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認知
所謂認知(cognition)就是認識的過程(the process of knowing),包括思維、學習、記憶和想像。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自一九五零年代發展至今,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亞斯伯格症。其中佛禮思(Uta Frith)等的研究,針對亞斯伯格症患者根本的問題,無法「解讀心智」(mind read)的這一項假設,做了探討(Frith 1989; Happe 1994)。
心智理論
打仗時,紅軍抓到了一個藍軍的俘虜。他們要這個俘虜招出藍軍的戰車位置,紅軍知道不是在海邊就是在山裡,他們也知道這個俘虜為了保護自己的軍隊,一定不會說真話。這個俘虜既勇敢又聰明,他一定不會讓紅軍找到他們的戰車。其實戰車停在山裡,所以他告訴紅軍:「在山裡。」
這個戰俘為甚麼要這麼說?
海倫說的是真話嗎?
下面是一個有關「兵不厭詐」的故事:
亦有研究和臨床經驗顯示,患者可以知道別人的想法,只是無法有效的反應(Bowler 1992)。也就是說理性上他們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覺,但就是不知道該用甚麼方式回應,無法看到解決某一問題的片段事實之間的關聯(Frith anwww•hetubook•com.comd Happe 1994)。例如,一個患童沒經過同意,就拿了別人心愛的玩具,問他別人心中做何感想,患童事後可能可以恰當的回答,但是在他拿別人玩具的當下,心中是沒有這種想法的。因此,就算知道別人心中的想法和感覺,那和他的行為是沒有相關性的。父母和老師要教患者在行動之前先想後果,口訣是「停——想——做」,先停下來想一想別人可能會有的感覺,理解別人的感覺和想法,是與他的行動有關的。
她為甚麼要這樣說?
海倫一整年都在期盼聖誕節的到來,她想要一隻小兔子當聖誕節的禮物,對她而言,沒有比這更好的東西了。終於等到聖誕節,她迫不及待
和*圖*書地打開禮物,她知道一定會是一隻裝在小籠子裡的小兔子。家人都圍繞在她身邊,禮物一打開,竟然是一套無聊的百科全書!海倫一點也不想要百科全書!但是當她的父母親問她是否喜歡她的禮物時,她說:「好可愛喔!謝謝!這正是我想要的。」
這位戰俘說的是真話嗎?
紅軍會到哪裡去找戰車?
一般的小學生可能會回答海倫不想傷父母的心,但是此症的患童可能跳過這一點,不但不懂海倫為甚麼要撒謊,而且會說海倫可以透過百科全書來了解兔子。有些患童可以提出還算恰當的回答,只是要經過幾秒鐘的思考,而別的孩子是不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
鼓勵患童在行動和說話前:「停——想——做」和_圖_書
一般的亞斯伯格症患童會認為這個戰俘說的是真心話,要不然就是在開玩笑,因為這樣的騙術,已超出了他們可以理解的範疇了。當然一個孩子必須要有足夠的智力和常識,才能聽得懂上面的故事,當這兩項能力都不是問題時,就可以看出對一般孩子顯而易見的事,對此症的患童卻是很困難的。
大約從四歲開始,孩子們會漸漸理解別人是有思想、知識、信仰和欲望的,而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但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很難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覺。例如,他們就是不懂有些話會觸怒別人、讓人很窘,也不知道表達歉意會讓人覺得好受些。在診斷評估的過程中,作者會講一和圖書段設計好的故事,讓受試者針對這個故事提出看法,以檢測患童是否有理解別人看法和想法的能力。這些故事可以很簡單,例如喉嚨裡卡了一隻青蛙,到善意的謊言皆可以(Happe 1994)。以下故事可以檢測一個孩子是否理解所謂「善意的謊言」:
我喜歡讀非小說、有關事實的讀物。我不喜歡小說,因為裡面總是有複雜的人際關係。如果非讀不可,我喜歡那些故事簡單,有很多很有趣地理描述的小說。(p.123)
這一特質也解釋為何患者喜歡讀知識性的書籍,而不喜歡讀小說或跟人有關、經驗分享的書。小說強調的是社會和情緒經驗,不像知識性的書,可以不談人的感覺和想法(Garnehttps://www•hetubook.com•comtt and Attwood 1995)。也因此每次課堂上的講故事時間,當別的孩子都聽得入迷時,只有亞斯伯格症患童覺得無聊而去干擾別人。成人的患者也一樣,葛蘭汀(Temple Grandin 1992)寫到:
用角色演練和指示,學習理解別人的想法
既然知道患者對別人的心茫然不知,那要如何幫助他們?最近一項研究發展出一套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的表演方案,提供患者清楚、系統化的指示(Ozonoff and Miler 1995)。劇中人各有其觀點和想法,但有人是矇著眼的(代表他不知別人的想法和觀點),不同的角色要把其觀點和想法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