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什錦拼盤

作者:唐魯孫
什錦拼盤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北方人愛吃的烙盒子

北方人愛吃的烙盒子

總之烙盒子是一種家庭麵食細膩做法的吃食,是無法大量供應的。筆者自從來到臺灣,每逢年節,菜場裏,總是人潮洶湧,擠來擠去,這個時候,內人總是幾個花素盒子給我解饞,整天大魚大肉,偶然吃一餐清淡適口的麵食,身心俱暢。我想有若干朋友,都贊成我的吃法吧!
七一、三、十八 民族大千
話越扯越遠,還是談談烙盒子吧!盒子雖然是把麵擀成兩個麵皮兒合起來,可是麵的軟硬要合的恰到好處,麵太硬,拉不好會裂嘴;麵太軟,不好包,也不好烙。烙盒子,原名和-圖-書叫菜盒子,顧名思義可見盒子是以菜為主,要是大葱牛羊肉餡,一咬一兜湯,那得歸入肉餅、餡餅一類,應當歸入粗吃兒的麫食,不能算是烙菜盒子了。正規盒子應當以菠菜小白菜各半為主,可加入點嫩青韮,菜要刴爛,青韮切細,雞蛋炒好切碎,上等乾蝦米刴碎(蝦皮固然不用,蝦皮剝不淨的蝦米也忌)加上各種調味料拌勻即可,至於木耳、黃花、豆腐、粉絲那都是花素蒸餃用的,最好不要瞎攙和。盒子大小以三寸為度,在支爐上烙,點油不沾,才算真正烙盒子。

近兩年烙盒子好像很走時,有些北平館都和*圖*書添上了烙盒子。有幾位好吃的朋友問我那家盒子烙得好?這話可就難講了。烙盒子是家常吃,在大陸上沒聽說那家小飯館有賣烙盒子的,飯館都用鋥,沒有用支爐的,而烙盒子一定要用支爐烙才夠標準,現在臺灣上那兒去買支爐呀?有人說,天廚小吃部的烙盒子尚可,以形象大小論倒是不錯,不過餡子太粗,盒子上掛油,吃完不十分爽口,近乎銘餅。中山北路有一家北方館叫天興居,曾經以烙盒子號召過一陣子,那家老板沙蒼是北平東安市場會元館的少東家,他雖然吃過見過,可惜灶上的白案子不一定聽調度,盒子烙出來倒是和-圖-書有個樣兒,可惜犯了麵硬餡兒粗的毛病。後來陶然亭也添上烙盒子了,在烙餅的鋥上烙盒子,難免油重了點。奇怪是大師傅手上沒準頭,餡子時好時壞,大概常換做手的原故。中山北路、青島東路各有一家烙盒子的,金針、木耳、豆腐、粉條亂摻一通,近乎莊戶人家吃的烙盒子。信義路有一家小飯館也賣烙盒子,盒子有五寸大小,咬開一兜韮菜,簡直成了韮菜簍兒了。聽劉枋女士說,中和市有一家烙盒子還不錯,劉女士會吃會做,她的推介當然不會錯,有機會總要去嚐一嚐。
舍親金君好吃支爐烙餅,從北平帶出一個支爐來。他住在南昌和_圖_書街的時候,住所失慎,全幢房子燒光,他居然把支爐搶出來了。後來我跟他說物稀為貴,您這個支爐,比雍正的白地青花,乾隆金地五彩還要值錢呢!在臺灣雍正、乾隆的細磁,不算稀奇,您這個支爐,在臺灣可能是獨一份,豈不是無價之寶了嗎?
烙盒子的支爐,是北平門頭溝齋堂特產。當地出產一種鋼砂,堅而發亮,燒出大大小小的砂鍋,挑進城來沿街叫賣。北平老住戶都是買它來熬粥,說是米蘊元香,粥又亂呼。平劇裏有一齣玩笑戲打砂鍋,有個叫大鼻子的丑角,在台上一撒瘋,把大小成套的砂鍋摔得粉碎,滿台飛碎片。北平人說俏皮話「賣和*圖*書砂鍋的論套」大概砂鍋容易燒裂,所以老太太一買砂鍋,總是論套買的。砂鼓子帶蓋兒,膛兒大且深,燉肉不走氣,鍋灘羊肉,熱得快,容量多。薄砂吊子短嘴帶把兒,還附帶一片往裏凹的薄片蓋子,那是熬中藥湯劑飲片的專用品。支爐有大中小三號,其形像平劇打鼓佬的丹皮,支爐上面全是透空洞眼,比砂鍋鼓子所用的材料就厚實多了。賣砂鍋的挑子上,就是這四樣東西。
烙盒子純粹是一種北方麵食,既然叫烙,自然以支爐上烙而且不抹油為正宗,像葱花餅、家常餅、芝麻醬糖餅、清油餅、肉餅、餡餅都是鐵鋥上烙,並且兩面刷油,吃到嘴裏,味道就兩樣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