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說女人

作者:王溢嘉
說女人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卷三 誰是……? 女人為何没有發情期?

卷三 誰是……?

女人為何没有發情期?

如果將人類納入各種靈長類所構成的「大家族」裡,則人類女性的沒有發|情期,對性的持續接納性及行一夫一妻制等,每種單項特徵都不是唯一的,而將這些單項特徵集合成特殊的「人類模式」就像其他靈長類一樣,也許是一種對自然的適應吧。
最後一派的看法最直接了當,他們認為人類的祖先「原本」就沒有發|情期及性腫脹這回事,根本用不著解釋。
多數學者之所以會認為人類女性原先應該具有發|情期,因為在基因及生化反應上最類似於人類的黑猩猩,乃是具有明顯發|情期及性腫脹的靈長類。被關在籠子裡的雌猩猩,因脫離自然的環境,也許會失去發|情期,但若引進雄猩猩,雌猩猩的發|情期及性腫脹即會恢復。在自然環境中,黑猩猩是行雜交的,雌猩猩在進入發|情期時,理論上可以和族群中的所有雄猩猩交配(有一種雌彌猴,每年中只有一段短期間發|情,會陰|部特別紅腫。她平均每十七分鐘交配一次,和群族中所有的雄猴都至少交配一次以上)但雄猩猩會彼此競爭,脫穎而出者具有優先權。戰勝的一隻雄猩猩偶而會帶著發|情的雌猩猩離開夥伴,進入叢林中。很多人認為,人類祖先可能也有同樣的遭遇,在某個關鍵點,由雜交邁向這種雛型的一夫一妻制。
如果說人類祖先在洪荒時代具有發|情期,後來因「某個原因」而消失,那麼這個「原因」會是什麼呢?各派學者的看法紛然雜陳,茲簡述如下:
另有人從女性的觀點提出如下的看法:有一派人士如 Rwww.hetubook.com.com. Alexander、C. Noonan、B. Strassmann 等人認為,人類祖先原像很多靈長類是雜交的,社會階級較高、較強壯的男性,在女性進入發|情期時,經過競爭之後會壟斷她們的「交配權」。階級較低的男性則只能在平日跟女性廝混,幫忙照顧小孩,並在支配性強的男性離開後(即非發|情期時)一親女性芳澤。女性發現,這些階級低,而終日隨侍在側的男性才是「可靠的對象」,因此「隱藏」起她們的發|情跡象,以免攻擊性強的男性入侵。此派人士認為,就是這種以女性為主導的生殖策略使女性「失去」發|情期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較不含性別色彩的解釋,一是由 N. Tanner 所提出的解釋,她認為女性發|情期的消失與「兩足行走」的進化有關,當人類進化成用兩足直立行走後,旁人難以再看到女性的會陰|部,靠著會陰|部性腫脹來吸引異性即失去它的效用性。而女性和男性同時需要有能做長程直立行走的體力,要有這種體力,女性的血中需要有較高濃度的男性荷爾蒙,而男性荷爾蒙與性|欲密切相關,因此,女性在整個週期中即會表現出較高的性|欲。
不過,如果我們的視野放寬廣一點,即可發現在現存兩百種的靈長類中,其性週期、性行為的變化是非常多端的,譬如蘇門答臘巨猿(orangutan),雌猿沒有發|情期的性腫脹但也很難察知月經的來潮(量非常稀和_圖_書少),她們在週期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交配,但在週期中段(即排卵期)性行為頻次會增加。在平日,身邊會有一些較弱小的雄猿尾隨,尋求一親芳澤的機會,但在排卵期時,雌猿會主動去尋找高階級、強壯的巨猿交配。
而出版過《人類性行為的進化》一書的西蒙(D. Symons)則認為,在人類祖先仍行雜交的時代,能隨時滿足男人性|欲的女人,可優先獲得男人帶回來的食物,具有這種行為特質的基因獲得了延續,而只有在發|情期才能接納男人的女性即受到淘汰。
這兩派看法類似的地方是,他們均認為女性「延展」其性接納期乃是為了順應男人的需要。但這種看法亦被批評為是「男性沙文主義的觀點」是男人的意淫,不足為式。
我們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哺乳類,其性行為都是由雌性排卵週期中性荷爾蒙的升降所決定的。從生物進化的立場來看,不難理解自然做此巧妙安排的個中道理,交配的原始目的乃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只有在雌性排卵時交配始含有此目的。對行雜交的多數哺乳類而言,為了確保種族的生存能力,由族群中最健康、強壯的雄性提供精|子可能是最理想的,因此,雌性在排卵時發出性訊號,吸引雄性注意,然後由雄性彼此競爭,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雄性始獲得「交配權」,這可以說是自然為各物種安排的一種生殖策略。
以靈長類動物而言,狒狒的月經週期是三十三天,在月經過後,其會陰|部即逐漸腫脹,而到排卵時達到高和圖書峯,呈一明顯的粉紅色肥厚凸出,排卵過後,會陰|部的腫脹又迅速消褪,如此周而復始,雄狒狒對這種「性的訊號」非常敏感,當雌狒狒的會陰開始腫脹時,族群中年輕的、或低階級的雄狒狒即會尾隨其後,但到排卵期時,高階級的雄狒狒即開始互相競爭,爭取跟這隻正在排卵的雌狒狒交配的專利權。
有一派學者認為,人類祖先在約四百萬年前即基於生存的需要而開始行「一夫一妻制」,這種永久性的配偶關係使得女性失去發|情期,她們需在週期中的任何時刻都有「接納」其配偶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她的配偶每天帶食物回到她的身邊,並幫忙養育下一代。此派看法以《裸猴》(The Naked Ape)一書的作者摩里斯(D. Morris)為代表。
另有一派來自醫學界的看法:内分泌專家指出,人類女性的排卵形態、月經週期等比其他靈長類不穩定,而排卵方面的障礙也特別多,這可能表示,人類在這方面的遺傳基因可能發生過變異,已經不太健全。

「某個原因」使人類的發|情期消失

不含性別色彩的「中性觀點」

順應男人需要的「男性觀點」

靈長類的各種變異

女性學者較偏向上述這兩種「女性觀點」。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種帶有性別色彩的爭論也許沒完沒了。

人類近親黑猩猩的模式

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雌性,都有所謂和_圖_書的「發|情期」(estrus),她們受到體內女(雌)性荷爾蒙(estrogen)波動的影響,而在一年中的某個季節或某幾段期間,在體態及行為上會表現出誘惑同種雄性的種種跡象,交配成了發|情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一過了發|情期則「性」趣索然。有些動物,譬如天竺鼠等,在雌性的發|情期之外,交配從身體的構造而言,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又譬如非洲的 galago,一年中有幾次發|情期,一次歷時約五天,但在一年中的其他時間,會自動長出一層皮膜將陰|道口封起來。
很多不同種屬的雌猴及雌黑猩猩,在排卵期時,其陰|部也會發出這種火熱、艷麗的性訊號,吸引雄性的注意。而很多靈長類的雄性,為了適應雌性這種季節性、週期性的發|情,在雌性進入發|情期時,牠們也會增加精|子的製造量,而在雌性脫離發|情期時,牠們也跟著停止精|子的製造,偃兵息鼓。
另一派人士如 N. Burley 等則認為,根據一些泛文化的比較研究顯示,多數民族的女性所希望的子女數都比她們的丈夫及親戚要來得少。女人有盡可能避免連續性懷孕的傾向,而隱藏起排卵期誘惑男人的發|情跡象乃是避免懷孕的一種策略。
不久前,哈佛大學的兩位學者調查卡拉哈里(Kalahari)仍行獵集生活原始部落的婦女性行為,結果發現,她們在月經週期的中段(即排卵期)有較頻繁的性行為,而且達到性高潮的頻次也以此期間為高峯,這可以說是人類先祖具有發|情期的一m•hetubook.com•com個「遺跡」。一九五〇年以前,對文明社會女性的研究顯示,女性性|欲的最高點是在月經之前及月經之後,亦即受孕力最低的時段,但這種「異於禽獸」的現象也許是對「安全期」的認知所致,她們擔心在月經週期中段性|交會造成懷孕。在婦女大量使用避孕措施後,已有些研究顯示,女性性趣會在月經週期中段升高。一九七八年《新英蘭醫學雜誌》即發表一份對康乃狄克大學社區婦女性行為的調查,結果發現她們在月經週期中段較易採取主動。

女性自主的「女性觀點」

雌性哺乳動物多有發|情期

另有一種長臂猿是極少數行一夫一妻制的靈長類,雄猿長年跟隨在雌猿身邊,尋找食物並照顧幼猿,但並沒有「性的報酬」。雌長臂猿每隔兩三年才有數個月的發|情期,雄猿只有在這段期間才能一親芳澤,但牠們還是留在「配偶」的身邊。
人類是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一員,女性雖有月經週期,但卻沒有發|情期,她可以隨時接納或者不接納異性。而女性在排卵時,也沒有任何可見的外顯跡象,自己也沒有任何感覺。為什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會有如此的不同呢?多數學者均認為,人類既然身為哺乳動物中靈長類的一員,則人類的祖先「應該」也具有「發|情期」這種由自然所安排的生殖策略,只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因為「某個原因」而使發|情期消失,再加上大腦新皮質的特別發達,時至今日,終於使「性」脫離了原來的生殖目的,成為四季皆宜的愉快體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