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胡適先生三味藥

作者:李曉丹
胡適先生三味藥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輯 認識人生 服飾文化

第二輯 認識人生

服飾文化

寄語服裝設計家們,非獨為合時代需要,也是為了要向歷史有所交代才好。不是嗎?
時下「青年裝」款式雖頗適用,但仍是只適宜於夏季的短袖模樣,而秋冬季則又派不上用場了,如何是好?
在社交場合,常見有匆忙趕來的客人抱歉說:「對不起,服裝不整,實在來不及了。」或者是在工作的場合,某人打趣某人說:「哦!穿這樣整齊的衣服來作『工』,不太可惜了嗎?」問題就在這兒——來不及更換。
英國倫敦曼徹斯特工藝學校的學生,前不久曾經共同創作了一款女性時裝,料子採用海軍藍,長褲和夾克式上裝,都鑲有金黃色細線和-圖-書,這種款式設計的好處,是在於適合外出、旅遊、或作為工作服等多方面用途,還加上一頂圓形小帽,更顯得活潑而又莊重,因而受到時裝界和紡織界的重視,加以展示推廣。我們從報上看到刊載的照片式樣,也覺得相當美觀大方。
服裝也是代表一國文化的特徵,即使作為「生活的藝術」表現,也該有它的特色。遇有表演中國服裝的國際性節目活動時,我們不能老是搬出歷代古裝或民初的服裝就算是代表了,總也該有我們共同認定的新「時裝」拿得出來,才更出色。我常想,在幾十年或一世紀之後,那時候的中國人,若也https://www.hetubook•com.com在國際性節目中表演中國服裝,除了仍可搬出古裝和民初服裝之外,又能以什麼款式可以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甚或在戲劇節目中,恐也將難倒了服裝人員而無從查考。
回顧我們國內的一般服裝設計,從歷次的各個季節服裝展示會,可以看出,還是在分什麼家常服、外出服、宴會服、夜禮服、郊遊服、休閒服,以及工作服等等,實嫌把生活弄得太過複雜了,既不合工業社會生活繁忙的步調,也不合乎我們這個時代儉樸的要求。所謂「時裝」,並非是一味跟隨外國的潮流就算是時髦,而原應該要有合乎本和*圖*書國文化的服飾,以及合乎生活環境與氣候條件的服裝設計,才是正理。
在抗戰時期,「中山裝」很實用;勝利之後,也還很流行。後來不知怎的,就逐漸消失,時至今日,幾乎普遍地代之以西服領帶,或只西服而無領帶,完全沒有了中國人服裝的光彩。長衫被視為「古董」,而莊嚴的「中山裝」也被視為過了時的款式。但迄今卻還沒有屬於中國人的更好的服裝款式以替代,寧非憾事。
每到夏季,在我們國內,「青年裝」的款式已很流行,雖然叫做「青年裝」,但中、老年人照樣穿在身上也挺合適,好處就在不拘任何場合都敢於「挺身而出」,既灑和_圖_書脫自如,而又不失大方,比穿一身悶熱的西服領帶,要爽快舒暢多了;若為崇尚儉樸之風,則尤為可取。它有這麼多美好的「通用」性,自然而然地就大為流行。
筆者無意要大家模仿外國時裝新款式,只是由此觸發了一點感想,目前外國服裝設計的趨勢,在觀念上似乎一如這個企業化時代,講求的是「科學化」效能與「多目標」經營(用途),以適應這繁忙的社會生活形態,一套服裝穿出去,最好是任何場合都能去,可以「隨遇而安」的在任何環境中,都不會覺得不得體,免去了更衣的麻煩,而且有時候也實在來不及回家再折騰一番,因為大多數人每天不和圖書但忙迫不堪,再加上偶發的各種不同的社交接觸,也使人迴避不及。這不只指女性服裝,尤其是男性服裝,更感缺乏「通用」的款式。
臺灣海洋氣候多變,冷暖無常,多穿一件覺得有點熱,而少穿一件又會覺得有點涼,特別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更感難於適應,清晨離家時,明明感覺所穿衣服正當時令,誰料氣候突變,不是冷得透骨,就是熱得出汗,簡直不知該把身上的衣服如何處理。所以「感冒藥」的銷路也最好。我們的服裝設計家,實在應該從這方面多動腦筋,設計幾種「通用」的款式,既美觀大方,而又能隨時增減自如,相信必能受到大眾歡迎,自會普遍流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