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在荒野,革命也可以溫柔
有樹,就還有希望
在臺灣,林務單位每年每季都會進行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採種。「採種」就是採集樹的種子做為造林、物種保存及研究之用。有些樹木的種子可以等到果熟落地之後收集,但有許多樹的種子容易隨風飄散或被鳥連果子一起吃掉,這種種子就必須在樹上採集。由於用來採集的竿子最長不超過十公尺,所以過去的採集或研究工作,大都僅止於十公尺以下。如果必須採集更高處的種子,除了用鋸樹截枝的方法外,也只能聘請山地青年徒手上樹;但不慎摔下的傷亡意外時有所聞,更遑論繼續往上深入研究了。隨著爬樹技巧的引進,臺灣學術界與林務單位,近年也開始探索樹冠層了。
這些地方之所以還有小區域的原始檜木林留下,是因為太平洋兩岸(日本、臺灣在和_圖_書太平洋西岸,加州在太平洋東岸)多山且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所形成,因為生長緩慢,所以木質堅硬,不會腐爛且昆蟲、病菌也無法生長,是人們最喜歡也是最昂貴的木材;多年來,檜木也是木材商人覬覦的目標,因此世界上現存極少數的紅杉(檜木)林,都是歷經悠悠歲月,且幸運逃過人為砍伐的古老生命。
你知道嗎?樹冠層是一座森林最高的地方,這段大多是橫向生長的樹枝,叢生的枝葉交疊成一片隱密的世界,成為許多生物舒適又安全的家園,也是地球生物最後的生存疆域。
森林的樹冠層,是地球生物最後的生存疆域。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在雨林裡,多數昆蟲生活於樹冠層內,鳥類當然也不用說,甚至還有許多哺乳動物,和圖書終其一生不曾離開樹冠層。地球上,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生物,棲息在這個人類所知甚少的空間中。
而當時林業開發單位與生態保育界,曾有許多激烈的論戰與討論;贊成砍伐的學者表示,森林必須「經營」,否則「無法更新」,必須把老樹砍掉,新的小苗才能健康長大,用一大堆什麼「林相改良、林相變更、林下補植、複層造林……」等等專有名詞把大家搞得迷迷糊糊的,可是一般人只要用常識來思考:這片天然檜木林隨著臺灣島浮出海面後不久就存在,至少活了二、三百萬年,至今生生不息,老中青各代檜木都存在,何曾有人來「經營」?若是如那些學者所說,不砍掉老樹,就不能更新,那麼現在這些檜木林,難道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外星人所和_圖_書「經營」的?
世界上長得最高的紅杉林,在臺灣也有,全世界這類檜木屬的植物共有六種,臺灣有紅檜跟扁柏兩種,通稱為檜木。目前全世界只剩下北美、日本及臺灣,還存有這種二億多年前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其實樹木不僅提供我們果實木材,其所形成之森林除了穩定氣候、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還會防止土石流,山洪爆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我們可以說,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也是人類生存的命脈。
在一九七八年,美國政府買下一萬九千頃天然林地設為https://m.hetubook•com•com國家公園的前夕,木材商人進入森林,將能砍倒的紅杉通通砍倒,等到法規生效時,百分之八十面積的森林已遭採伐,看到這段歷史,實在心有戚戚焉,因為臺灣位於在宜蘭棲蘭山的檜木林,在一九九八年也遭到同樣的事件:退輔會的森林開發處,假藉「整理枯立倒木」的名義,殘害這珍貴且對國土保安非常重要的檜木林。
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我們以為很熟悉的樹木,其實竟然如神祕的外太空一樣,存在著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世界。
在雨林裡,多數昆蟲生活於樹冠層內,鳥類當然也不用說,甚至還有許多哺乳動物,終其一生不曾離開樹冠層。地球上,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生物,棲息在這個人類所知甚少的空間中。
一座成熟的森林可以分為五層,由下而上https://www•hetubook.com•com分別是「地被層」、「草本層」、「灌木層」、「林下層」及「樹冠層」。樹冠層是一座森林最高的地方,這段大多是橫向生長的樹枝,叢生的枝葉交疊成一片隱密的世界,成為許多生物舒適又安全的家園。根據統計,目前已知的生物種類,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棲息於樹冠上,包括會飛翔的鳥類、部分有飛膜的囓齒類,以及擅於爬樹的靈長目動物等。
因此,在這個日益瘋狂不正常的世界裏,只要有樹,人類就還有希望。
然而,當我們走入森林,卻往往忘記抬起頭來,將思維向上攀升到樹梢。直到近年來,因為爬樹方法的突破,才使我們得以窺見這立體多樣的半空領域。
當年在砍伐與保育兩股力量拉扯時,民間團體也多次上街頭,呼籲成立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將這世界珍貴遺產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