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精妙說話技巧

作者:吳洪激
精妙說話技巧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一術:忍讓是紓解言辭衝突的潤滑劑

第八一術:忍讓是紓解言辭衝突的潤滑劑

忍讓,即忍受和讓步之意。有時,我們在言語交流中,常常會碰到言辭尖銳對立的情況,如果你不想對某一問題讓步,又不願意和來勢洶洶的對方形成正面衝突,最好的方法就是暫時忍讓一下,尤其是對於無利害糾葛的雙方來說,這種忍讓往往更是多見。如果一聽到不對胃口的話,馬上火冒三丈,惡言相向,只會激怒對方,結下不解之怨。
蘇軾、程頤都是有名的大儒,竟為捉弄對方,語不相讓,以食素食葷等之小事,造成如此尖銳對立,實在不值得。
傳說宋哲宗時,侍講程頤給哲宗講經學,他自以為是孔孟再世,https://m.hetubook.com.com天下第一,信口議論朝政,褒貶大臣,教訓皇帝,無所顧忌,一時聲名顯赫,各地儒生紛紛投其門下。因其家居洛陽,其所倡導的理學稱為「洛學」。
正因為這位大官左思右想,選擇了以忍讓的辦法,紓解矛盾,終於予人方便也予己方便。應該說,這是十分可取的作法。
一番話,引得眾人哈哈大笑。程頤耿耿於懷。
誰見當年秦始皇?
這就是中國經學史上「洛蜀之爭」的故事。
後來,蘇軾以程頤干預朝政作藉口,聯合https://www.hetubook.com.com諫官孔文仲彈劾程頤,稱他是「五鬼之魁」,終於把程頤排擠出京。
「按禮,居喪不能喝酒、吃肉,今天乃國忌日,理當食素。」
蘇軾一笑,立即針鋒相對,命人做葷菜,並以當年漢高祖劉邦的口氣說:
但是,也有因矛盾雙方未能忍讓,結成仇怨的事例:
程頤說:
當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亦名聲很大,也有不少文人投其門下受業。因蘇軾出身四川,其所倡導的經學稱為「蜀學」。
萬里長城今猶在,
「程先生不信佛,為何食素哇?」
此話的意https://www•hetubook•com•com思是:食肉者到我這兒來。
有一次,皇上慶典之日,正趕上司馬光去世。各大臣參加皇家慶典後,又去弔唁司馬光。程頤指責說:
「《論語》上說『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你們怎麼既參加慶典又去弔喪呢?」
「孔子只說『哭則不歌』,卻沒有說『歌則不哭』哇!」
蘇軾一聽,站了起來,故意嘲笑說:
上述二事例說明,忍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學會忍讓,必須有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心態,悟到「忍讓」的真諦。
結果,程派之人食素,蘇派之和-圖-書人食肉,兩派尖銳對立。
這位官員與平民的鄰居比起來,應是威權俱重。要是他運用自己的權勢,給地方官下令干預此事,地方官不會不管,那個鄰居吃不完就要兜著走,甚至會結下冤仇。再說京都大官以勢壓人,也會引起民眾不滿,反映到朝廷,說不定被什麼人抓住把柄,向皇上倒參一本,他很可能為了一堵牆的地皮而丟掉頭上的烏紗帽呢!
如何在言辭衝突面前忍讓一步呢?
相傳,從前有一位在京都作大官的官員,有一天突然接到老家兒子的一封家書,說他的一位鄰居因為蓋房子占了他家一道牆的地皮,家人氣憤難平,遂寫信請父親作主,意hetubook•com.com思十分明顯,就是要他這個作大官的父親,利用「權勢」,壓迫對方,退還地皮。這位官員想了一想,便提筆寫了四句詩回覆兒子,詩云:
千里投書只為牆,
又有一次,是國忌行香日,按例大臣們都要齋食。這天,程頤主管齋筵,招呼弟子們食素。蘇軾看了,又故意說:
兩大學派各擁名師,各有勢力,互不相讓,常常發生口角之爭。
讓他三尺又何妨。
鄰居見這位官員如此謙讓,自己也不好意思,自動地把那堵牆拆了,還到處宣揚這位官員的清正廉明,留下了一段佳話。
「為劉氏者左袒!」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