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愛廬談文學

作者:黃永武
愛廬談文學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發現玄奘詩?

發現玄奘詩?

盧肇是唐末的狀元,考查他任職的情況及地緣關係,登中嶽嵩山及南嶽霍山,都有可能。嵩山有「玉鏡峰」及「月光童子」等月亮傳說,所以有「月邊天上寺」的描寫。但改爲「祝融」「月宮」則是明指南嶽衡山了,衡山有「祝融峰」與「月館」,但盧肇登「霍山」南嶽有可能,那時他出知歙州,又任職於宣城、貴池、吉安,離「霍山」不遠;若登「衡山」南嶽,則似乎是貶謫連州時才有可能,那時的貶謫十分驚心而痛苦,會不會有閒情登衡山,很可疑。因此可知本詩題仍以登中嶽爲可信,敦煌所見,或爲原作。
題目改爲「登祝融寺蘭若」,配合此詩題,所以第一句「孤峯絕頂」變成了「祝融絕頂」而題下又有小注說:「一作登南嶽月宮蘭若」,也是配合詩題,強把「月邊天上寺」改成「月宮霞外寺」,原來遊的「中嶽」變成遊「南嶽」了。
這二首盧肇的詩,所以被抄在這裡,大概是因爲在「大唐三藏」的詩前面,還抄有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勗等的詩五首,其中有〈題童子寺〉及〈題南嶽山〉等,因此取盧肇詩題相近者一併附抄在後,李存勖與盧肇相去約六十年,前面〈題南嶽山〉首句稱「融峰」,是否因此影響後人把盧肇詩的「孤峰絕頂」也改爲「祝融絕頂」,把「中嶽」也改成「南嶽」了?
這三首題西域佛跡勝地的詩,既都與玄奘《大唐西域記》吻合,www.hetubook.com.com由於詩體不像唐初的作品,不太可能是玄奘所親作。所以究竟是後來的和尙讀《大唐西域記》時想像而作?抑或是後代的高僧也到西域去遊歷所作的呢?還不能確定,不過像第二首寫得時地眞切,方位具在,很像是實地遊覽時寫的卽景詩。
在《全唐詩》中,沒有唐三藏玄奘的詩。就玄奘的傳記中,也沒有玄奘善於作詩的記載。但在敦煌寫卷斯三七三號中,據說有「大唐三藏」玄奘的詩,頗令人好奇,而詩的內容,有一部分又與西天取經相關,更令人刮目相視。這五首詩是:

第二首〈題尼蓮河〉,卽尼羅河,《大唐西域記》作「尼連河」,尼連河畔「登彼岸」成正覺,及「看佛樹」事,其位置在「前正覺山」西南十五里處,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記載道:
釋迦說:「我只要聽完下半首偈,就願意把身體奉施供養!」

至於第三首〈題半偈捨身山〉,就是如來前世「施身聞偈」的本生故事。《大唐西域記》卷三,亦提及這勝跡:
「你若能眞的肯捨棄身命,那就聽著,我爲你說下半首偈!」
第一首〈西天捨眼塔〉,並不是《賢愚經》中所載古代富迦羅跋國快目王施眼的因緣故,而是布色羯邏伐底城北面,釋迦佛的前生故事,這遺跡見於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
現在再討論「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唐三藏」所題古印度佛教勝跡的詩,這些不是中國境內的吟詠,應該不是盧肇,而是和尚作的。
最近我對這五首詩發生了很大的好奇,想一探作者的究竟,首先發現第五首〈題中嶽山〉,原來是盧肇的作品,載在《全唐詩》卷五百五十一,文字已略有改動:
這段記載中說「佛樹」已經幾千秋。相傳坐在佛樹下的金剛座上成佛的「賢劫千佛」已不少,但自釋迦成佛後,更有誰再登彼岸呢?詩中所感歎的地理位置,正在鉢羅笈菩提山的西南方,與《西域記》相合。
第四首〈題童子寺五言〉,《全唐詩》中不錄,據詩意可以明白「童子寺」是在「晉陽城」附近,晉陽卽山西太原,由於盧肇曾任太原節度盧簡的門吏,由這層地緣關係及二詩抄在一起,因此推想這首詩也可能是盧肇作的,是一首盧肇的佚詩吧?
因爲這五首詩的前面,寫卷上有作者「大唐三藏」四字,王重民氏《敦煌遺書總目》標爲「唐玄奘詩五首」,不過在標題下註明:「此顯係後人所作,偽託玄奘。」不相信眞是玄奘所作。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是釋迦佛,昔為國王,修菩薩行,從眾生欲,惠施不倦,喪身若遺,於此國土,千生為王,卽斯勝地,千生捨眼。自此東不遠,有二石窣堵波,各高百餘尺,右則梵王所立,左乃天帝所建,以妙珍寶而瑩飾之。www.hetubook.com.com

「大唐三藏」原本是指「通經律論」三藏、「達定戒慧」三學的高僧,後來把翻譯經書的高僧,叫做「三藏」,西域高僧叫「西天三藏」或「天竺三藏」,唐代稱玄奘爲「大唐三藏」,其實也稱義淨爲「大唐三藏」(見《佛爲海龍王說法印經》),可見「大唐三藏」本是唐代法師高僧的通稱,自從《西遊記》小說喧騰人口以後,「大唐三藏」給人的印象,就是專指玄奘了。此張敦煌卷子上署名僅稱「大唐三藏」,當時僅指「某法師」而已,並不見得是存心要「偽託玄奘」呀!這樣一說,眞相就大白了!
所謂「二石窣堵波」就是詩中的二石塔;「天帝」就是詩中的「帝釋」,至於「千生捨眼」的悲願,苦行過人,是釋迦前世事,因此〈題西天捨眼塔〉一詩所詠的勝跡,應該就是玄奘經過的這個地方。
根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紀錄,從陸上、水上赴古印度求法的唐代和尚有五十六人,實際還不止此數,可見到過這些佛教勝地去觀光拜佛的高僧一定很多,而這些高僧,都可以被稱作「大唐三藏」的。

這首〈題半偈捨身山〉詩,正指此事,「忽聞八字」,就不惜捨身軀(敦煌抄本惜誤作借),快樂地把偈語留寫在方石上,準備捨身,沒想到在空中有樂音爲他果毅的行動而讚美著。可知所題的捨m•hetubook.com•com身山是指醯羅山。
瞢揭釐城南四百餘里至醯羅山……或聞音樂之響,方石如榻,宛若工成,連延相屬,接布崖谷,是如來在昔為聞半偈之法,於此捨身命焉。

祝融絕頂萬餘層,策杖攀蘿步步登,
行到月宮霞外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釋迦聽畢,十分滿足,就在石上壁上樹上路上,都寫著這四句偈,然後就要以捨身來回報這偈言的代價,他爬上高樹去,想跳下來自殺,把身軀供養虎狼梟鵰,當他縱身一躍,還沒著地,便聽見空中樂音飄揚,羅剎已回復釋提桓因的狀貌,在空中接住了釋迦。由這段「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果毅因緣,使釋迦超越十二劫,提前成佛。
羅剎就說出下半首偈是:
菩提樹周垣……正門東關,對尼連禪河……菩提樹者,卽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正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慧日已隱,惟餘佛樹。
題西天捨眼塔
帝釋傾心崇二塔,為憐捨眼滿千生;
不因行苦過人表,豈得光流法界明。

題尼蓮河七言
尼蓮河水正東流,曾浴金人體得柔;
自此更誰登彼岸,西看佛樹幾千秋。

題半偈捨身山
忽聞八字超詩境,不惜丹軀捨此山;
偈句篇留方石上,樂音時奏半空間。

題童子寺五言
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
金川千點綠,汾水一條清。

題中嶽山
孤峯絕頂萬餘嶒,策杖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和圖書
這段故事,在《大般涅槃經》第十四卷裡,有更詳細的情節,說釋迦的前生,心中一直爲過去的佛所開示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半首偈言而滿心歡喜,一直虔誠地希望能求得其餘的半句偈言,甚至發誓:「爲求出另外的八個字,願意捨棄所愛的身體」,當時釋提桓因要試試他的誠意,就化作羅剎,來對釋迦說:
王氏所以不相信是玄奘所作,沒有說明理由,我猜想是因爲玄奘爲隋末唐初的人,當時還沒有人寫下這樣流利的五七言近體絕句吧?近體絕句產生在開元天寶時,而玄奘則逝世於西元六六四年,那時還不應該有這樣的詩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