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世事與歷史
錢穆敎讀史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原載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三日《聯合報》
——原載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六日《聯合報》
清儒戴名世在「南山集、史論」中曾評論歷史的重要性說:「夫史者,所以紀政治典章因革損益之故,與夫事之成敗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癉www.hetubook.com.com惡,而爲法戒於萬世。是故聖人之經綸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維之也。」戴氏之論意,質言之,就是「以史為鑑」,也就是錢穆先生所揭示「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的信念。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於民國七十九年謝世,聯經出版公司最近宣布出版「錢賓四先生全集」。集中當然少不了錢先生代表作之一的《國史大綱》。這部書所表現的史才、史識如何,早有定評;惟最令人難忘的是書之扉頁並非如慣常的序言或凡例等等,而是作者所訂:「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https://www.hetubook.com.com」。信念有四:
該是重視歷史教育的時機了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舉上述四條目,對照當前若干光怪陸離之現實,深覺錢先生不僅洞識了歷史,也洞識了人性,且竟然還有未卜先知的預言能力。
然則,「知」是一回事,「感受」又是另一回事。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錢先生揭橥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
和圖書
溫情與敬意」——由此而推衍出對國家向前發展的樂觀心態。錢先生的「國史大綱」寫於動盪不安的抗戰期間,那時候時局驚擾到先生的,倒不是個人生死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存亡興替,「國可滅,史不可滅」深深地烙印在這位知識分子的身上,他可以忍受「戰爭」的傷痛,卻没有勇氣面對「亡天下」(文化的淪喪)的慘劇。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
其實,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歷史,歷史的反映也就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偏激虛無」者流,應爲之戒。
歷史系學生(高雄市)
張銘傑https://m.hetubook.com.com
張銘傑
回響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頃閱貴報黑白集〈錢穆教讀史〉一文,有感而發,想說些話。
該是重視歷史教育的時機了!我們不希望,亦不願看到「史學於亂世中發達」再度成為事實,我們寧願在平靜的海面上航行,盡情玩賞之能事;也不願在波濤洶湧中,膽戰心驚;而唯有歷史,才能教導我們在順境與橫逆的無常之中,處之泰然,一如山之屹立。
有人說,和*圖*書這是一個「没有經典的時代」,箇中原因固然有諸端,而歷史教育的失敗不失為一重要因子。我認爲,歷史教育千萬不可以「教條」目之,這非但不能獲得學生的共鳴,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重要的是,探討如何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逐步引領學生進入歷史的殿堂,使其自動自發地「感受」中國歷史之滄桑與繁華,進而對本國之歷史文化油然升起「溫情」與「敬意」之感,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真諦所在。
(作錦按:對〈士大夫無史〉、〈錢穆教讀史〉二文,王爾敏、蔣永敬、老圃和張銘傑四位先生爲文反應,承四位先生俯允附載於本書,得使討論更爲充分,敬致感謝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