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草不除
且看美國加州在蘋果成熟的季節,不准獵熊,因爲熊貪吃大量蘋果,結果一打盹,胃內發酵,熊就帶有醉意,獵殺醉了的熊,嫌不人道。華盛頓州在鮭魚廻游產卵季節,不准捕釣。而各州野鹿很多,悠游自在,獵鹿則政府公告日期,每年僅有一段很短的季節。舊金山天使島上的鹿繁殖過多,政府空投避孕藥,結果效果仍不彰,原來避孕藥都被海鳥捷足先食了,變成可愛的笑話。美國釣蟹嚴格規定蟹的尺寸,不及尺寸的釣到也必須放生。而香港倒提鷄鴨要罰款,英國更有「野草保護協會」,呼籲庭外院角,不要把野草趕盡殺絕,說不定將來人類的某種絕症,要靠這瀕臨絕種的野草來救治呢!
春天來了綠油油的顏色塗滿了窗外。國民中學二年級的學生,又將讀到二句詩:
朱熹說:「是呀!」
這是元代翁森寫的〈四時讀書樂〉中,描寫春天讀書快樂的,選在國文第四册裡。
程顥受學於周敦頤和-圖-書的時候,周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要程顥回答:
一百多年後,甘節就拿這個沒答案的問題去求教於朱熹,朱熹說:
結果程子沒有答出來,周老師也沒有說出來。程子後來說:「見了周老師以後,讀罷《詩經》,吟風弄月地歸來,灑脫極了!」
所以這兩句詩,並不簡單,詩裡該有三個問題必須交代,才能把二句的眞意,傳譯出來,第一是這句詩有出典嗎,用意何在?第二是「草不除」和「讀書樂」有什麼關聯?第三是「草不除」之中寓有什麼偉大的理念?
程顥是周敦頤的學生,有一天他追憶起周老師的生活起居,就說:「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程的學生就問:「這是什麼意思呢?」程顥說:「與自家意思一般。」學生不清楚,再問,程顥又說:「是周先生在看天地生物氣象!」(見《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高臥衡門讀古書,
窗前隙地草蕭疏。
三春正值勾萌後,
一氣潛看造化初,
分付東君須愛護,
叮嚀稚子勿耘鋤。
濂溪此意誰能識?
千載嗟君得緖餘。
窗前隙地草蕭疏。
三春正值勾萌後,
一氣潛看造化初,
分付東君須愛護,
叮嚀稚子勿耘鋤。
濂溪此意誰能識?
千載嗟君得緖餘。
回答第三個問題,是這樣的:「春草不除」之中,除了寓有「默契道妙」、「踐仁知天」的個人修養外,其實還寓有王道實行的理想在裡面。
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
綠滿窗前草不除。
這位周老師潛看造化之初,有了「默契道妙」的領悟,所謂「與自家意思一般」,大概是草如我,我也如草,春草的生意與自己的仁愛,化成了萬物一體的仁心吧?從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之中,都是我們踐履仁道而明白天理的所hetubook•com.com在呀。
「王道」實現時,天地間充塞著「和氣」,達到「恩及草木禽獸」的境界,實現了「庶類蕃殖、蒐田以時」的仁政理想。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植物」的理念,連野生的也保護,畜養的當然更愛惜了。
在窮房子裡讀古書,窗前的隙地上,春草萌生,要請春風多加愛護,更要叮嚀稚子不要去鋤掉,目的是要潛看造化之初的那一股生氣,詩末說「濂溪此意誰能識」,正確地指出了「窗前草不除」是周濂溪敦頤先生的作風。宋代的潘之定在〈濂溪六詠〉中,也有「一窗生意草芊芊」的句子,原來春草不除的主意是周敦頤出的。
國文課本裡對這二句詩,不曾作注釋,我想上百萬的國中學生,對讀書的快樂,和春天窗外雜草不除,有什麼關聯?一定各有各的妙想。有一本總複習參考書裡出了個題目是:「綠滿窗前草不除」用來表示:(1)綠意盎然(2)m.hetubook.com.com環境雜亂(3)書趣無窮(4)生性慵懶。當然是選「書趣無窮」,但是爲什麼這樣選呢?還是似懂非懂。
「人所以不快樂,就在有『私意』,能够『克己之私』,就快樂了!」
由這些對話看來,孔子、顏回當時的讀書學道,不全在章句課本的誦讀,而在克己復禮、講明天理的力行。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己去私,仁心天理就會豁露,而窗前草不除,生意盎然,去掉「人爲本位」的功利私意,才能享受萬物一體、各盡天賦的暢快。草是以生生不絕爲樂,孔子是以時時習之爲樂,都是可樂的生活,所以翁森才把讀書明道和窗前草不除聯成二句詩,而明人鹿繼善在〈尋樂大旨〉中說:「總之,天地萬物,皆此生意,生意在我,法象俱靈,吟風弄月,從容自得,孔顏樂處,意在斯乎!」草的不除與讀書的樂趣爲什麼合在一起,原來都在「生意在我」這一點上。
另一個學生道夫又問朱熹:
「請找出顏回與孔子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快樂處,所快樂的是那件事?」
「我想孔子顏回的快樂,只在『私意淨盡,天理昭融,自然無一毫繋累吧?』」
這許多文明的法律保護,原來都是中國古來「王道仁政」理想的一部分,「綠滿窗前草不除」,也含有「春生秋殺」,「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仁政理念,但願國中老師們教到這兩句詩時,能把這個理念闡明一下才好。
目前街坊上的參考書,有的說:「這句用來描述春天草木欣欣向榮,顯現蓬勃生意,以象徵讀書樂趣的無窮。」有的說:「春天讀書的樂趣是怎樣呢?就好像滿窗的綠草,不加剪除,充滿著一片生意。」這些說法,大致不差,但是偏有學生要問,在四時樂中,秋天萬籟蕭然,爲什麼又表示讀書樂陶陶呢?兩者之間不是矛盾嗎?
第二個問題是,「草不除」和「讀書樂」有什麼關聯呢?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個出典的問題,我們如果讀明代陳音的《愧齋集》卷三,有一首〈庭草〉詩,正好在解釋這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