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同心人
這首明代的佳人詩,也描寫一位樸靜的美人,素肌芳潔,紅顏如玉,到了三十歲仍沒有理想的對象。詩中說:此身早就可以嫁人,但是此心則斷不可以隨便委曲,因爲女孩就像純潔的白絲那樣,染成黄就黄,染成蒼就蒼,須臾倉促之間,萬一選錯了顏色,再也沒機會回復成當初的雪白了!女孩一旦選錯了對象,純潔與青春,那裏是萬金所能贖回的?因此如果遇不到同心的人,寧可盛年獨處、寂寞無依和-圖-書,直到華髮早生,老於空谷之中!「未得同心人,華髮寧空谷」,堅守原則,絕不爲結婚而結婚。
這首詩與詩經的年代,相去二千年,但是擇偶的原則,都是要尋找「同心的人」,然而怎樣才算「同心人」呢?
同心人不是靠交換條件才獲得的,諸如「和他結婚就能出國」、「我如果不答應他貞操的要求,他就遠離我去怎麼辦呢?」、「我如果有滿足他要求的https://m.hetubook.com.com能力,他就會服服貼貼」等,其實任何交換式的付出,只能使醇濃的深愛轉爲卑俗低廉,用愛作爲交換期望的籌碼,動機是自私的,目標是昏沈的,永遠無法獲得長久的滿足。同心人也不是靠炫耀各種優越條件而征服的,凡屬「如此有錢,讓人歆羨」、「如此職業,讓人喜愛」、「如此美麗,讓人傾倒」,甚至「如此品德學問,令人肅敬」等,用優越條件征服的愛,動和圖書機是制服式的,手段是競技式的,完全是好勝的虛榮,而不是眞愛,而接隨時有魅力減弱、條件動搖的不安。
此身雖可嫁,
此心不可曲!
蒼黃誤斯須,
萬金難再贖,
未得同心人,
華髮寧空谷!
此心不可曲!
蒼黃誤斯須,
萬金難再贖,
未得同心人,
華髮寧空谷!
——明.楊本仁 佳人(少室山人集)和圖書
在古老的詩經裏,就有四句詩,一直是千古擇偶的準則,詩是:「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舟子是擺渡的人,他把河這岸的濟渡到那一去,就像媒人把未婚者渡向已婚的領域一樣。舟子頻頻向人招手,引領男女快些成親,許多人聽從了舟子的話涉水而渡,只剩卬(卬是少女自稱的「我」,帶著嬌嬌的鼻音)不肯隨便上船渡河,別人都渡了而只剩我不肯,我有我的決斷與執和圖書著,我一定要等待我同心的朋友,等不到他,我是寧可不渡河的!
眞正同心的人,是雙方感到完全的接納,互相間不必爲討好對方而矯揉造作,不必爲降伏對方而炫耀才華,同心的快樂就在不掩飾、不偽裝、不委屈、不保留,沒有交換回報的條件,不生炫耀引誘的念頭,不受面子自尊的虛假牽制,就是單純地爲相愛而相愛。「此身雖可嫁,此心不可曲」,如果身雖嫁了個金龜婿,心卻委曲成一團亂絲,那就找錯「同心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