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高處
會當凌絕頂,
一覽衆山小!
一覽衆山小!
杜甫寫這首望嶽詩時是廿九歲,正當青年時代,氣勢可與泰山爭雄,後來他歷盡艱辛,但這分超凡的眼光與氣魄,並不因猥瑣的俗務而降低格調,直到他五十五歲時回憶往事,仍說:「飲酣視八極和-圖-書,俗物多茫茫!」在他眼裏,低俗的人都像「自求其穴」的螻蟻而已,而他自己則志在江海,永遠屬於碧海中的大鯨。
不過,胸懷大志的人,必須懂得才氣內斂,深藏不露,否則才氣外溢,極易招人嫉恨,被人譏諷爲「眼睛長在頭頂上」。眼睛長在頭頂上是一句罵人的話,批評
和_圖_書那些趾高氣揚、目空一切的狂妄之輩。其實「著眼高處」和「目空一切」並不完全相同,著眼高處的人,對事件有遠大的透視力,對未來有整體的規畫,對自己又有嚴格的策勵約束,對羣衆也具有被信任的親和力。而目空一切的人,卻是自命清華,向人傲慢,並不眞的具有什麼驚人的才思,這種「癡和_圖_書符」之輩,在盛氣凌人之餘,並沒有什麼遠大的襟期。
——唐・杜甫 望嶽(杜工部詩集)
有人說:中國古來的賢哲,教人人都立大志,看得遠,近於做白日夢而不切實際,以至讓大部分的人,由於自許過高而怨望終身和*圖*書,杜甫的自負傲慢,多少影響了他蹭蹬的事業,不如教人切實安於一技一業,比較安逸。看來好像眞的是「儒冠多誤身」了,杜甫壯年時代所立志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這種大志造成杜甫的悲劇性格嗎?其實賢哲們教人立大志,並不一定要居高位、做大官,而是要人在有限的物質處境中,不忘聖賢的志業www.hetubook.com.com,著眼高處,將精神貴族化、高尚化。精神領域是人人可以作無止境的開拓,並且人人不相衝突,像「一覽衆山小」那樣的樂趣,不是「安逸」於現實的人所能領略的。
未必人人有機會到達「絕頂」的境地,但是不必因此放棄身處「絕頂」的假想。立志有一天能駕凌「絕頂」,著眼高處,眼界寬大,見解與襟期自然與陋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