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四 教外別傳十三篇
一步兩腳印
佛家有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渡,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仿照四弘誓願也寫了四句話,算是文學四願: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
當然,佛經不僅僅是文章,它還有教義,也就是佛法。像我這樣一個作家,只能看見佛法是對人生的詮釋和批判,能增加生命的深度和高度。在理論上,作家生命的高度和深度,決定他作品的高度和深度,這就從根本上改進了、或者改變了他的作品。我在這方面得到的利益還很少,別再仔細追問我。作家近佛,不是爲了成佛,不是做弘一大師,弘一大師還寫小說和-圖-書嗎,還編劇本嗎,我聽說佛法在人間,文學也在人間,我希望佛法成全作家,不是消滅作家。
我親近佛典,牧師是有意見的。我完全是爲了文學,不是爲了信仰,我的信仰沒有改變。一個基督徒不可以讀佛經,一個作家可以讀佛經,一個神學家可以讀佛經。佛家說,世界上一切東西都和佛法相通,他們這句話提醒了我,我發現世上一切都和文學相通,我的文學天地可能比別人廣闊。這樣對我的基督教信仰有妨礙嗎?我覺得沒有妨礙,它只有幫助我成爲一個比較好的作家。
後來我直接讀了幾部佛經,發現佛經寫得好,我是說文章寫得好www.hetubook.com.com。佛陀想普渡眾生,設計了很多方便法門,他也一定考慮到怎樣說最有效。他不能只靠「拈花微笑」拈花微笑只能是一時的美談,可一不可再,可以偶然、不能經常。當年那些前賢翻譯佛經,又翻譯得那麼好!毫無問題是作家精進的範本。古人說半部論語安天下,我說半部心經學文章。把心經當做佛法的精義,我沒有能力去探討,如果把心經當做一篇文章,我還可以說上幾句,那幾年,我勸很多作家朋友讀佛經,可惜他們不聽我的話。
我是基督徒,曾經一再爲信仰作見證,今天我向諸位作另一種見證。我來到美國以後,喪失了創作的能力。有hetubook.com.com一天,我在一個小館子裡吃飯,櫃臺上有很多談論佛法的小冊子,信佛的人送來擺在那裡,跟人結緣。我隨手拿了一本,裡面有聖嚴法師的文章,他的文章寫得好,能超越信仰的隔閡和眾生對話。我繼續找他的書,受到許多感動,得到很多啓發,慢慢恢復了創作。
陳教授有學問,「步」是「距離」,設定距離要有兩個「點」,所以有兩個腳印。如果「步」不是名詞而是動詞,如果「步」是走出去,並引申爲延長、增長,那就要伸出去的那隻腳落了地才算數,「一步一腳印」,指增加的那個腳印。
辜綜瑜博士的新著是《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書中有柳二三條脚注,她以和*圖*書深厚的豐富的學問作基礎,這是繼承,寫出聖嚴法師自成一家的禪學,也就是寫出一本沒人寫過的書,這是創造。別人研究中國禪學,辜博士這本書一定會成爲那人書中的脚注,別人研究聖嚴法師,大概要以這本書作新的起點,這是被別人繼承。
聽施叔青居士和辜琮瑜博士聯席講述「創造與繼承」,想到傳統是一步兩腳印,創新是一步一腳印。當這伸出去的一隻腳增加了一個腳印以後,這一步已是兩腳印,也就是說,創新已成爲傳統的一部分。傳統是昨日之創造,今日之創造是明日之傳統,創新是傳統的延長,當然創新可能失敗,但創新終必有人成功。
中國有一句格言:「一步一腳印」,我在和-圖-書陽明先生傳習錄裡看到過這句話。近讀陳忠信教授發表的文章,他說「一步一腳印」不妥,應該是一步「兩」腳印才好,他舉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爲證,「步」字分明兩隻腳,一前一後。
這兩位貴賓給我們作了很好的示範,他們都「一步一腳印」往前走。由作家的成長到文化的發展,都是沿著這樣一條軌道:繼承,創造,繼承,創造,……我是作家協會會員,今天有緣經過佛門,聽到一言半語,我難免想到「繼承」是創新的先修班,今天作家繼承甚麼?要不要包括佛法、尤其是佛法裡面的「禪」?看中國文學史,那麼多中國作家受「禪」的影響,「禪」對中國文學起了那麼大的作用,究竟對我們有甚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