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作者:張作錦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輯三 戰爭與和平 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

輯三 戰爭與和平

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

對於戰爭,古今政治人物曾提出「四不」、「六不」種種不同的「不」,但絕大多數(說不定還是全體)老百姓也許只有一個「不」——不要戰爭。
現在只要有人說不要打仗,就可能被戴上「中共同路人」的帽子。這句話如指大陸各省同胞,若他們願意「同路」,當年就不必渡海來台了;如指本地同胞,若他們「親共」,那四十多年的枕戈待旦所爲何來?主張不輕啓戰端的人,只是覺得戰爭太可怕,要盡量避免陷兩千一百萬同胞於浩劫之中。「愛台灣」三個字已成爲當前政治上的符咒,但是不愛台灣的人民還能算愛台灣的嗎?古人說,「惟仁和*圖*書者可以大事小,惟智者可以小事大。」中共仁不仁,我們很難左右;但我們自己要做智者,不能主動往火坑裡跳。
處理戰爭,不僅是兵學的事,更是政治學、甚至是哲學的事。戰國時的軍事家吳起就認爲,要國家強盛,光是「外治武備」並不夠,還要「內修文德」才行。所以他說:「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恥」既已成爲國防武力的重裝備,那就拿這個標準來看看我們自己。台灣火災頻仍,燒死成千上百的人,誰「恥」了呢?金融風暴一再發生,總是m•hetubook.com.com拿老百姓的錢去善後,誰「恥」了呢?黑道人物,成廟堂之士,又扮演修理反對者的打手,誰「恥」了呢?國家安危日受考驗,建設受阻,人心不安,又有誰「恥」了呢?再舉一個更現時的例子:中共演習前夕,民衆屯米應變,農政官員竟然「謝謝大家買米」,以減輕庫存壓力而喜形於色呢!
基於「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的基本信念,《孫子》書中認爲,國家若有四種不和的情況,就不能打仗:「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陣;不和于陣,不可以進戰;不和于戰,不可以決勝。」這https://www.hetubook.com•com「四不」的意思是說,國內意見不統一、軍隊內部不團結、臨陣行爲不一致、戰鬥行動不協調,都不可能從事戰爭。「四不」當中,第一項「不和于國」當然最重要。那就來看看我們人民的意見和不和?中共八日開始演習,《聯合報》九日公布的民意調查,台灣居民百分之十六贊成統一,百分之十七主張獨立,百分之四十六願意維持現狀。這樣的民意民心,可以打仗嗎?
——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聯合報》
在歷史書頁上,戰爭的烙印總是又大又深。歷史名人應付戰hetubook•com•com爭,也有各自不同的「不」。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廣州被列爲通商口岸,但粵民堅拒英人入城。先任巡撫後爲總督的葉名琛,誤以「民氣可用」,復昧於時勢,對英人的交涉不聞不答;一八五六年遂有「亞羅號」事件,民衆又火焚英法美各國商館,終釀成英法聯軍之役。戰火已起,守廣州的葉名琛一無準備,城陷被俘。後世史家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名高官,只好說他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葉名琛的「六不」固然害了自己,更可憐的是軍民的傷亡,以及「天津條約」的喪權辱國。以當時的内外環境,葉名琛即使應戰也是打不贏的,但是他可以控制和處和*圖*書理局面不致打仗,即使打敗了也可把傷害減到最小。
去年五月,歐戰結束五十年,電視台在英國訪問一位歷經當年德國猛烈轟炸而浩劫餘生的老人,他感嘆地說:「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倖存者。」一位引車賣漿的無名之輩,也許說了一句名言,讓後人記得。
中共又對台灣進行「準封鎖式」的飛彈演習。除了移民公司和銀行外匯部「照例」增加顧客,有些民衆這回還到米店增購糧食——顯示大家對戰爭開始有點擔心。李登輝總統以「四不」安撫民衆;不要急、不要怕、不要慌、不要亂。總統身爲國家領導人,安定人心自屬應有之義,只是老百姓不太清楚,我們有什麼憑藉可以不急不怕。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