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文化講話

作者:羅香林 饒宗頤 劉百閔 林仰山 徐慶譽 錢穆
中國文化講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中國民族——中國民族的起源及其體質結構

中國民族
——中國民族的起源及其體質結構

第一是頭髮的形狀。人類的頭髮,普通可分爲直髮(Leiotrichi)、波髮(Cymotrichi)、羢髮(Ulotrichi)等三種。中國民族裏,無論何系,都是屬直髮形的。只有住在新疆西部帕米爾高原邊界而總數不足一萬的塔吉克人,才具有波髮形狀
中國民族,其上世的人種由來,經現代學者,多方的硏究,已相當明確,大槪是發源於中國的本土,而不是後來才從別的國地遷徙來的。那麽他們的團體意識和情操,以及他們共同文化的特徵,是在什麼時代才發展出來的呢?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民族是在什麽時代才形成的呢?這是討論中國民族及其文化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前提沒有解釋淸楚,其他有關的問題,是難得下手的。
民族的起源,是由於一羣人們,在種屬上,與居住地域上,有其相同的基礎,及其生存發展上,已達至有其共同的文化特徵,與已有其團體意識和情操的階段而構成的
其三爲蒙古民系。這是住在内外蒙古,以至唐努烏梁海的民系。人口約在三百萬至三百五十萬左右。
夏朝,在文化上已有夏時、夏禮、和城郭的建置及運用,這已經很可證明中國民族就其文化方面的共同特徵看來,確是起源於夏代的。
「諸夏」的夏,單獨的說,自來以爲是商以前的朝代名詞,其開創那一朝代的元首,卽爲以治洪水著名的「夏禹」。「夏禹」的名號與其治水徙民的事蹟,雖說現代學者也有些懷疑他的,然尙書「立政」和「呂刑」等篇,已有相當的記述。立政爲周公的遺訓,是西周的作品,到了现在,已將三千年了。呂刑也是西周中葉以前的作品,可知西周以前,確有夏禹治水與徙民的記述,不是東周以後的入捏造出來的。以夏禹治水一傳述綿亙的久遠,以「諸夏」一槪念流行的普遍,可知當時團體意識和情操的濃烈。https://m.hetubook.com.com
關於中國民族團體意識肇始這層,昔年梁任公先生啓超寫作「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硏究」一論文,曾有相當的表白,他大意說:
其二爲滿洲民系。這是居住於東北各省的民系。但自滿淸以來,其大部分的人們,已混合於漢民系中了。現今尙保存滿洲民系色彩的,只有仍舊住在東北邊地的錫伯人、赫哲人、奇楞人、鄂倫春人、索倫人、達呼爾人、和畢喇爾人等支派吧了。人口約在十五萬左右
現在再看中國民族,在體質方面的結構
這是就民族自覺意識的肇始上看中國民族是起源於夏的一種解釋。其次就是要看文化發展的共同特徵是不是也肇始於夏代。我們知道,夏代在文化上頂重要的表現就是「夏曆」的發明和運用。這「夏曆」又稱陰曆,也是中國最早完成而又最爲通行的曆法。曆法是觀察星象,劃定時間,以處理工作進度的共同標準。所以也通稱爲時,「夏曆」也就稱爲「夏時」。孔子是最重視文化的聖人,他對於古代傳統的曆法也就特別推重「夏時」。這是夏代中土文化共同特徵的一種。
第四就是身材的高度。人類的身材,普通可分爲特高,與高身、中身、矮身、侏儒等五種。特高爲高至一七二公分以上的,高身爲高在一六八至一七二公分之間的。中身爲高在一五八至一六八公分之間的。矮身爲高在一四八至一五八公分之間的。侏儒爲髙在一四八公分以下的。中國民族裏,最佔多數的漢民系,是屬於中身的,高度為一六一.二至一六七.六公分。滿洲民系與蒙古民系,則多數屬於中高身的,高度爲一六一.四至一六八.四公分。囘囘民系,亦多屬於中身,高度爲一六三.八至一六七.六公分。康藏民系,則爲中矮身材,高度為一五七.零至一六六.九公分。苗民系與百越民系,亦爲中矮身材,高度爲一五五.零至一六三.五公分。若依居住的地域分析,則東北部與北部,爲中高身,西部與內地各省,爲中身,愈往西南則愈爲中矮身。惟蒙古民系的唐努烏梁海居民,反屬於中矮身材。新疆的塔吉克人,又屬於中高身材,這是很特別的例子。和圖書
不過夏禹所統治的民衆,就「諸夏」一詞,及當日史實觀察起來,實是一個集合無數原極複雜的部落或氏族而成的民族團體,夏禹不過根據其若干基本部落或氏族,逐漸發展,而成爲他們的共主吧了。夏禹子孫失去其共主地位以後,其所根據的若干某本部落或氏族,固未嘗隨之流散,而且同時,在諸夏系統以内的其他部落或氏族,亦仍有各別的名號。繼夏禹嫡系子孫而擁有共生地位或王位的元首,亦可以不爲夏一名號所拘束,而可別用其另一根據的部落或氏族或地方的名號以爲朝代的名號。故自夏禹嫡系子孫失去其共主地位以後,雖中土人們仍以「諸夏」一名為團體意識和情操的樞核,而繼起的共主或帝王或首領,則已不復以夏爲國號或爲朝代名號。如商朝、周朝、以至秦朝、漢朝、晋朝、隋朝、唐朝…………等等,皆各有其另起的名號。不過就民族的源流說來,那就是由「諸夏」所演成的中國民族系統,而不是別的民族的系統吧了。
又其次就是夏禮的表現。中國文化體系中,禮樂的生活,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因素。這雖然是在西周時始達到最大發展的,但最先的表現,却是始於夏朝。所以孔子說:「殷因以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這可知在夏代已很重視禮制了。夏代的禮,大體已為西周所調整或吸收,現今已不易考定還原。但重視禮制確是夏代在文化上的一種共同特徵。
『中國民族,自名曰「諸夏」,以示別於別的民族。諸夏之名立,卽民族意識自覺之表徵;以其標用夏名,可推定爲起於大禹時代。何故禹時能起此種意識?以吾所度,蓋有三因:第一、文化漸開,谷部落交通濒繁,公用之言語習慣已成立。第二、遭洪水之變,各部落咸遷居高地,日益密接;又以捍大難之故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分勞協力之必要;而禹躬親其勞,以集大勋,遂成爲民族結合之樞核。第三、與其他民族相接觸,而自覺爲我。自茲以往,「諸夏」一體的觀念,漸深入於人人之意識中,遂成爲數千年來不可分裂不可磨滅之大民族焉。』
以上是關於中國民族的起源和體質結構的簡要論述。這些事實,都是與歷史的特徵與文化的結構有很大牽涉的。將來有機會時,當再爲講論。

其一爲漢民系。這是中國民族中佔最多數的民系,人口約在四億三千萬以上,佔全國國民百分之九十五強。分佈於全國各地。
中國民族裏,雖然各系別的體質上,也有些微不同的所在,然最大多數,却是具有共同特徵的,而且這最大多數人們所具的體質特徵,也是恰到中和景觀的,所以也爲那最少數體質方面具有些微特別的人們所看齊,而樂爲結合在一個民族裏内的。
其次就是城郭的興築和運用。夏禹和他的父親「夏鯀」是最先發明城郭的首領。所以呂氏春秋君守篇說:「夏鯀作城」。吳越春秋也說:「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太平御覽引博物志也說:「禹退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蓋禹始也。」城郭的發明和興築,到了現在已有四千年的經歷了。城郭的興築和運用,也是夏朝所以能建立和發展的由來。也是夏代中土文化共同特徵的一種。
第二就是體臉的膚色。人類的膚色,普通可分爲白膚(Leucoderma)、黃膚(Xanthoderma)、黑膚(Melanoderma)等三種。中國民族裏,無論何系,都是屬黃膚的,只有住在新疆西部塔吉克人,才是白膚的。
其五爲康藏民系。這是住在西藏、西康、和靑海、雲南、甘肅等省的一部分的民系。人口約在五百萬至五百五十萬左右。就中也可分爲若干的支派,如博巴、洛巴、康巴、唐古特、果洛、嘉戎、古宗、羌人、羅羅、麼些、怒子、窩尼、栗粟、倮黑、阿佧、山頭、阿繫、喇傒、阿昌等。
其六爲苗民系。這是住在湖南、貴州、廣西、雲南、福建、浙江等省一小部分的山地的民系。人口約在三百六十萬至四百一十萬左右。就中也可分爲苗人、猺人、畲人、崩童、蒲人、佧喇、佧佤等支派。hetubook.com.com
羅香林
其七爲百越民系。這是住在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一部分地區的民系。人口約在五百十六萬至六百十六萬左右。就中也可分爲若干支派,如擺夷、獞人、黎人、蜑民、仲家、儂人、洞家、水家、沙人,乃至台灣的高山族等。
第六就是鼻形的指數。人類學家,測驗鼻形,以鼻樑上端凹入處至二鼻孔中隔牆的下端間的距離,為直徑,以鼻幅兩翼的最寬處爲横徑,以直徑除横徑,乘以l00,所得的數目,稱爲鼻形指數。凡指數在七十以下的,爲高鼻類(Leptorrhine)(又稱窄鼻類),七十至八十五之間的爲中鼻類(Mesorrhine),八十五以上的爲低鼻類(Platyrrhine),一百以上者為最低鼻類。中國民族裏,漢民系是屬於中鼻類的,指數爲七二.九至七九.零。滿洲民系與蒙古民系,亦屬於中鼻類的,指數爲七一.七至八零.五。囘囘民系則屬於中高鼻類,指數爲六九.零至七八.零。康藏民系,則有的屬於中高鼻類,指數爲六七.二至七八.五;有的又屬於中鼻類,指數爲七一.零至七四.一。苗民系與百越民系,則均屬於中低爲類,指數爲八四.零至九五.零。若就各民系居住的地域分析,則在東北部、北部、與内地各省的,多屬中鼻類型。而西北部與西部,則屬於中高鼻類。愈至西南,則愈爲中低鼻類,這也是很可玩味的一點。
第三就是血液的型別。人類的血液,由其黏集的狀態,可分為A、B、AB、O等四型。但以人種混合與遺傳的關係,常會顯示偏向某型,而得其百分比的數目,且以佔B型的平均數除佔A型的平均數,而可算出種族血型的指數,這亦是一種人種分類的根據。中國民族,就漢民系來說,北方人各型的百分比爲A型30.2,B型26.0,AB型5.9,O型37.9;南方人各型的百分比爲A型29.7,B型25.4,AB型6.1,O型38.8;南北方平均爲A型30.0,B型25.1,AB型6.0,O型38.3,以B型平均數除A型平均數,所得指數爲1.13。而此黏集指數,在南方以廣東人爲最大,卽屬於A型的爲較多,北方以山東人爲最小,卽屬於B型的為較多。這南北的差異,也可以看出其中曾與別系混血關係。https://www.hetubook.com.com
中國民族,雖然裏而有七個系別,但却有一個向核心内傾的作用,這就是各民系都趨向而融和於漢民系内的作用。這也是因其有共同的歷史經過與意念有以使之自然而然的走上這內傾道路的緣故。
中國民族,在上世人種方面,雖是同出一源;而民族的形成,也是肇始夏代,但因分佈區域的較廣,或曾與邊外民族發生混血,或以在内地也曾不斷的遷移混化的關係,世逾時移,流變寖著。所以就在同一中國民族中,又可分爲七種的系別。各系別中又有若干細微的支派。在沒有討論到中國民族的體質結構前,須得先爲說明:

其四爲回回民系。這是住在新疆一帶的民系,亦稱突厥民系。以信奉回教,又稱回回民系。人口約在三百五十萬左右。就中又可分爲若干支派,如維吾爾、塔爾奇、撒喇爾、哈薩克、布魯特、塔塔爾、烏孜別克、朵蘭、博洛爾、與羅布里克等。
第五就是頭形的指數。人類的頭形,普通可分長頭(Dolichocephalic)、中頭(Mesocephalic)、圓頭(Brachycephalic)三類。這是從頭形指數顯示出來的分法。所謂頭形指數,就是以頭部前後最長處距離,(又稱爲頭長),除頭部腦門前最闊處的距離,(又稱爲頭寬),再乘以100,所得的數目。照人類學家的分法,以指數在七七以下的爲長頭類,指數在七七至八二之間的,爲中頭類,指數在八二以上的爲圓頭類。中國民族裏,漢民系是屬於中頭類的,指數爲七九.三至八零.二。滿洲民系與蒙古民系,則屬於圓頭類,指數爲八四.三至八七.零。囘囘民系亦屬於圓頭類,指數爲八四.零至八八.零。康藏民系則有的屬於中長頭類,指數爲七六.八至八一.六;有的又屬於圓頭類,指數爲八三.二至八四.三。苗民系與百越民系,則均屬中長頭類,指數爲七五.九至八零.八。惟台灣的高山族則屬中圓頭類,指數為七六.五至八三.七。大體說來,自是以中頭類爲顯要。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