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智慧三品:物趣

作者:鄭明娳 林燿德
智慧三品:物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冷血熱情 蠶

冷血熱情

袁瓊瓊 (1950-)筆名朱陵。四川眉山人。臺南商職畢業。曾任《創作》月刊編輯。目前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紅塵心事》、《隨意》、《兩個人的事》等書。
蠶胖胖的樣子有點滑稽相,很奇怪卡通或童話裏很少拿牠做角色。《愛麗絲夢遊記》裏有一隻老大的毛蟲,插畫上畫牠戴了高帽子,抽根長煙斗。蠶所以不能引起藝術家的興趣,大概因爲形貌毫無個性。所有長的、蠕動的東西多少帶點邪惡感,只有蠶沒有。李商隱的詩說在前頭:「春蠶到死絲方盡」。可是看著牠去蜿動著,在桑葉裏蠕來蠕去,還是不能覺得有什和*圖*書麼認眞之處。
《人間副刊》
一九八五年四月七日
如果說晚明小品作家崇尚的是不拘名教束縛的瀟灑;相對來看,當代小品文作者更趨近於家常性的生活感悟。
養蠶是有益健康的活動,不用面臨什麼人生大問題,生、死、無常什麼的。牠不容易挑起人什麼愛憎的情趣;強烈的感情,多少總得對象有點擬人化,才能產生;蠶沒有一點像人,也看不出有什麽思想,牠平平常常的吃了睡、睡了吃,不快樂也不憂愁。買來的時候就知道牠要變化,所和_圖_書以變化了也顯得很正常。可是這種單調與平淡卻有種莫名的安定感。我喜歡看著蠶在巴掌大的飼養盒裏安安定定的吃著、爬著,懶怠而幸福。如果真有來世,我很願意做一條蠶,人難得有這麼沒有問題的人生。

蠶的生命在三十到四十天之間,書上這麼說。這是個適當的距離,介於被厭倦和不厭倦之間。因爲李商隱的詩,蠶總是讓人想起愛情,尤其是受苦的愛情。可是蠶本身好像沒有什麼受苦的意思,牠只是呆呆的挪動,小口小口吃著桑葉。吃一吃,打呵欠似的拖直牠的身體,再疊擠回去。牠動作總是那麼緩慢,而且無盡無休的光在吃,一直吃到睡爲止,三四十天對牠來說和_圖_書,大概也已經很長了。蠶又是不死的。牠的一生沒有死這個字,牠只是變成別的東西。蠶變成繭,繭變成蛹,蛹變成蛾。去年我們養的蠶,漫長的一變再變之後,終於變成了蛾。蠶蛾是灰色,頭上生了兩隻小角。牠停在飼養盒的邊緣上產生了許多卵,結成團的灰色小顆粒,看上去髒髒的;然後牠就不動了;收攏牠灰灰的翅膀;停在盒緣上,等待什麼似的,一直停著停著,到今年還在,跟去年一模一樣,只是落了許多灰塵。都不能確定牠死了沒有,我想牠還可以再放上一兩年,別去碰牠的話。
小孩子的學校裏賣蠶,一口氣買了許多條。說明上說怕不容易養活,賣的全是三齡蠶。三齡蠶很大,感覺上就比和*圖*書較有個性;太小的時候看上去全很像,分不出誰跟誰。三齡蠶有普通原子筆那麼粗,七八條放在那兒,像截成段的豆。並不是完全一樣,有的黃一點,有的灰一點。牠拖來拖去的吃東西。動的時候從尾部向前推,上半身推擠得飽滿滾圓,然後頭部向前蠕一程,慢條斯理的把體形又拖成原來的長。
晚明小品作家袁中道在〈東遊記〉中說:「居家一年餘……而其勢有不能久居者,家累逼迫,外緣倥傯,俗客溷擾,了無閒時」,他搬家沒過多久,就內困於家累,外困於應酬,所以要「離家遠遊」。像袁瓊瓊這當代作家,能在一鉢一飯的家居生活中就地取材,尋覓自我的觀照;在本篇中,蠶的飼養成為一種個人的樂趣,和-圖-書敘述者以其獨具一格的觀察力,妙想天成的文體(例如蠶想逃離人類的觸摸,它的行動被形容為「一種沒有意見的婉轉」),將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含蓄地融貫文中。
牠那薄薄亮亮的灰色有種紙張似的感覺,皮下帶點墨綠色。吃吃東西牠要伸懶腰似地把身子擡起來,茫無目的的一晃,軟當當再垂伏下去。觸著時像觸著玻璃,柔滑冰凉。蠶大概不喜歡人碰,指尖觸著牠的背時,牠蠕擠著皮層,似乎想逃離,可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結果變成一種沒意見的婉轉。每天換一次桑葉。換的時候,把牠拿起來。牠附在桑葉上,足部許多細細的絨毛貼著桑葉,然而也不怎麼堅持的,一拉就開了,發出輕微的撕裂的聲音,仍然是沒意見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