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愛因斯坦的宇宙
愛因斯坦童年時總是喜歡思考電磁輻射的本質(聽起來頗為奇怪,不過事實就是如此。更糟糕的是,他後來也沒有因年齡增長而改掉這種怪癖)。他特別感興趣的問題是,如果人可以跑得和光一樣快,會造成什麼後果。
這段文字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發軔。提醒你一聲,這項理論其實一點都不特別。愛因斯坦原本為這篇論文所下的標題是「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這個標題其實較合理,但是後來不知為什麼卻以「狹義相對論」名世。這篇論文一開頭就是一項頗為技術性的思想實驗,目的是證明電動力學——也就是研究熱、光、磁的學問——根本不需「絕對靜止」的概念,也就是先前在牛頓的水桶中懸而未決的那項和_圖_書理論。
過去曾有許多人企圖找出地球相對於「光介質」〔也就是所謂的以太,據說這種物質充塞於空間中,能夠「傳導」光線〕的運動,但是都徒勞無功。再加上先前提到的這類例子,可見在電動力學與力學的現象中,都沒有任何特質符合絕對靜止的概念。
一道波浪隨著快艇撲向岸邊,但是實際的海水卻大致待在原本的地方沒有變動,光波就是在宇宙這個「電磁」海洋上移動前行的一道波浪。於是,愛因斯坦不禁想到,如果能和光線同速前進,結果會怎麼樣?
這時候,在他眼中看來,光波是否也靜止不動呢?
討論
m•hetubook.com•com在這項實驗中,愛因斯坦想像有一塊磁鐵和一條螺旋狀鐵絲,彼此進行相對運動,以致鐵絲產生一道電流(這項實驗不像和光速賽跑那麼困難,自己在家就可以做)。不過,愛因斯坦首先想像鐵絲呈現運動狀態,磁鐵則處在「絕對」靜止的狀況下。他就像是親切的主持人,不厭其煩地反覆指出,這麼做會導致鐵絲裡產生電流。然後,在實驗的第二階段,換成鐵絲處於靜止狀態,改由磁鐵從事運動,這麼做一樣會導致鐵絲產生電流。
愛因斯坦認為,如果光波看起來靜止不動,就一定不可能繼續存在。他援引經驗證據——或者該說是物理學家所謂的常識——指出:從來沒有hetubook.com.com人看過「在空間裡擺盪的電磁場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的確,像我雖然帶著我的狗到處尋覓這種現象,卻還是從來沒看過)。愛因斯坦後來寫道:
如此一來,物質與能量就會互相影響,這就是愛因斯坦發現時空相對性之後所導致的另一項重要結論。物質與能量永遠相關,這點可見於E=mc〈2這項著名的方程式中。
實驗所需的特殊器材:堤防、海浪
反之,狹義相對論的第一道定律就是,不論各個觀察者與光線之間呈現什麼樣的相對運動,他們眼中的光速都完全相同。第二道定律則是與「薩爾瓦修的船隻」相似,指稱任何人(只要沒有受到不同的重力或加速度影響)觀察到的物理法則必然相同。hetubook.com.com藉由這兩種概念,愛因斯坦指出,唯有時間與空間產生變化,這種情形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說法自然違反我們的日常經驗,但是卻能夠順利解釋某些稀有狀況下的事件。舉例來說(如同實驗20所指出),科學家已經證實,如果將原子鐘放在高速飛行的噴射機上,就會走得比放在地上的原子鐘還慢;此外,天文學家也在日蝕期間發現星光受到太陽的重力牽引而「彎曲」。
從一開始我就直覺認定,這樣的觀察者(以光速遠離地球)和相對於地球靜止不動的觀察者,兩人眼中看到的各種運動一定依循相同的法則;不然,第一名觀察者怎麼會知道(或者說怎麼判斷自己正在進行快速的等速運動?https://www.hetubook.com.com
為了想像這種情況,他假設有一道大浪朝著海岸撲去,譬如剛好有一艘快艇駛過而捲起一道波浪。這時他也從堤防末端朝向岸邊奔跑,只要奔跑的速度和海浪前進的速度相同,在他眼裡看來,這道海浪就會像海上一團不動的波峰。
不過,對於光線或其他任何「電磁」波而言,變化卻是其根本要素。根據馬克士威的另外一項理論,磁場出現變化才會產生電場,電場出現變化才會產生磁力。有些電波會產生磁場,從而產生電場,從而產生……。有一種波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等速度穿越電磁場,在電與磁的特性之間來回擺盪,這種波就是我們所知的「光」。既然如此,怎麼可能會有所謂「靜止不動」的光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