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二 孔子的幽默
聖之時者也
孟子歷數古代聖哲,比較其特點:伯夷是聖人之中清高的表率,伊尹是聖人中負責的典型,柳下惠是聖人中隨和的代表,孔子是聖人中識時務的典範。諸聖之中,以集大成的孔子最偉大,其中緣由,孟子在本段文字之首已有闡明:
——九十四年十一月七日
一、「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和-圖-書不使。治則進,亂則退……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對伯夷最高的讚美,是不肯同流合汙,自持清高,聽到伯夷風節,貪得無饜的人會變得廉潔,懦弱的人會變得剛強不屈。
四、「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和圖書孟子對孔子最崇高的讚美,是進退遲速得其時,在不同的時候,表現最適當的言行。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人物是孔子,孔子最偉大的關鍵就是一個「時」字,聖之時者也!
三、「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m.hetubook.com.com不怨,阨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孟子對柳下惠最佳的讚美,是寬和容眾,隨緣隨遇,無入而不自得,聞其風範,胸襟狹隘刻薄者會變得寬大厚道。
十月二十八日出席佛光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兩岸現代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巧遇版本目錄專家潘美月教授,想起她民國五十三年在台北一女中教書,學生問:「老師,妳爲什https://m•hetubook•com•com麼嫁給師丈?」潘老師的回答:「因爲他來得正是時候!」
這段名言雖語帶戲謔,卻是亦莊亦諧,有其至理存焉。考究源頭,典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曰:
孔子之所以偉大,在一個「時」字,朱熹《四書集註》釋云:「孔子仕、止、久、速,各當其可,蓋兼三子之所以聖者而時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時」的意義,一般解作識時務,其眞諦頗堪玩味,在適當的時空背景之下,表現出和_圖_書最恰當的作為。就大處而言:孔門學說之可貴,就是不僅適用於當時,更適用於後世,歷世長新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煥發出嶄新的意義與光輝。自小處而言,就是「來得正是時候」。
二、「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對伊尹最大的讚美是無論治與亂,勇於任事,以天下爲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