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作者:張作錦
史家能有幾張選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輯三 戰爭與和平 和比戰更難

輯三 戰爭與和平

和比戰更難

不想輕啓戰端的民之所欲,但願常在政治人物的心裡。
可是一些虛矯的人物並不這樣想。康有爲第二次上書給大清皇帝:「言戰者,團結民心,力籌大局,可以圖存;言和者,解散民體,鼓舞夷心,更速其亡。」康梁變法自有其歷史意義及地位,但是康氏此信所言,似完全不理解當時民貧兵弱的國情。就這一點而言,他和當時一些顢頇的紅頂大老實在無甚區別。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清朝末年中國打了不少仗,無一不是割地賠款,還在歷史留下「義和團」這一千古之羞。忘記是那一位有名的將軍說過:政治人物把天下國家的大事弄壞了,就交給軍人用戰爭來解決。
像筆者這樣年歲的人,生於抗日,長於內www.hetubook.com.com亂,目睹流血與死亡的恐怖,身受顛沛、飢寒與失學的痛苦,實不願、也不忍心自己的孩子以及人家的孩子再走向殺戮戰場。若對西塞羅和約翰遜的話心有戚戚焉,也許不應有何羞慚。
歷史上非戰者比比皆是。「非正義的和平比正義的戰爭好。」若是你認爲西塞羅的話太「低調」了,那麼約翰遜的話已呈「灰色」:「如果人們彼此都懦弱的話,便可以使我們永遠保持和平。」
能拓展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自然好,但目前是不是有這樣的急迫性呢?外界的環境和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呢?如果輕舉妄動的結果只有招災惹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那就應該多考慮了。
hetubook.com.com以,保家衛國的仗也許不能不打,但能不打就不打,以避免生命財產的犧牲,這大概是千古不易之理。《太平御覽》有云:「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劉向的《說苑》有同樣意思的話:「明王之制國也,上不玩兵,下不廢武。」可見有國防武力之設並不一定要打仗。既然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和平,那麼「不打仗」才應是最高層次的「國防戰略思想」。
這是一件多麼諷刺的事!
古往今來,和一直比戰難。打仗也許只要「拔劍而起」就夠了;但止戰爲和卻要大智、大勇、大擔當;主戰者頭上常有愛國英雄的光環,人人樂於爲之,但謀和者每多怯懦無能或喪權辱國之譏,惟忍www.hetubook.com•com辱負重之人始願承擔;仗打完了只要清理戰場就好了,但戰後的和平重建有多少事要做?
兩岸關係的緊繃,在在使人憂心。很多人都希望雙方維持現狀,各自從事內部建設,把統一問題留給將來更有利的談判時機。但是有些政治人物好像並不知道老百姓要些什麼,仍強調一黨或一己的「理念」,或隨口說一些輕佻撩撥的話,好像不把台灣推向戰爭就不甘心的樣子。
可是執政的國民黨和在野的民進黨好像都急著要攤牌。一個要走出去,好讓世人知道我們的存在;一個要進入聯合國,以彰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結果是招來中共的飛彈演習,而台灣的地位在中共的嘴裡也變了,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和_圖_書省」。
——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聯合報》
如果一定要打仗,老百姓有權要問:爲什麼要打這個仗?是不是一定不能避免?打這個仗要犧牲多少人?有沒有打勝的把握?若打敗了後果如何?這些問題,必須有人回答。
以色列總理拉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獻身爲他的國家謀求長遠的和平,在一個十萬人的和平大會中,爲一名槍手開三槍射殺。
「任何人都能一時高興挑起一場戰爭,但卻不能這樣結束一場戰爭。」馬基維利雖然強調王權,但似乎並不擁護戰爭。
大家都知道中共是我們最大的威脅,迄未放棄必要時對台動武。不過戰爭也不一定必然會發生,因爲中https://www.hetubook.com.com共忙於「改革開放」,先要把自己的問題弄好,故有「等一百年也不嫌遲」的說法。過去兩岸維持「各自表述立場」的空間,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中國」何指?在這邊心裡是「中華民國」,在那邊心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各說各話,故意模糊,讓海基、海協兩會蘑菇下去再說。
要說政治人物應爲戰爭負責,眼前的台灣就是例子。
這事也使人想起胡適的一句話。「七七事變」之前,日本步步進逼,但是政府根本無力也沒有準備好好打一場大規模的仗,只好虛與委蛇,以爭取時間。可是有些人認「民氣可用」,振臂高呼抗日,不打就是亡國奴思想,就是漢奸。胡適寫信給朋友慨乎言之:「和比戰更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