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勇於挑戰現況的女人
——原田真弓一手創立的日暮文庫
「像是退書、補書之類的工作也需要這般思考嗎?」
「暢銷書本來就是能賣的東西,這點我並不否認。問題是,我不喜歡這種只以業績預算為考量,搞不清楚書店現況的指示。好比食譜書區若只根據全國前二十名暢銷的食譜來擺置、銷售,這麼做一點也不合理。」原田答道。
原田於二〇〇八年離開LIBRO,隨即進入當時正在徵才的MARBLETRON出版社,擔任跑書店的業務員等工作,但只待了短短十個月便辭退。原以為從書店轉戰出版社,便能脫離束縛自己的機制,其實不然。就在這時,讓她下定決心開間書店的機會突然到來。
「我希望能開在商店街,最好附近還有風評不錯的二手書店,正因為是開在各種店都有的地區,所以有個能夠互助合作的同業,是非常重要的事。當然租金是否合理、如何維持收支平衡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再來就是離郵局要近,畢竟小書店不做郵購,是很難經營下去的,況且要是我出去寄貨,就沒人看店,所以也不能離郵局太遠。」
經銷商深感要是再不追求效率化,出版物流體系就會陷入空前危機,於是引進所謂POS管理系統,雖然能有效掌握各書店的業績與庫存量,卻無法再承受那種矛盾。相較於其他業界早已進入製造商、批發商、零售商共享情報的時代,出版業界的起步,著實落後許多。
雖然我不喜歡「教主級書店店員」的稱號,不過倒是挺樂見書店店員藉由「書」,闡述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就像地方上受人崇敬的醫師與老師,小書店的店老闆與店員也能成為當地人們的精神導師。以往書店確實具有這種基本功能,那現在這種功能是否還存在呢?
結合二手書、新書、雜貨是一大特色。以一般專賣新書的書店來說,銷售額扣除進貨成本的毛利,大多為定價的二一%至二三%左右。若以每月營收二十萬日圓計算的話,實際收入只有四萬日圓左右,營收三十六萬日圓也只有約六萬日圓而已,就算當作副業經營也很辛苦。但原田的經營策略是直接向出版社進新書,並採買斷的方式,不透過經銷商,也就免去中間的剝削,能談到更好的條件。然後再搭配買賣二手書,便能有效掌控整體獲利。
「這就是所謂的『死書區』是吧?」我說。
「也就是說,假設原田小姐負責的書區有哪一本書賣得不錯,只要是與日販往來的書店都能拿到第一手資料,共享資源。好不容易挖掘出來的一塊璞玉就這樣被迫與別人共享,想想真叫人洩氣,是吧?」我說。
「大概一個月吧!當然不是說之後便無法持續下去,而是初見書區時的一種直覺,或許是因為自己比以前有自信多了。」原田回答。
若將原田與我歸為一類的話,恐怕她會不以為然吧!
「呃,一開始是這麼想沒錯啦!打算什麼都自己來,不花錢請人。反正店才五坪大,這裡放些書,那裡放些雜貨,大概估算一下會有幾位客人上門。」
「再提升五個百分點的意思是說,譬如進了某本書,一個月能銷售幾本,增加多少業績所推算出來的嗎?」
但不管怎麼說,營業額還是不大,所以想不勒緊褲帶生活都不行。原田也只能先辛苦地撐過第一年,待累積了一些經驗之後,第二年再來調整經營方向。
「也沒打算跳槽別家書店,是吧?與其說是離開LIBRO,更像是告別十六年來的書店店員生涯。」我說。
「我離開LIBRO那時,根本不曾動過這樣的念頭,應該說打死都沒想過自己會開店當老闆吧!」
剛進入ACROSS的原田被分派到PARCO BOOK CENTER大泉店(東京都.練馬區),一待就是四年。其實大多數新人都是先分派到澀谷、吉祥寺等主力書店,跟著前輩從基礎開始學習,原田卻被分派到人力單薄,馬上就得進入狀況的大泉店。任職第二年,她遇到從其他部門轉調到書店擔任店長的佐藤慎哉,並深受他影響。
「店名有什麼意義嗎?」我問。
「即使對公司有著很深的感情,也會有不滿。我想只要是離開待了很久的工作崗位的人,都會有這種複雜的心情吧!畢竟累積了許多東西。感覺自己在LIBRO的那八年,重溫著泡沫經濟時代的感覺,無論是打造書區的訣竅、還是發想讓書賣得更好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因襲泡沫經濟時代那時學到的經驗。問題是,這麼做很無趣不是嗎?我想之所以離開的原因,還是因為很難再有施展身手的地方吧!也就是在LIBRO成為日販的子公司之後,日販充分掌握各家書店的訂購數量與庫存那時,我便萌生辭意。」
「這也是一種,還有就是書種的配置。譬如法式料理書與義大利料理書排在一起,做甜點的書卻擺在另一頭,我覺得這樣的配置好像不太適當吧!我會觀察大部分客人走到這個書區後會從哪裡開始看起,也就是客人的視線,當然平台部分也包括在內。說得簡單一點,要是擺放和食食譜的書區前方平台堆著法式料理書,就會干擾到客人的視線,結果是客人一本也沒買便走掉了。」
這個獎的確帶給入行才三年的原田莫大的鼓勵與自信,既然能向出版社提案,表示對於工作有著一定的敏銳度,是否曾覺得自己比同齡的同事還優秀呢?
近年來,經銷商甚至會依據書店銷售情況以及顧客購買資料,向出版社提出版企畫,再採大量進書的方式,將自己提議的書配置到各家書店。書店針對這樣的做法也擬定了一套規則,那就是退書少的話,給予獎勵;退書多的話,課以罰金。有人認為這麼做不但能有效排除無謂的成本浪費,還能鞭策老是做不出暢銷書的出版社,以及業績始終提升不了的書店,甚至有人讚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流程,讓出版界總算有了革新的動力。
這十幾年來,書店有個共同的現象,即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大多雇用派遣人員或是工讀生擔任書店店員。甚至聽說某間連鎖書店竟然找來約莫二十出頭,進公司才三個月的派遣人員擔任新店的店長。雖然不能全盤否定這般大膽啓用新人的創舉,但對於剛開張的新書書店來說,這種做法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可想而知,這家新開店不可能出現原田和柴田口中的那種「書區」。一旦這種連鎖書店越來越多,達到飽和狀態時,接下來就是倉促撤店與裁員。事實上,有幾家書店目前的經營狀況便是如此。
「那有估算一天的目和*圖*書標營收大概多少嗎?」
「意思是,妳希望將值得推薦的書,以比較有意義的方式送到客人手上囉?」我問。
「我明白這對書店店員來說,無疑是一大衝擊。好不容易發掘的東西,馬上被消費殆盡,確實是個問題。但現在不是批評的時候,只能以提升銷量為考量不斷挖掘能賣的商品。因為無論是經銷還是書店,都處在不容片刻猶豫的空前危機中,所以我認為日販的判斷是正確的,畢竟這世界已經失去了活力。」
「只是覺得自己在LIBRO已經沒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了。想說進入出版的源頭,也就是出版社試試。雖然結果只待了十個月左右,但我那時真的沒想到自己竟然那麼快就放棄。」
扣除每星期二為公休日,日暮文庫的月營收目標至少要二十萬日圓左右。不過因為商店街都會定期舉行周末青空市或祭典活動,也會聚集許多愛看書的客人,有時原田亦會參加其他地方舉辦的書街活動,加上當初就有規畫的郵購業務也開始進行,甚至還參加亞馬遜市集活動。若將這些加總計算的話,估計能增加五成的業績。但即便月營收三十萬日圓,也極有可能陷入赤字危機,因為光是每個月的店租,就要六萬日圓,雖然已經很便宜了,但還要加上進貨成本、水電費等固定支出,以及離店面走路十五分鐘可達的住居房租等,可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然而最近越來越少看到書店花費這般心思,這與近來多以店員手寫海報推銷書籍的行銷手法有關。這類行銷手法之所以興起,與書店規模化削弱每本書的存在感、書種太多令買賣雙方難以選擇、亞馬遜等網路書店強勢進攻、以及書店店員對於一本書的熱愛等因素脫離不了關係,當然也有書店對於這種強勢主導出版方向的做法相當存疑。總之,懶得花費心思布置賣場,讓顧客無法感受到挑書樂趣的書店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
經銷商繼續扮演出版社與書店之間的橋梁,維持出版市場的發展。哪裡要補多少本書?哪裡的量要減少?錢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處?即便有人從中得利,有人被迫忍受,大多數人還是依附著種種不合理,掙扎地活下去。最可嘆的是,偏偏掌權的,多是些看不見關鍵問題的傢伙,認為這個黑洞是必須存在的惡。
原田於一九九二年進入經營PARCO連鎖書店的ACROSS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PARCO隸屬於經營不動產開發等相關事業的森TRUST集團;雖然AEON集團於二〇一一年入股成為大股東,但當時的PARCO還是隸屬於SAISON集團。一九六九年接受西武百貨資金挹注的PARCO,於一九八〇年開始經營書店事業,原田喜歡的那家是一號店。後來正式接手PARCO連鎖書店的ACROSS是於一九八九年創立的新公司,集團中還有因為接替西武BOOK CENTER而聲名大噪的LIBRO。
「怎麼說?」
「書店店員打造書區的方式,大略分為『完整型』與『捨棄型』,這就是一種差異吧!譬如負責的是日本小說書區,基本上前者會按照作家名字的字母順序擺置,好比有兩本伊坂幸太郎的小說不用上架,也會找其他作家的作品補上,讓架上隨時保持排滿的狀態。『捨棄型』的則是一旦認為該推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就算是其他店不太推的作品,也會全數上架,這麼一來就會排擠掉其他賣相更好的作家,免不了遭店長數落。這樣的人通常比較強勢,不太在乎別人的意見,表現也是屬於大起大落型,不過若能搭上潮流趨勢,往往能打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書區。『完整型』多屬於乖乖聽命行事的人,『捨棄型』則是行事風格比較自我的人。不可否認的是,後者要是無法取得周遭人的理解,往往較容易失敗。」
和她道別後,獨自走在早晨的池袋大街上的我,還是不太能認同自己最想知道的答案就以這樣的方式做出結論。原田真弓本來就是一位充滿熱忱又優秀的書店店員,透過這番晤談,不但分享了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更了解整體出版現況。
譬如出版社為了求帳面好看,拚命出書,但這些書若是銷不出去,下場就是退回。出版社從經銷商手上拿到的書款,必須扣除退書的金額,這一加一減的結果,就是讓出版社陷入赤字危機,只好再多出幾本填補缺口。這種無視市場需求,拚命出書的結果,導致退書量越來越大,最後陷入惡性循環,迫使出版業更陷窘境。
書店則是以另一種方式利用這類慣例。因為書店付給經銷商的進貨金額還要扣除退書量,為減少進貨支出,他們當然會積極退書。就連非業界人士的我也曾親眼目睹書店老闆不是對員工說:「這本書賣不掉,退掉吧!」而是指示:「這次要拿回五百萬!」可見書店為了降低進貨成本而退書,儼然成了理所當然之事。
記得柴田說過一句話:「再豐富的商品知識,也無法套用於每一件商品。」
「明明賣相不佳卻還是勉強留下來的書越多,業績自然無法提升。不過,有時候也會故意擺一些這種書就是了。譬如客人想買一本和食食譜,也會希望多一些比較,不是嗎?」
促使原田真弓創業的動力究竟為何?
當我問她能打造出「有賣點的書區」與缺乏這等能耐的人之間究竟有何差異時,原田雖然花了很長的時間解釋,卻說得很迂迴,只是再次強調這是個銷售量決定成敗的世界。
原田坦言,引進這種系統是導致她越做越無力的最大原因,而且有此困擾的不只她一個,也有書店拒絕引進POS管理系統。
其實風光的背後所面對的,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窘境。我想與她一樣有很多露臉機會的書店店員,也有此煩惱吧!不但得承受老闆、同事的嚴苛目光,還會莫名其妙地遭人惡意攻訐,甚至淪為出版社「推銷新書」的道具。在那「教主級書店店員」的名號遭到濫用的時期,這樣的事情可說層出不窮,當然現在也是如此。
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最想確認的一點。
對於像她這種勇於向書市逐漸委靡、書店不斷式微的現況對抗,努力在自己的天地裡以最真誠的方式將「書」交到客人手裡的人,我無論如何都要給予支持和鼓勵。我只想對她說:「妳正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也將成就不凡的自己。」
若一開始就覺得這本書賣相不佳,拒絕經手就好了,我想一般企業應該都會如此處理才是,但背負著經手各類書籍使命的經銷商卻無法這麼做。即便只是少了一本書的進書量,看準這本書「肯定賣不好」,還是要視為客戶(出版社)的新書,全盤接納。日本的經銷商屬於私人企業,不單是以企業的損益來經銷每本書,也擔負著支持國內出版文化的重責。「書」既是商品,也是一種文化財,正因為經銷商承受了https://m.hetubook.com.com這種矛盾,才能讓日本的出版業維持世界上難得一見的穩定發展。
「當初決定店開在哪裡,是有基於什麼考量嗎?」我問。
「他是個非常嚴格的人,譬如他會要求我們提交漫畫書的清單,命令我們務必採辦齊全,還有每天都要提交預算表,以便確實控管經費支出與業績的盈虧。不只我,所有人都被他操得半死,而且因為人手不足,我曾同時管理文藝小說、生活實用、文庫、新書等書區,還要管理工讀生的出缺勤,要擔負的責任根本與店長無異。你一定以為他是那種部屬有困難時,一定會出手援助的好好上司吧?才怪,他是個非常冷漠的人。後來我跟過幾位店長才明白一件事:絕大部分會出手援助部屬的上司,往往不會思考該如何帶領屬下,但佐藤先生不一樣,正因為他清楚每個人的能耐,才能明確指派每一項工作。我是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至少在他底下做事,我從來不曾懷疑自己待的這家店今後發展方向是否正確。」
原田表示有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原田曾說自己待在LIBRO的那段日子,是自我成長最顯著的一段時期。任職PARCO BOOK CENTER的八年時光,除了前面提到的那本食譜之外,原田還打造過好幾本暢銷書,也發掘過幾位默默無名的作家,但真正贏得出版社業務員等相關人士的好評,卻是在任職於LIBRO的後八年。
「這種事不好明說吧!要是出版社知道自家的書被那樣對待,肯定受不了。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會這麼做,我想很多書店店員也是如此。」
於是我問:「是在LIBRO的那段時間讓妳萌生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情,獨立創業的念頭嗎?」
我想這是原田在書店任職期間,尤其是二〇〇〇年PARCO BOOK CENTER被LIBRO吞併後的經驗談吧!隸屬SAISON集團,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成為PARCO子公司的LIBRO,之後又因為PARCO被森TRUST集團收購,正式脫離SAISON集團,PARCO後來也朝百貨業擴大發展。二〇〇三年,日本出版販售(日販)買下LIBRO;日販不但是最大的出版經銷商,也是LIBRO最主要的客戶。可想而知,在總公司不斷易主的情況下,身為第一線的書店也會受到各種影響。
這和我原先想探討的事完全不一樣。莫非常上媒體露面、打開知名度,是促使原田真弓起了創業念頭的契機嗎?
「價錢都是看客人狀況隨便訂的啦!有錢一點的就算他五千、一萬,要是經濟狀況差一點的人家,就兩百五便宜賣囉!小地方人們的互動都很親密,譬如我放學要是沒有直接回家,我爸媽肯定早就知道。」
不過,我感興趣的並非公司如何評價原田真弓這個人,因為這種事沒有任何標準可言。每次我造訪書店時都會問她:「有沒有什麼推薦的書?」或是「有沒有哪一本是妳看好能成為暢銷書的書?」她從來都不回應。我想這就是對書有熱情與對書絲毫沒有熱情的店員之間,再明顯不過的差異。因為她一直為自己對工作的堅持,與出版物流界興起的風潮相悖一事苦惱不已。只要繼續待在大型書店,每天都可以接觸大量新書,但她卻決定捨棄這項特權,離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我想當時除了周遭唱衰的聲音之外,她的內心一定也經過一番掙扎。但對原田真弓來說,辭職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個開始。
「其實我是個很笨拙的人,一開始負責生活實用書時,我根本對這類書一點興趣也沒有,也沒有買過一本食譜,甚至還想:『既然速食義大利麵的包裝袋上印有烹煮方法,又何必出什麼食譜呢?』花了很長時間才了解自己的工作,還常惹佐藤生氣。後來有一天,我看著成排的書架才突然開竅,領悟到該怎麼擺置重點書、如何上架等,果然應驗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句話。」
對於周旋書店與出版社之間的經銷商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變相的霸凌行為,甚至還會增加無謂的成本支出。經銷商將不太可能銷掉的書送至書店,果然如預期大量退書,只好再送回出版社。在這新書市場不斷擴張的時代,因為總業績增加的關係,多少能吸收退書造成的成本壓力。
原田從開店前一個月開始,在個人部落格上分享了很多繁瑣的準備經驗,可做為日後想開書店的人參考。書店正式開張後,部落格上會介紹進貨的書與雜貨,還會上傳她與作者暢談作品魅力的訪談與照片。雖說這方法不是很有新意,但每一篇短短的介紹文中,都能讓人感受到她想讓大家更了解每一本書、每一件雜貨的用心。
聽到笈入那番話的隔週,原田辭去出版社的工作。二〇〇九年九月離職,十一月決定開店的地點,十二月架設部落格,釋出準備開店的消息。原田離開LIBRO時,完全沒想過開店的事,當初進出版社時,也是抱著大概做個三年就走人的心情。那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也許開間自己的店」這個念頭,一直沉潛在她心中。
原田真弓於一九六七年出生於茨城縣石岡市。老家是從明治時代開業至今的鮮魚店,專門做外送與生魚片。
「當然,尤其判斷是否退書一事很重要。畢竟現今是個商品多樣化的時代,所以如何淘汰一本書比補一本書的作業來得更重要。」
「或是為了突顯想推的書,故意在旁邊放些陪襯的書。」
二〇一〇年,坊間出版了許多本敘述SAISON集團變遷過程的書,像是《SAISON文化做了什麼樣的夢》(永江朗著)、《SAISON的挫折與重生》(由井常彥、伊藤修、田付茉莉子著)等。還有今泉正光、中村文孝、田口久美子等業界知名的書店店員現身說法,出版了《書店風雲錄》(田口久美子著)、《「今泉書架」與LIBRO時代》(今泉正光著)、《LIBRO的書店時代》(中村文孝著)等書,侃侃而談他們在LIBRO的工作經驗,其他還有LIBRO的第一任社長,已故的小川道明也寫了《書架的思想》這本書。
然而這些書都沒有提及PARCO BOOK CENTER。整併前的LIBRO與PARCO BOOK CENTER之間似乎有什麼內幕。奇怪的是,市面上竟沒有敘述關於一號店開業二十年後被LIBRO吞併,連帶店名也消聲匿跡的PARCO BOOK CENTER的書籍,也沒有任何彙整PARCO BOOK CENTER變遷史的書。
「一本書在全國的銷售情形當然可以作為參考,但說得極端點,登上全國暢銷書排行榜,並不等於在某家店就會賣得好。」
原田真弓並非反對暢銷書排行榜的存在,而是認為每家書店都該保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m.hetubook.com.com這些數據牽著走。
成為LIBRO一員的原田,曾被派任到池袋PARCO店、池袋總店、澀谷店等主力店。任職澀谷店時,她還曾以本名在免費贈閱的刊物上發表書評。原田也會主動向別人介紹她目前手上正在力捧的書,或是介紹一些有趣的書,從中培養自己的說話技巧,自然吸引更多人登門請教。
高中畢業後,歷經兩年重考才考上東洋大學的原田,離開故鄉,隻身來到東京。雖然大學時代曾在兩家書店打工,但那時的她尚未確定以此業為志向,後來是因為男友打算繼續攻讀研究所,男方家人極力反對沒有固定收入的兩人結婚,原田才決定投身這行。「我胸有成竹地對他家人說,我會去工作,所以他的學費由我負擔。其實我也想繼續攻讀研究所,但為了讓他家人放心,只好先工作再說,想說做個三年再辭掉。我想做與書有關的工作,想來想去只有書店可行,因為那時的我覺得出版社是個連獎金都發不出來、三餐難求溫飽的貧窮產業,加上那時位於吉祥寺的PARCO BOOK CENTER給我的印象超好,記得是一九九〇年左右,那時我還在念書吧!在那裡可以找到一般書店很難找到的書,所以我很喜歡位於吉祥寺的這家書店。」
「我想最近掀起的『森林系女孩』風潮就是一例吧!其實只要換個觀點,就會發現感覺很自然風的女孩以及這類穿著打扮,早就流行過了,只是很多人都不曉得罷了(笑)。我一開始也覺得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頗有創意,只要找到魅力點,花點時間是可以做起來的。沒想到一下子就暴衝開來,連全國各地的蔦屋也在推這本書。現在連出版社也拿得到相關銷售資料,於是各家出版社紛紛推出『森林系女孩』的書,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事實證明這種瞬間被消費的書,往往連腳步都還沒站穩便敗下陣來,其實只要有計畫地推行,聯合澀谷附近的服裝店,一定能激發出各種火花。」
當我這麼侃侃而談時,原田只是暧昧地回應:「是啊!一家店要能匯聚人氣,必須提升店的知名度與魅力,所以我提出的受訪條件就是允許說出任職的店家名稱,希望多少能招來一些客人,也希望對方能明白我的用意。」
「重點書的擺置是指如何提升業績嗎?」我問。
原田真弓便是其中之一。她清楚記得自己花費心思布置的書區,還來不及開花結果就被無情系統侵蝕的憤怒,沉痛地看清整個出版物流體系,已經無法再留住像她這樣的書店店員。
「其實我們的工作也有些小小的樂趣,應該也有人有此同感吧!」原田說:「每次打造出自己很滿意的書區後,就會偷偷地想:這樣應該會吸引客人的目光吧!像這樣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感覺,真的很棒。」
營業中的書店店頭,擺著一塊小巧又醒目的木製招牌,不規則形狀的褐色木板上,用白色字體書寫店名,原來是來自對美術頗有造詣的父親送的賀禮。原田不太好意思地說,父親硬是要送,她也只好收下,言談間可以窺知她是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可惜原田的母親在她大學一年級時就過世了。
沒想到她的回應比想像中來得平淡。
「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也許有人覺得這麼做只不過是在自我滿足,或許在別人眼中看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二〇〇〇年代,身為經銷商,同時也是書店主要客戶的日販與東販引進所謂的POS管理系統(point of sale system,銷售時點情報系統),即強化他們與書店之間共享的情報系統,像是庫存資料、銷售資料等,期望能有效減少無謂的進書量,抑制退書量,徹底解決出版物流體系長年來的弊病。但前提是,必須確立一個能正確、迅速掌握這些資料的體制。
「當然也可以忍一下,隨便寫寫交差,但我卻很認真地思考。雖然佐藤說過賣多賣少憑的是自己的實力,但身為公司一員,多少還是有些顧慮,畢竟比起無視總公司與上司的指示,率性而為,還是做個乖乖牌省事多了。我不是那種個性十分強勢的人,即使覺得不對,很想反駁,還是會設法說服自己妥協,照著上頭的指示去做。但心裡始終有所質疑,質疑自己再這麼繼續下去,究竟是為了什麼?對自己,對公司,也許對客人來說,我這麼做是不是錯了?」
因為出版品的物流體系一直都停留在「書店賣不掉的書可以退回」這種委託銷售的模式與慣例,以至書店平台上的書,絕大多數都是「不擺擺看怎麼知道賣不賣得動的書」,不然就是「銷不太出去,起印量又少的書」。雖說這類慣例也是書的一種商品特性,但換個角度想,這類的慣例似乎遭到惡意濫用。
雖然不少被稱為「教主級書店店員」的人也和原田一樣,辯稱自己並非因為愛出風頭而上媒體,但其實會這麼想的人並不多,畢竟嘗到成名的甜頭,況且書店店員的工作環境與薪水實在稱不上優渥。
相較於同樣採連鎖經營方式的LIBRO,PARCO BOOK CENTER極盛時期的店家數只有十四家(直營店十三家,加盟店一家),但資金隸屬於SAISON集團的PARCO,還是保有獨樹一格的「PARCO文化」,連帶的PARCO BOOK CENTER也成了有別於LIBRO的個性書店。一九九四年,LIBRO的母公司將經營層面擴及SAISON集團的便利商店「Family Mart」的同時,俗稱的「SAISON文化」走入歷史,集團再次重整。一九九九年,LIBRO的母公司轉移至PARCO,翌年,PARCO BOOK CENTER因為書店整併政策的關係,與LIBRO合併。
就連原田也對自己學生時代流行的「SAISON文化」、「PARCO文化」沒什麼深刻的印象,即便是她喜歡的PARCO BOOK CENTER吉祥寺店,也只記得店裡擺著一排排的書而已,比原田小三歲的我也是。畢竟對於高中時期混澀谷、大學時代混池袋,打工賺來的零用錢先去柏青哥店小賭一番,再去三本一百元的二手書店光看不買的學生來說,販售名牌衣服、擺放著《時尚化新知世界》這般連書名都看不太懂的書的店,根本就不感興趣。
記得那時我對她的這番說法還是覺得有些矛盾。明明她在解釋自己上媒體露面是為了「幫書店打知名度」,但我的話題卻不知不覺導向:「書店店員究竟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原田有理由與現況對抗,但我不認為這理由足以讓她創立日暮文庫。她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將「書」交到客人手上的訴求,應該與人類最根本的慾望有關,有著更大的什麼在支持她才是。
這番話說明原田非常適合書店店員這份工作。入行第三年,她成功推銷所負責www•hetubook.com•com的食譜,創下驚人銷量,不但工作能力備受肯定,還榮獲出版社文化出版局頒發的「銷售特別獎」。
肇因於她與往來堂書店(位於東京.千駄木)的店長,笈入建志的一番談話。開業於一九九六年,店面約莫二十坪大小的往來堂書店,在第一代店長安藤哲也高喊「重振市街書店」,強調唯有小書店才能包容各類書籍的特色後,成功打響知名度。安藤退休後,由原本任職大型書店的笈入接掌,除了備齊熟客愛好的書籍種類,重視與地方互動等一貫特色之外,也開始進一些暢銷書,強化書店的實力,並與鄰近二手書店等店家一起推行名為「不忍書街」的活動,成為日後全國各大都市以地方為單位舉辦書街活動的始祖。
用心對待每一本書,用自己的方式將每本書交到客人手中的書店。
根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的調查顯示,經銷商一年經銷的新書總數,在一九八二年為三萬本,一九九五年超過六萬本,目前則高達七萬到八萬本。經銷商為了因應如洪水般襲來的新書量,只好不斷增建倉庫。隨著倉庫規模擴大,經手的書量增多,諸如管理費之類的成本,也就跟著提高。
「沒錯。或是法式料理書其實沒那麼大的需求,只因新書設計得很漂亮而擺了一整排,結果成為一本也銷不出去的死書區。既然如此,不如擺些和食食譜之類,基本上比較好賣的書;當然也要考量書店所在地、客層、時期等因素。對我來說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說服自己為何這本書不能擺這裡?或是為何這本書非得擺這裡的理由。不少書店店員都有所謂的職業病,動手往往比動腦、動口來得快,我希望能將這一點轉化成正面的力量;要是自己沒有細想過便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後來我轉派到其他書區,這套方法也很受用。」
一九九〇年代的出版市場持續走下坡,這種陋規惡習卻依舊存在,無謂的進書、退書作業所產生的成本,無疑擴大了經銷商的經營危機。
「況且苦心經營一本書的人,和只是看別人賣得好,也有樣學樣跟進的書店,我想推銷方式也不一樣吧!」
做些能吸引顧客眼光、誘導顧客消費的陳列方式,是很多商店慣用的手法,書店也不例外;架上的每一本書不是隨意擺放,而是一個息息相關的集合體。當然不只這類重點書搭配陪襯書的做法,也會擺上各種能夠刺|激顧客購買慾的書。每一家店都有一套行銷手法,譬如設在車站內的書店,因為多是來去匆匆的客人,所以必須擺些讓人一看就想買的書;若是重視熟客的書店,就會花些心思陳列各種客人會感興趣的書藉,以提升熟客率。
原田還記得,「咖啡書」風潮是花了三年時間才慢慢孕育出來的,但MAGAZINE HOUSE出版的《ku:nel》之類的「生活風格」雜誌,才短短三個月便蔚為風潮,實在有些急就章。後來「森林系女孩」也後繼乏力,其實若能慢慢培育的話,或許這樣的風格能流行得更久一點。
我想起岩波BOOK CENTER(位於東京.神保町)社長柴田信說過的話。高齡八十多歲的他,一直以身為書店從業人員為榮,積極捍衛書店的存在。從業界報紙到全國報紙,他不斷運用大小媒體,推銷自己固守的神保町,所以他絕對不是那種好好老先生,是位寶刀未老的厲害高手。
「我想是佐藤先生吧!毫無書店工作經驗的他被派來當店長,必須和一些資深老鳥周旋,加上兩年後他確定會調回總公司,當然得在這段期間做出一番成績才行,所以他常會思考該如何管理部屬,而且一定要清楚說明每件事情可行與不可行的理由。」
記得曾在仙台某間大型書店看到一件令人嫌惡的事。由知名出版社舉辦的文庫書展立了一塊宣傳標語,上頭寫著:「全國教主級書店店員推薦的一本書」,並排著十位左右的書店店員大頭照,手上各自拿著這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我覺得這種由出版社主導的宣傳手法十分可笑,也是一場非常差勁的賣場演出。書店店員不該被局限在既定的框架中,既然要他們跳出來宣傳,就該讓他們能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書、推薦他們喜歡的書,不該限定他們只能從這套文庫系列中挑選。後來這個宣傳活動並未擴展到其他地方的書店,想必是因此招來不少負面評論的緣故。
「大概是抓多久的時間來估算?」我又問。
促使原田真弓離開LIBRO的導火線,就是公司從兩年前開始要求所有員工每年都要提交「年度目標」一事。原田說她第一年還能勉強應付,第二年就實在不知如何下筆。她不滿為何資深員工也要被迫做這種事,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已經沒有目標可言。
「我這邊做什麼,,其他地方馬上知道,有種什麼事都不明說,不被尊重的感覺,當然做得越來越無力囉!像是澀谷店因為位於所謂的流行前哨區,比較敢擺置些還沒什麼知名度的商品,即便是已經遷移至車站地下街的Book 1st澀谷店也是如此。我在打造書區時也會面臨同樣的挑戰,畢竟當大家還不曉得這本書多麼有趣時,當然得花點時間賭個勝負。於是在不斷調整擺置的地方、擺置的方式中,這本書漸漸被客人注意到,逐漸打開知名度,這是我培育一本書的方式。但自從日販能隨時掌握訂購數量與庫存量之後,往往一本書還在培育階段中,便忽然一下子打開知名度,搞得蔦屋(TSUTAYA)和其他鄰近地區的書店也注意到這本書。最叫人不爽的是,我們還是從跑遍全國各地的出版社業務員口中得知這種事,上頭的主事者從沒提過隻字片語,而且會這麼做的都是透過POS管理系統與日販往來的書店。」
「比起在大型連鎖書店工作的那段時期,是否覺得現在更能用心對待每部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將作品交到客人手中呢?」
「至少八千左右。這樣的話,應該還勉強撐得下去……我是這麼估算的。」
「就像有些人只會嘴上嚷嚷,做不出半點成績……後來我被分派到新的書區時,都會先仔細看一遍負責的書區,想想這樣的擺置能再提升五個百分點的業績嗎?」
因為身為物流業者的某家經銷商開始插手商品政策,以至全國書店的陳列方式千篇一律,這麼做真能刺|激銷量嗎?難道不會導致書籍世界失去自由,變得無趣?我想應該不少人都有此疑慮,但大多數人卻認為這樣的趨勢無法避免。若放任不管,支撐出版物流體系的基本機制,只有崩壞一途。然而經銷商就是仗著這種危機意識,讓身處此一物流體系中的人無力反駁。
原田坦然表示,一方面也是因為離婚恢復單身的關係,比較沒什麼後顧之憂。如她所言,之所以辭職是各種因素累積的結果,絕對不光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與反抗。姑且不論資歷尚淺的PARCO BOOK CENTER那八年,https://www•hetubook.com•com原田真弓任職LIBRO的八年期間,從來沒有被拔擢升任店長。雖然到現在還是有以前的同事因為仰慕原田而造訪日暮文庫,但我想公司對她的評價可能不太高吧。
「是啊!的確如此。」
「那為何離開LIBRO之後,又進入出版社工作呢?」
這是個就連被稱為權力者的人也難以施展身手,徒嘆奈何的時代。但還是有些人覺得自己不該隨波逐流,屈服於現實。他們試圖重振新書市場的決心,著實令人敬佩,因為他們深知針對當前出版物流體系所做的改革措施,以及跟隨其後的出版社與書店所走的這條路是一條扼殺「書」,扼殺懷著滿腔熱情、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將「書」交到讀者手上之人的險途。現今出版市場不該一味講求效率化,更該思考如何確保書種的多樣化,並支持有此理念的人。
「對我來說,提升業績是做好一切的基本功。」原田回答。
書店該何去何從?今後書店的型態又會變得如何?面對我這俗氣又模稜兩可的問題,原田真弓回道:「要是知道的話,就沒必要做了。畢竟大部分事情都是因為不曉得答案才做的,不是嗎?」如此強而有力的真理,瞬間掩藏了憑著一股衝動而搖槳的小船,那股無奈的不安感,展現堅強的一面。
然而正面評價的背後,多的是和原田真弓一樣失去熱忱的書店店員。某天,充滿憤怒與失望的原田忍不住向某經銷商的部長抱怨,卻得到這樣的回應:「身為同業,只能說引進這種系統的日販,確實很有一套。」
從她的言談與部落格文章,不時嗅得到這個簡單、卻不容易堅持的理想。因為此刻的她,正陷入不得不對抗「夢想與理想不能當飯吃」的一般論。
「洩氣啊……的確是有這樣的感覺啦!我是個喜歡讓別人驚喜的人,最喜歡別人問我:為什麼這本書能賣得這麼好?可以教我怎麼做,才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嗎?說穿了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慾望罷了,畢竟做出這本書的是作者和出版社,所以我想獨占的心態實在可笑。況且要是我一味獨占的話,就沒辦法讓更多人認識這本書。問題是,在地基尚未打穩,還沒成為強勢商品的情況下,一味暴衝只會落得被消費殆盡的下場。」原田回答。
「所以妳一開始就打算一個人做囉?」
「也就是說,可有可無的書越多,就越容易淪為『死書區』囉?」
柴田的經營理念與這些書店的經營模式完全不同,但也無法證明他的理念百分之百正確。
「畢竟這方法是利用銷售不好的書籍來布置書區,若收到來自總公司、出版社或是通路業者要求優先陳列暢銷書的指示時,便很難就這觀點來布置書區吧!」我說。
「現在這類書可說不勝枚舉,但那時幾乎沒有寫給年輕人看的食譜,每次遇到出版社的人,我都會對他們說:『出版一些女孩子看了會想買的食譜嘛!』因為是自己的提議,當然會非常努力地推銷囉!記得榮獲那個獎時,我第一次被佐藤誇獎:『厲害喔!挺有一套嘛!』沒想到他會這麼說,那天晚上還興奮到發高燒呢!」
「不過他真的是個很惹人厭的傢伙,記得我負責漫畫書區時,因為弄錯包書用的收縮膜數量,結果一次訂購了兩個月的量,想說大不了下個月不訂就行了,沒想到還是被叫進辦公室。他先詢問上個月的漫畫銷量,然後質問我為何會犯這種錯誤,又責備我身為正職員工,竟然沒有精算每個月的銷量與經費,實在有失職責等,就這樣被罵個臭頭。好不容易解脫後,又被他叫進去,要我馬上打電話給業者詢問如何退貨,還要我去便利商店領錢,賠償這次的損失等,總之他講話就是這麼尖酸刻薄,所以那時我真的很受傷,但畢竟是菜鳥,也只能默默承受。後來我們共事了很長一段時間,他老是提醒我:『不要稍微被客人誇獎就沾沾自喜,人家誇獎的是這家店不是妳,正因為有這家店,妳才有這份工作,只管默默做好份內的事,好好思考該怎麼培養自己的實力。』也許他覺得我是個頗受教的人,才故意對我說教吧!」
「有,就是日常生活,從日常開始做起的意思。」
可是,現在不也有很多人懷抱著與原田一樣的理想嗎?正因為無法保證「現實」是否安穩,所以越來越多人勇於實現理想,無怨無悔地朝著「理想」邁進,開間屬於自己的店。然而終歸還是處於夢想階段,因為就連原田真弓,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店是否能永續經營。
「其實我從來不覺得每天營收八千日圓能勉強撐下去,只是既然決定了,就只能堅持下去,總之先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畢竟這五坪大小的店和我之前工作的地方根本無法相比,所以估算什麼營收目標也沒什麼意義吧!」
我還記得那時聽到她說自己之所以那麼積極地上媒體露面,不是為了博取個人名聲,而是為了打響自己工作地方的名號時,我實在無法認同,因為感覺原田真弓不是那種討厭出風頭的人,為何她會有如此謙遜的想法呢?是受到前上司佐藤的影響?還是她本來就是個低調的人?
「我之所以選擇就讀東洋大學,是為了研究印度哲學,那時不但涉獵了許多關於唯識論的文獻資料,還曾研究過梵文,所以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大型連鎖書店的學術專門書區。或許因為這樣,吉祥寺那間PARCO才讓我有眼睛一亮的感覺吧!我也曾應徵過大型連鎖書店喔!像是三省堂書店和丸善。記得我去丸善面試時,主動表明自己想進書店工作,結果面試官笑著對我說:『賣書可是賺不了什麼錢喔!四大名校畢業的人都希望被分派到不動產事業部呢!』我想那些傢伙都忘了自己的本業為何吧(笑)!恐怕那個面試官也是,所以我第二次面試就沒去了。」
「沒有考量到暢銷書排行榜,充其量只是統計各家書店的銷售結果罷了。」
「這套方法是向誰學習來的呢?」
「若只想知道出了哪些書,那上亞馬遜搜尋就行了。書店店員也就沒必要費心了解每一本書,思考這本書的旁邊要擺什麼樣的書,反正一次上亞馬遜購足就行了。但若講求的是獨特性,那就另當別論。就像我會思考如何突顯賣場特色,如何布置每一處書區,這些都是要了解每一件商品、懂得如何打造出書區的特色才做得到。所以要是在我店裡幹了五年、十年的員工突然說要辭職,我會很傷腦筋。培育能在店裡待到退休的人才,這是身為經營者必須做的事。」
「記得我們好像是在一場讀書會上認識的吧!那時我嚴詞抨擊目前的經銷模式,批評這樣的做法會害死書店。結果你猜怎麼樣?笈入先生突然冒出一句:『妳這是經營小店之人的想法吧!既然如此,乾脆自己開間書店不就得了。』那瞬間,我竟然心想也許可以試試。雖然我不懂什麼經營之道,也明白這事沒那麼簡單,但不試怎麼知道不行?於是趁離職金還沒用光,開始準備開店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