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隱居
隱逸思想的最大好處,或許是可以使「馳鶩追逐」的熱中奔競之心,稍微澹泊一些,就整個精神傾向而言,多少有些反璞歸眞的喜悅,但是眞想澹泊明志,也不一定要躲到山中去高臥,「大隱」可以隱於市中,蘇東坡說:「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可見隱逸不一定是對著深山豐草去狂歌的。中國人廣泛潛藏著的隱逸思想www.hetubook.com.com,造成了這個民族對公共事務的強烈疏離感,對無法信任的現狀,不求積極改造,而只想逃避退隱。在道德式微的年代,人人不肯挺身而出,只想明哲保身,苟全性命,更不肯從積極參與來培養合作的人際關係,造成中國人一盤散沙的民族性格。
權德輿的這首詩,對抱著出世隱逸而m.hetubook•com.com忸怩作態的人大加撻伐,他和晉代的樂廣一樣,認爲「名教内自有樂地」,人倫社會的名教規範,自有其可樂的地方,循規蹈矩,給了人眞正自由的保障;行道施德,給了人眞正快樂的泉源。人在世上活著,可貴的是進德修業,向前邁進,維護共同的規範,增進大衆的生活,而不是只求個人的退隱逍遙,忘卻社會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責任,狂歌放浪,自以爲高標出俗,在深山裏對著叢叢豐茂的野草,能對誰有益處?能使自己獲得眞正的自由與快樂麼?
嚴格地說,隱逸的念頭屬於白日夢的一種,很少付諸行動,想像中的隱居生活,必然是山水清絕,卻忘了現實裏毒蛇蚊蚋的騷擾;必然是煮石採藥,早忘了現實裏斷炊缺水的困頓。想像中閉門彈琴、野www•hetubook•com•com鳥亂喧,何等恬適,事實上終年聽不到朋友的聲音,沒一絲熱鬧的情景,那份幽人棲隱的寂寥,有幾人眞能受得了?
——唐・權德輿 知非(全唐詩)
中國人幾乎人人都有些嚮往隱逸的傾向,陶淵明的五株柳、召平的故侯瓜,不知道羨煞多少人也。儘管肯隱逸而有資格隱逸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人並不多,品德不高、學問不好的人,也無所謂隱居,只是多了一個山野鄙夫,何嘗有隱逸高士的風概?然而大部分的人還是把隱逸的想法作爲心靈暫時逃避的淵藪。在現實中稍遇挫折,就想像那不受競爭威脅的山水田園。
名教自可樂,
縉紳貴行道,
何必學狂歌,
深山對豐草!
縉紳貴行道,
何必學狂歌,
深山對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