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錯、錯」「莫、莫、莫」新解
我說上下片的三疊字,暗寓著「錯莫」的意思,又可以舉相傳是唐氏相和的詞來作旁證,唐氏的〈釵頭鳳〉詞(又名〈摘紅英〉):
再看李白的〈從駕溫泉宮醉後贈楊山人〉詩:「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這「莫錯」二字,無法解釋,後代注釋家都不懂得注解,等到敦煌抄本出現,伯二五六七號中正抄著這首詩,作「長吁錯漠還閉關」,才知道宋本今本中的「莫錯」,實在是「錯漠」的顛倒,錯漠是落寞的意思,自比管葛,無人相信,禁不住壯懷落寞!
世情薄,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長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暪!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長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暪!
自從嫁與君,不省一日樂,
遣妾作歌舞,好時還道惡,
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
下堂辭君去,去後君莫錯!
www.hetubook.com.com遣妾作歌舞,好時還道惡,
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
下堂辭君去,去後君莫錯!
紅酥手,黃藤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莫、莫、莫!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莫、莫、莫!
試看李白的〈贈別從甥高五〉詩:「三朝空錯莫」正用「錯莫」!而李白的〈寄遠〉詩第十一首:「使人莫錯亂愁心」,這「莫錯」二字就是「錯莫」的顛倒,顛倒以後,根本不通,就像「去後君莫錯」,顛倒以後,誤以爲是別再犯錯。
值得注意的是結尾「去後君莫錯」和前面討論的「去後君遮莫」,中間有微妙的相通消息!敦煌抄本說這詩是高適作的,和韋縠說是李白作的〈寒女吟〉下半首幾乎雷同。這詩究竟是誰作?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但「遮莫」變成「莫錯」卻引起了我的和圖書注意。四川大學的項楚先生,在他的《全唐詩二種續校》中認爲:「去後悔遮莫的句子略欠通順,而去後君莫錯則有溫柔敦厚之惜」,大概他認爲「君莫錯」是下堂妻「勸君不要再犯錯」吧?當然,項楚先生的想法是猜錯了的。其實〈寒女吟〉的「遮莫」,乃是「錯莫」的音近誤寫,而託名高適詩的「莫錯」,乃是「錯莫」的顛倒誤寫。「遮莫」「莫錯」眞正的本字都是「錯莫」二字,用意不是「儘教」,更不是勸君「不要再犯錯」,「錯莫」是「落寞」的意思。
遮莫你古時五帝,何如我今日三郎。(唐明皇時劉朝〈霞溫泉宮賦〉)
這些「遮莫」都是用在句首,作「儘教」解,自然合適,但「去後悔遮莫」,「遮莫」用在句尾,也當「儘教」解就十分勉強,「去後悔遮莫」變成「去後悔儘教」,中國少有如此文法,可見這裡的「遮莫」不會作「儘教」解,那麼究竟該作何解呢?
最近,我有一個新的想法,「莫、莫、莫」加上前面的「錯、錯、錯」,應該別有含意,考求追索起來,很有趣味。
遮莫千試萬試。(晉《搜神記》語)hetubook.com.com
因爲「錯、錯、錯」「莫、莫、莫」三疊字,好像簡明易解,所以很少有人去追思索解,到胡雲翼編《宋詞選》,才把「莫、莫、莫」三字解釋作「表示絕望,只好作罷」,後來疾風編選陸放翁詩詞,就乾脆引申胡的意思,把「莫、莫、莫」直譯作「罷了、罷了」,臺灣研究詩詞的朋友們,對這三疊字,或是略而不註,或是兼用大陸注本的意思,注「莫」字說:「猶口語『罷了、罷了』之意,表示絕望,只好作罷。」其實單就這「莫」字,在本詞中不應直譯作自認甘休的消極「罷了」,應該是表示對無奈的命運的痛心抗拒,直譯作拒絕語氣的「不要」,或許更神似一些。
「錯莫」寫成「錯漠」,在唐代以前已有,如范靜妻沈氏〈晨風行〉:「神往形返情錯漠」,正作「錯漠」;但鮑照的〈行路難〉:「今日見我顔色好,眼花錯莫與先異」,則鮑詩正寫作「錯莫」!抽象的形容狀詞,往往有不同的寫法。而「錯莫」二字,李白常喜用,杜甫也用過,如杜詩〈瘦馬行〉:「失主錯莫無晶光」正用「錯莫」,仇兆鰲作注道:「錯莫猶云落寞」,十分正確。
且看五代時韋縠編的《才調集》卷六,有一首相傳是李https://www•hetubook•com.com白作的〈寒女吟〉(這詩不見於《李太白集》),結尾是:
王琦以爲這裡的「遮莫」和《李太白全集》卷六〈少年行〉中的「遮莫」同意,而《鶴林玉露》、《漁隱叢話》、《藝苑雌黃》都說「遮莫」是儘教,但我們看一看諸書所舉的例子:
當我們明白「錯莫」是「落寞」的意思,才知道〈寒女吟〉的「下堂辭君去,去後悔遮莫」,及託名高適詩中「下堂辭君去,去後君莫錯」,其中「遮莫」「莫錯」原來都是「錯莫」的誤寫,都是「落寞」的意思。於是可以想到陸游用「錯、錯、錯」「莫、莫、莫」,不是隨便拈出三疊字,這中間還隱含著聯綿字「錯莫」的意思,況且「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及「下堂辭君去,去後悔錯莫」這「難爲」「下堂」的語意,與陸游和唐氏的遭遇相關,可能陸游就取李白詩結尾的「錯莫」二字,分寫成「錯、錯、錯」「莫、莫、莫」,乃是雙關著「去後」無窮落寞的意思!
憶昔嫁君時,曾無一夜樂,
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
起來強歌舞,縱好君嫌惡,
下堂辭君去,去後悔遮莫!
hetubook.com.com不是妾無堪,君家婦難作,
起來強歌舞,縱好君嫌惡,
下堂辭君去,去後悔遮莫!
這份「鍾情前室」的眞摯心意,不知感動了多少世間的癡情男女!而全詞的最高潮,就在結尾的三疊字,眞是一字一淚,而在「錯、錯、錯」「莫、莫、莫」之中,眞覺得命運像斷雲幽夢,教人捉拿不定,空留無窮悔恨與無奈。
遮莫親姻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唐.李白〈少年行〉)
且再看敦煌出土的伯希和三八一二號卷子裡,有一首〈高適在哥舒大夫幕下請辭退,託興奉詩〉:
陸游與表妹唐琬是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後來男已另娶,女亦改嫁,卻偏在沈園重逢,傷心橋下,驚鴻照影,觸痛了久埋在陸游心底的壘塊,使他寫下那首傳誦千古的〈釵頭鳳〉:
上片結尾用「難、難、難」三疊字,下片用「瞞、瞞、瞞」三疊字,也暗寓著「難瞞」的苦衷,唐氏的怕人尋問,「心事『難瞞』」與陸游的錦書難託,「愁緒『錯莫』」正好珠聯璧合,原來都暗寓著才子佳人巧妙的匠心!
末句「遮莫」二字中是有消息的,清代的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把這首詩輯入卷三十,並且注解道:「遮莫,俚語儘教也,見六卷注。」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