要求(參見日人森大來說),可見本詩在音樂性上的特性。而我在《中國詩學・思想篇》一書曾指出本詩的第二句最令人難過,「客舍青青柳色新」七字,句意裡好像看不出有令人難受之處,但讀起來:「舍、靑、靑、色、新」這五個字都是尖銳的齒音,尖銳的齒音刺痛了離人的心緒。一句中用五個齒音的字,應是經過特別設計。元人的《陽春白雪集》,有以〈大石調〉而歌的,把前面改寫成:
字句的節奏愈來愈長,而其中對「舍、靑、青、色、新」五個齒音字的特別反覆強調,更說明對這種音響上特殊美的注意。
再則,本詩在前後脈理的連屬呼應上極爲靈活: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題目常被後人改動,有時對詩意的影響很大。
唐詩的外緣考證,可從六個重點說明與詩歌鑑賞的關係:
至於作品的繫年會對作品鑑賞發生影響,譬如孟浩然的〈洞庭湖作〉詩:
詩篇有眞偽問題,所以作品出於那位作者也有問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一詩,因爲《唐詩三百首》說是「王之渙」所作,一般人就以爲是王作。其實唐人芮挺章編的《國秀集》說這詩是「處士朱斌」所作,《國秀集》編成於西元七四四年,離王之渙去世才二年,《國秀集》也選王之渙的另三首詩,可見編者對朱、王都很熟悉,他說是朱斌作,應該是對的。宋人《萬首唐人絕句》也錄這〈登鸛雀樓〉爲朱作,可見是唐詩三百首誤認爲王之渙的作品。
又如前面舉過的王之渙詩「黃河遠上白雲間」唐人所編的《國秀集》裡作「黃河」,而宋人編的《文苑英華》、《樂府詩集》、《唐詩紀事》,卻都作「黃沙」,「沙」和「河」在行草寫來根本很難區別,所以有了兩種不同的描寫。
三、從音響上鑑賞
四、版本的探究
直到今天《中國文學作家小傳》一書中,仍以〈飯顆山頭〉詩是李白作的。但這首詩不見於李白本集,而李白與杜甫和圖書相見,是在杜甫三十三、三十四歲,正是杜甫青壯年時期「氣酣色腴」的年代,正以「天馬龍媒」自負,哪裡是個「太瘦生」的模樣?當我們讀到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寫:「崔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爲口實。」才知道這個開瘦子玩笑的故事,本來是崔顥的事情,被後人移花接木,弄成李白、杜甫間的事。如果採用偽詩來作李、杜間作品的鑑賞,說他們相互嘲謔,就會貽笑大方了。
李攀龍認爲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是王昌齡的〈出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字的代換、句的鍛練,整首的協調,在精鍊的詩篇中,最重視修辭的效果。好詩中的修辭可以作爲「修辭格法」的成功例證。
清代的王漁洋認爲七絕中最好的是另外的四首:
無論從正面、反面、側面下筆,立意方面要能新穎獨到,應是別人沒有想到或未曾說過,你能想得比別人深,說得比別人透,才好。
要鑑賞唐詩內在的詩境,可自五個重點而論: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以下卽試舉一些詩例說明外緣考證在鑑賞上的重要性。
要在異文中考證出最接近原作的字,才能明白作者的原意,所以版本愈古,錯誤會愈少。
一、作品的眞假
又譬如元稹的〈行宮〉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在王建詩集裏也有。王建以「宮詞」出名,所以許多別人的「宮詞」都收進他的集子。宋朝刻的《文苑英華》認爲是王建作,但宋刻本的《元氏長慶集》,卻列在第十五卷,而且宋人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和宋人的《容齋隨筆》都說是元稹作。王建的集子現在只剩明本,在作者「頗難論定」的情況下,我們較傾向於古本的「本集」,元稹的宋本本集中有這首詩,比較可信。因爲《文苑英華》中有許多作者弄錯的例子。
首先,我們應明瞭王維是一位深通音律的人,天寶年間,有人得到一段音樂殘譜,不知道曲名,一問王維,王維就說「這是〈霓裳曲〉裡第三疊的第一指。」後來,經樂工作研究,果然不錯。《集異記》並記載王維在二十歲以前,就彈得一手妙琵琶,曾在一次化妝宴會中,妝扮成伶人,在九公主面前奏新曲〈鬱綸袍〉,使九公主大爲欣賞,而推薦給試官登第。
考證這首詩是作者自己作的,還是別人作的,或被弄錯了。是唐代的作品,還是後人附託的?
至於典故的注釋也會影響詩意欣賞,例如李商隱的〈賈生〉詩:
(一)就修辭方面來說:「楊柳」雙關著「楊柳曲」「春風」,比喩大漢天子的恩澤。羌笛呀,你何須吹送別的折楊柳曲,這裡卽使怨,還有楊柳可折,而玉門關外連春風都吹不到,根本無楊柳可折,那才眞正可怨呀!
二、從布局上鑑賞
第一句的「平明」與「秋」,又引起第三句的鴉是「寒」的。第四句的「日影」也是從「平明」來的,各句前後貫注緊密。
至於王之渙的〈出塞〉,也是王漁洋認爲「唐詩七絕壓卷」的作品,全詩是:
(二)就時間方面來說:這是極快的動作,造成了喜劇性的快|感,一艘輕舟在那條線上迅捷地劃過去,箭也似的瞬息千里,萬重山一座接一座地幻影樣的向後掠去,在猿聲活潑的音響中一座座山神速地消失,這不停快速變換的場景,也產生了心驚魄動、無比神奇的快|感。這種像在九霄中驟降、像在八極裡電馳的快意,眞像天上的「謫仙」,而李白是在流放夜郎時,行至白帝城,忽聞赦令,於是快速地回到家室所在的江陵,這種喜悅歡欣的時刻,帶著歸心似箭的心情,和全詩的快節奏十m.hetubook.com.com分協合,十分傳神。
求出作者在那一年寫這首詩,明白作者當時的際遇與心情,容易了解詩中所指的事物。
六、典故的註釋
外綠考證偏重求「眞」,前面內在詩境偏重求「美」,此外,還有詩篇中思想方面的「求善」,一首詩裡常會表現民族的心靈,其中有民族的哲思與面貌,譬如詠松常常是儒者的風範,詠柏可能是道家的仙藥,梧桐是寂寞的化身,蓮花是愛情的象徵。鳳是儒家的夢,鶴是仙人的鳥,螢有儒家的三達德,蝸牛角上是道家的戰場呢!動物植物,乃至山水玉石,處處寓有民族的哲思,我在《詩香谷》第二集裡已多抉發,這一層的探究是偏重求「善」的,綜合「眞、善、美」三方面的詩歌鑑賞法,我稱之爲「詩的完全鑑賞」。
「唐詩鑑賞的方法」可分兩方面而言,一是就唐詩的內在詩境來說;二、是就唐詩的外緣考證來說。我在《中國詩學》中已提出「完全鑑賞」的理念,但舉例似乎還不够詳盡,不够淺顯,藉著電視演說的方便,重新再寫一次,希望將「完全鑑賞」再一次的推廣。
王維的〈渭城曲〉,由於「渭城」一名「陽關」,所以〈渭城曲〉又有〈陽關三疊〉的唱法,王維的原詩是:
由第一句的「秋」,引起第二句的「團扇」「秋扇見捐」的徬徨與憂愁卽暗伏於內,同時,這團扇才有「暫將」的不久長之意。
賈誼只是一位大夫,而天子以卿的「前席」禮來接待大夫,表示榮寵,可惜顏師古不懂公羊家禮說,把「前席」解釋成「漸促近誼,聽說其言」,好像愈聽愈有趣,愈聽愈怕鬼,在坐席方面愈來愈靠近賈誼。
「宣室」是未央宮前殿的正室,這故事原本見於《史記.賈生列傳》:
至於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宋代的嚴羽認爲是崔顥的〈黃鶴樓〉爲第一,明代何仲默、薛君采認爲是沈佺期的〈盧家少婦〉爲第一,明代王世貞則認爲是杜甫的「風急天高」、「老去悲秋」、「玉露凋傷」、「昆明池水」四首爲第一。
以上所言的「命意」、「布局結構」、「音響」、「修辭」、「神韻」五方面,讀者可將前人舉的「壓卷」之作,作一番練習分析,試著明瞭爲何有人推舉它爲唐詩中之「第一」?
詩的題目也是校勘的一環,像元稹的〈行宮〉《文苑英華》作〈古行宮〉意思出入不大;但張祜的〈宮詞〉《唐詩三百首》改爲〈何滿子〉就有些不同了。但像李白的〈送程劉二侍御及獨孤判官赴安西〉詩現在的詩集把「侍御」變成了「侍郎」,「赴安西」變成「赴安西幕府」,侍郎是四品官職,怎麼會去做幕府的職務?而詩裡送別的「金樽空」也誇張成「金城空」,送侍御去幕府,侍御是六品以下,送行的時候哪裡會萬人空巷「金城空」呢?這都是由於唐代的敦煌寫本出現以後,才知道詩題裡的錯誤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
孝文帝方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一位唐代邊城的戍守者,望見塞上的明月與邊關,忽然想到明月照過秦代,照過漢代,現在照著唐代;這邊城曾防守過秦代的強胡、漢代的強胡,直防到唐代的胡敵。把連續數百年的滄桑史實,壓縮成「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
爲什麼原先四句,後來又變成八句呢?因爲張說爲中書令,常與才士在岳陽樓登樓賦詩,那時孟浩然覺得原來寫的四句詩很不錯,一、二兩句渾浩偉大,三、四兩句有「巨刃摩天」的氣概,於是再續四句,在波濤連天的偉觀中,聯上舟楫、垂釣、羨魚等感慨自身際遇的描寫,卻又與洞庭風物融會一氣,完成後呈給張說,以求其提拔。乃知敦煌本的四句,一定寫在三十三歲以前,當時人已經傳鈔開來;所以第一句的「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的特殊格律,不是律詩該有的,原來它是自一首古絕句所改裝,才留下這特殊的格律痕迹。
至於嚴羽所舉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黃和-圖-書鶴樓」詩,新發現的唐人敦煌寫卷是作「昔人已乘白雲去」,不是乘黃鶴,再看唐人所選的《國秀集》、《河嶽英靈集》,以及宋人所編的《文苑英華》、《唐詩紀事》都說是「乘白雲」沒有一本是說「乘黃鶴」一直到元朝,崔顥已經死了幾百年後,才有人在「乘白雲」下注「一作黃鶴」的字樣,到清代的金聖嘆,依憑他個人的美感欣賞認爲作「乘黃鶴」比較好,後來《唐詩三百首》才改作「乘黃鶴」,到今天積非成是,反過來譏笑「敦煌寫卷不一定是對的」、「古來的版本管他做什麼?作乘黃鶴才好,作乘白雲就死在句下了!」世界上本來就有許多不信科學求眞精神的人,就由他去自我陶醉吧!
再則,本詩的音節也很特別,第三句「玉顏不及寒鴉色」七字中,除了三個平聲字以外,其他的「玉、不、及、色」四個仄聲字全用「入聲」,入聲顯得十分壓抑逼促,使全句充滿著抑鬱委屈不敢吐露的氣氛,可見聲情的配合也很獨到。
我覺得這首詩的好處,在於布局結構的時空設計。
三、字句的校勘
至於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全詩是:
至於王昌齡的〈長信怨〉,抄錄如下:
四、從修辭上鑑賞
不過,依據版本而言,唐人的選本作「黃河」爲最古,作者用巨視的眼光,統言「出塞」,「黃河」與「玉門關」雖不在一起,又何嘗不能寫入同一首詩裡?就像朱斌雖不近海,卻可以寫「黃河入海流」一樣。談校勘,總是以最古的原文作爲優先的考量。當然李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尉遲匡詩「黃河流上天」,把「黃河」豎起來也是雄偉絕倫的。
(3)王昌齡的〈長信怨〉。
(二)就「結構布局」來說:此詩的時空概括性極長極大。自秦、漢、魏、晉、南北朝迄乎唐代,長征的人都是「未還」的,時間有多長?陰山山脈,從河套西北綿延至綏遠、察哈爾、熱河三省而到右北平,空間又有多大?
李商隱卽根據顏師古錯誤的注解,加以譏諷,竟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把文帝優待禮敬學者的一番美意,寫成昏庸迷信的君主醜態了。其實古來科學與迷信本來不分,君王推究鬼神的根本,也是一種好學的表現,《易.繫辭傳》說:「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當時探討鬼神問題,也和探討天地造物的問題相同,能虛心承教尊敬學者,有什麼好譏刺的呢?
(四)就「修辭」來說:秦時明月照著漢時的關,也是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關,更是唐人眼裡古時的明月古時的關,現在的明月現在的關。這不僅是「互交」更是十分濃縮的「鍊」法。
(1)王維的〈渭城曲〉。
以下試由上述五項鑑賞方法,鑑賞古人推舉爲「唐詩壓卷」的作品。
奉帚平明秋殿開
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暫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
作者用錯了典故,造成鑑賞的扭曲,如果笺注詩作的後人,注錯了典故出處,當然會使詩意不明。
詩中的典故應有正確的解釋,如因作者用錯了典故,或是後人注錯了典故的含意,都會誤導鑑賞的方向。
平仄、押韻等機械性的音節,已經很悅耳,再加上重複或拗救的強調,感受很特別,至「聲」與「情」的協合,更是合乎天籟之美,是音響上的勝境。
(一)就空間方面說:白帝城只是彩雲間的一個點,由白帝城到江陵,這二個點之間,用長江畫成了一條千里的線,再由兩岸的猿聲,使由線滑下的兩側增加了二個面,而在二岸之外,又安排了萬重山,便構成了一個體,這由雲中一點展開爲萬山龐大的立體空間,這四句詩的空間設計愈來愈大。
而由「秋殿」的「秋」字,才引出後面「團扇」,由於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早有「團扇秋來見捐」的含意,所以說「暫將團扇共徘徊」這「暫將」也和「秋」字有關。秋天平明時灑掃完畢的「秋殿」剛開啟,所以鴉也是「寒」的,這「寒」也和「秋」關聯,而和_圖_書「昭陽日影」的暖和才顯出特殊的意義,所以全詩中都和這「秋」字脈絡牽連,「秋」字斷不能被改成「金」字的。
孝文帝在和賈生談論鬼神的情狀,因爲對賈誼非常尊重,所以至夜半時,改用「前席」的禮節。因爲《公羊傳》何休注說:「禮,天子爲卿前席,大夫興席。」
由於「黃河」不在「玉門關」附近,所以有人認爲作「黃沙」才對,黃沙直上白雲間,是龍捲風使黃沙捲成一根黃色的嚇人天柱。
此詩最傑出的地方,就是音響上的美,在《說郛續編》卷三十二中,有明代田藝衡的〈陽關三疊圖譜〉,把這首詩的和聲疊唱,極盡迴旋搖蕩的能事,使臨歧送別者的繾綣深情,婉轉淒楚,唱得離緒低迴,別魂飛揚!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鄉。
這四首詩中,三位「王」姓詩人所作的都是「樂府七絕」,樂府是配合管弦來唱的,所以傳誦起來特別感人。
布局有時空上的遠近久暫,章句上的正反順逆,用意上線索脈理等等,這種詩歌內在的結構,往往很嚴密。
寒鴉已够可憐,但寒鴉猶帶昭陽的日影,而我連寒鴉都不如,玉顏只能羨慕寒鴉,悲怨至極,但全詩不露怨意,只在羨慕代表天子恩輝的昭陽日影,隱含不吐,更加感人。
(五)再就「神韻」來說:含蓄的寓意和壓縮的時空,均會造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神韻境界。再加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字,只就眼前所見,細想七字好像通順,又好像不通順;好像明白,好像又不明白,個中別有一番感悟的工巧。王世貞(阮亭)本來不同意這首詩作爲唐詩的「壓卷之作」,後來發現「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之詢求之,則此不免爲第一!」就是在「意解」之外,感受到那難以名狀的「神韻」之美。李攀龍與王世貞是明代兩位詩壇的領袖,他們一致同意這首詩是唐詩七絕中最好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二、題目對否
孟浩然在四十歲見到皇帝以後,王維對他的推薦也已經絕望,孟浩然就不想再做官而只好歸隱,而張九齡爲相,在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已四十五歲,那時不會求人汲引了。所以詩題中的〈上張丞相〉是張說,不是張九齡。
1唐詩內在的詩境
三、四兩句,用「假設」的筆法,想像過去的事實成爲眼前的事實,其中「寓有惜才愛才」的痛切,與「當今無才」的悲傷,句意含蓄而雄渾,十分成功。
欲探討作者問題與字句異同的問題,當亦卽涉及講究版本與校勘的問題。
至於字句的校勘,譬如前面舉過的王昌齡詩「奉帚平明秋殿開」,唐人選的《河嶽英靈集》、四部叢刊縮印的宋本《才調集》,都作「秋殿」,而明本及今本都作「金殿」。
2唐詩的外緣考證
在敦煌所見的唐人寫卷中,這首詩只有四句,現在的版本又多了四句:
詩的題目也改爲〈洞庭湖上張丞相〉,張丞相是張說,張丞相拜相時,在開元九年,那時孟浩然是三十三歲左右,詩中盼望張說能提拔他,像渡大川,希望有舟楫的援引;在邦有道時,不應該默守著貧賤,所以坐觀旁人垂釣,自己也生出羨魚結網的心情。詩裡充滿著「用世」的念頭。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動岳陽城。
涵虚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動岳陽城。
凡是成功的好詩,都可從以上五方面加以分析鑑賞。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因何太瘦生,
只為從來作詩苦。
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因何太瘦生,
只為從來作詩苦。
五、從神韻上欣賞和圖書
唐詩七言絕句壓卷的說法,還有王鳳洲推舉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一首,王翰詩的鑑賞我在《讀書與賞詩》及《中國詩學》中已經分析過,各位可以參閱。
句數的多少,字句的異文,一有出入,影響全詩的鑑賞。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2)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塞外的羌笛在怨關內的楊柳,而關內的春風卻連玉門關外都懶得去吹,該怨的究竟是「天心」還是「人事」呢?「人事」與「天心」又關合得如此巧妙?眞是不知從何怨起啊!這樣使正意與喩意糾雜不清,使怨之又怨的含意,縹緲無際,成爲一種神韻了。
譬如:清代的考據家趙甌北,曾寫了一句詩道:「青蓮落落賦飯顆」,靑蓮是李白的字,「賦飯顆」是指李白曾做過一首〈飯顆山頭〉的詩,嘲笑杜甫因爲作詩而太瘦了。全詩是:
再則,如前面所舉的李白詩中「兩岸猿聲啼不盡」,只有王漁洋的《唐人萬首絕句選》把「盡」字改爲「住」字,《唐詩三百首》照王漁洋所改,弄得家喻戶曉,其實自古以來的版本都作「盡」字,王漁洋改的也許比李白原作更好,但校勘是求原作「眞不眞」,與改動以後的「美不美」是另一回事。
除王漁洋認爲這是唐詩「壓卷之作」外,胡元瑞也說這是「太白絕中之尤絕者」。
而秦代長征的人兒未還,漢代長征的人兒也未還,推算到唐代長征的人兒又能有幾人生還呢?這種歸納式的繁複意識,包含了廣大的時空,又壓縮成「萬里長征人未還」七個字。
(4)王之渙的〈出塞〉。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長信怨〉這首詩的好處,首先是在「命意」方面用「側寫」的方法。是怨不寫怨,卻在寫羨慕。是自己怨,不說向自己,卻說羨慕寒鴉日影,側面命意,十分含蓄,這種「情在詞外」的含蓄性,會造成詩的神韻。
神韻是詩的最高境界,是一種雋永超逸的韻味。它像美人絕代的風華,像君子優雅的氣質,當然神韻必須依附在字句節奏與命意之上。
也是清朝的王漁洋喜歡修改,把「看月」改成「明月」,把「山月」也改成「明月」,改成喜歡重出的歌謠體裁,讀起來琅琅上口,十分順適。不過,「舉頭望山月」的空間比較有層次感,與「地面」的我、較高的山、更高的月,分明有層次高下遠近的比例。所以原作從一點月光寫起,展開成一片霜華,再展開爲高下遠近的地面與山月,再展開成立體空間之外的想像空間——故鄉。這種空間的設計,用「山月」其實比用「明月」更好。當然,「好不好」的爭論是主觀的美感問題。而「眞不眞」才是版本校勘上客觀的眞偽問題。
又如李白的〈靜夜思〉本來四句是:
(一)就「命意」來說:既然是王昌齡去「出塞」應該感慨唐代的時事,卻偏不說唐代,只就秦代、漢代發感慨;不說吐蕃、契丹爲害在眼前,卻偏說匈奴,不正面明說時事,只暗底影射,使「深深寄慨於當時朝廷無人,又切望能有其人」之意,全在句外,命意含蓄。
以上係就詩歌的外緣考證而言,當然還有作者的生平際遇,朋友遊歷,風物地理等等,也都會影響作品內容的鑑賞。
至清代恒仁的《月山詩話》認爲應該是王維的〈敕百官櫻桃〉,岑參的〈早朝大明宮〉,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爲第一。
古今一樣的關月,卻有不同的戍將;不同的戍將,卻有一樣的命運。除非是盧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在這裡,胡馬才不敢來度陰山。種種感觸,在當時的從軍者腦海裡只是剎那的浮光掠影,卻擴張成幾個朝代,所以,本詩的布局是以強大的時空壓縮法構成,造成了「壯彩四射」的強度與密度。
一、從命意上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